圓明園黑天鵝寶寶被凍湖麵,要不要救?
公眾(zhong) 關(guan) 注黑天鵝寶寶夭折,其實也是愛護動物理念一次審視與(yu) 提升的機會(hui) 。
近日,圓明園有黑天鵝幼鵝不幸夭折。12月18日晚,圓明園管理處就近期黑天鵝幼崽不幸夭折發布了情況說明。
這不是圓明園黑天鵝首次被廣泛關(guan) 注。今年5月,圓明園黑天鵝方方死亡的消息就曾一度衝(chong) 上社交媒體(ti) 熱搜。與(yu) 方方“死於(yu) 肺部感染”不同,對於(yu) 這次天鵝寶寶“可能因嚴(yan) 寒天氣夭折”的死因,公眾(zhong) 除了傷(shang) 悲之外,也更多了不同的聲音。
園方表示,已針對公園內(nei) 水禽越冬問題開展一係列工作,對可能因嚴(yan) 寒天氣夭折的天鵝幼崽感到痛惜,但優(you) 勝劣汰是大自然的規律,人類的過度愛護和幹預對天鵝族群繁衍不利,呼籲廣大朋友做大自然的觀察者,不做幹預者。
在野生動物保護界,有條不成文的共識——非必要不幹預。那麽(me) ,什麽(me) 是幹預的必要性呢?這是個(ge) 值得探討的問題。
不妨先舉(ju) 幾個(ge) 例子。野外的大熊貓受傷(shang) 或處於(yu) 其他生存困境中,人類要不要幹預?“鵲巢鳩占”,鳩將鵲卵推出巢時,幹不幹預?前段發生在哈爾濱的雪橇犬“累到吐血”,幹不幹預?
之於(yu) 大熊貓,保護組織顯然會(hui) 第一時間采取相應救護措施。因為(wei) 大熊貓是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救護行為(wei) 對拯救這一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是必要的,對大熊貓種群的恢複、對生態係統的保護是有益的。
之於(yu) “鵲巢鳩占”,倘若采取幹預措施,大概所有人都會(hui) 說一聲“這關(guan) 你鳥事”。這是基於(yu) “物競天擇”的自然認知。
之於(yu) 雪橇犬,人們(men) 對其境遇均會(hui) 表示同情,愛狗人士也會(hui) 舉(ju) 報,有關(guan) 部門也會(hui) 采取相應的措施。但這一出發點,並非出於(yu) 對野生動物的保護,而事涉“動物福利”的話題。
很明顯,以上幾種情況,需要“區別對待”。區別並非對生命“三六九等”的劃分,恰恰反映了“非必要不幹預”中“非必要性”的科學與(yu) 人文界定。
首先,個(ge) 體(ti) 救助對自然界中種質基因庫保存與(yu) 延續有重要意義(yi) 的行為(wei) (通常理解為(wei) 珍稀野生動植物保護),可視為(wei) 必要;其次,人類活動對野生生物種群或其生存環境的破壞性行為(wei) 的製止及逆向補救行動,可視為(wei) 必要;第三,在保證人類群體(ti) 性權益的前提下,盡可能給予動物“部分類人的權益”,可視為(wei) 必要。
前兩(liang) 者是現代野生動物保護理論建立的基本原則,而後者則是人類社會(hui) 文明進步的一個(ge) 重要標識。
顯然,圓明園方對黑天鵝家庭沒有采取過多的幹預措施,致天鵝寶寶凍死,不違反第一條“必要”原則。同時,園方前期采取的一些黑天鵝生存環境的維護,對部分“愛鵝者”投食行為(wei) 的勸阻以及距離隔離措施,亦適用於(yu) 第二條“必要”原則。
如果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隻有第三條。假使將圓明園中的黑天鵝視作園區圈養(yang) 的觀賞動物、明星吉祥物,把“天鵝寶寶”救下來,當然讓人溫暖,但同樣存在是否會(hui) 驚擾黑天鵝家庭甚至種群的問題;假使隻將其視作在園區棲息的一個(ge) 普通物種,那麽(me) ,園方的行為(wei) 及事後的情況說明都是無可置喙的。
黑天鵝寶寶的夭折會(hui) 讓人心痛,但整個(ge) 的事件,甚至包括公眾(zhong) 對這一事件的爭(zheng) 議都令人欣慰。
從(cong) “除四害”運動到野生動物保護,從(cong) 利用經濟動植物資源到可持續發展,從(cong) 動物救助到“非必要不幹預”,每一次公眾(zhong) 觀念的轉變與(yu) 豐(feng) 富都是社會(hui) 的進步。
關(guan) 於(yu) “不幹預”黑天鵝寶寶夭折的“不明白”與(yu) “不理解”,不是社會(hui) 觀念的撕裂與(yu) 對立,而是公眾(zhong) 關(guan) 於(yu) 野生動物保護的認知與(yu) 愛護動物理念一次審視與(yu) 提升的機會(hui) 。
以筆者曾經在野外保護工作中所見為(wei) 例,在藏北羌塘無人區,狼群圍獵藏羚羊是經常碰到的場景。當小羚羊逃脫,我們(men) 會(hui) 說“太棒了”,因為(wei) 這隻小羊或許會(hui) 成為(wei) 一隻健壯的頭羊;當狼捕獵成功,我們(men) 會(hui) 說“太棒了”,因為(wei) 狼群可以享用一頓鮮美大餐。
而這並非冷漠,恰是因為(wei) 必須做到某種超脫,人類原初的善意,才不會(hui) 造成一些始料未及的惡。
□宋金波(專(zhuan) 欄作家)
(新京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