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追責地方“一把手”,耕地保護就得動真格

發布時間:2023-12-25 14:28:00來源: 新京報

  ■ 社論

  守衛耕地保護紅線,各地“一把手”要主動推動地方發展方式的轉型,加速摒棄“土地財政”觀念。

  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消息,今年以來,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把開展耕地保護專(zhuan) 項監督作為(wei) 政治監督的重要內(nei) 容,對66件耕地違紀違法問題線索進行集中督辦交辦,督促強化執紀執法,嚴(yan) 查問題背後的責任、腐敗和作風問題。截至目前,66件問題線索已全部辦結,共追責問責746人,其中204人為(wei) 地方黨(dang) 委、政府或部門“一把手”。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則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近年來,國家通過一係列舉(ju) 措堅決(jue) 守住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且初步遏製了耕地總量持續下滑的趨勢。但同時也要看到,耕地保護中的不作為(wei) 、慢作為(wei) 、亂(luan) 作為(wei) 等形式主義(yi) 、官僚主義(yi) 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

  僅(jin) 今年以來就有204個(ge) 地方黨(dang) 委、政府或部門“一把手”因耕地保護問題被追責問責,正是對相關(guan) 問題的直接警示,同時也是嚴(yan) 肅重申:保護好耕地絕非兒(er) 戲,地方“一把手”責無旁貸。

  事實上,《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guan) 於(yu) 做好2022年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落實“長牙齒”的硬措施,實行耕地保護黨(dang) 政同責,嚴(yan) 格考核、一票否決(jue) 、終身追責;近日召開的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也再次強調,加強耕地保護和建設,健全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ti) ”保護製度體(ti) 係。

  在此背景下,每個(ge) 地方“一把手”都需要對自己肩上的耕地保護責任,有清醒認識和足夠擔當。

  從(cong) 實際情況看,地方“一把手”耕地保護責任落實不力的情形也各有不同。如有些是在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相關(guan) 決(jue) 策部署上打折扣、搞變通,有些是違規推動、違法審批等背後的責任問題,有些則是以權謀私、收受賄賂等腐敗問題。但不管是哪一種,隻要違反了黨(dang) 紀國法,就該一查到底,絕不遷就姑息。

  應該看到,遏製土地違法違規行為(wei) 、守住耕地保護紅線,關(guan) 鍵就在於(yu) 織密嚴(yan) 格的監督網絡,推動責任落實。對此,地方“一把手”也是“第一責任人”,就該首當其責。

  這一方麵,是與(yu) 耕地保護的極端重要性相匹配;另一方麵,也與(yu) 耕地保護的複雜性相關(guan) 。

  像一些地方耕地破壞的一種突出表現形式,就是為(wei) 了追求“土地財政”和GDP增速,而不惜違規違法占用耕地從(cong) 事非農(nong) 建設。

  由於(yu) 這方麵的長期慣性,如果不將耕地保護上升到“一把手”責任的高度,就可能不足以讓地方對耕地保護紅線有足夠的敬畏。這也要求,守衛耕地保護紅線,各地“一把手”要主動推動地方發展方式的轉型,加速摒棄“土地財政”觀念。

  耕地保護是個(ge) 係統工程,但其中有一個(ge) 堪稱“牛鼻子”的工作就是,切實維護國土空間規劃的權威性和嚴(yan) 肅性,杜絕違法違規修改規劃及“未批先建”等問題。因為(wei) ,從(cong) 現實來看,大量耕地紅線被突破的現象都與(yu) 此有關(guan) 。

  如前不久中央環保督察通報的典型案例——河南三門峽市以生態修複之名違規挖湖造景一案,違規占用耕地490.77畝(mu) ,相關(guan) 項目就未辦理規劃許可和建設用地審批手續。此外,今年9月,自然資源部通報的56個(ge) 違法違規重大典型問題中,也有多個(ge) 都涉及“未批先建”的細節。

  可以說,維護好國土空間規劃剛性,嚴(yan) 格落實項目建設審批程序,將大大減少耕地被侵蝕的風險。各地“一把手”更要帶頭遵守國土空間規劃,堅持“一張藍圖幹到底”。

  當然,也要指出的是,耕地保護實行“一把手”負總責,也要防止因過度重視而發生“變形”。如一些地方就出現了不顧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實際,拔苗砍樹、填坑平塘等“一刀切”的行為(wei) ,這同樣是一種必須杜絕的形式主義(yi) 。尤其不能不分青紅皂白、來回“拉抽屜”,否則不僅(jin) 不利於(yu) 耕地保護,也難免會(hui) 傷(shang) 及農(nong) 民利益。(來源:新京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