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挑大梁 廣東“實”力幾何?

發布時間:2023-12-26 15:58:00來源: 南方日報

  中國式現代化不能走脫實向虛的路子,必須加快建設以實體(ti) 經濟為(wei) 支撐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在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構建過程中,實體(ti) 經濟架起“四梁八柱”,製造業(ye) 則是名副其實的頂梁柱。

  在當前外部形勢嚴(yan) 峻複雜,中國經濟爬坡越坎、回升向好的關(guan) 鍵時期,“實”力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這一年,“粵字號”依舊“實”力過硬:新能源汽車奔馳於(yu) 大街小巷,無人機翱翔於(yu) 藍天碧野,甲醇雙燃料綠色船舶“揚帆出海”……地上跑的、天上飛的、海上遊的,林林總總的“Made in Guangdong”持續走紅;從(cong) 珠三角到粵東(dong) 西北,從(cong) “老三樣”到“新三樣”,“廣東(dong) 造”更展現出迭代升級的新氣象。

  “走在前列”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廣東(dong) 一以貫之的重要要求。要在建設更具國際競爭(zheng) 力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上取得新突破,廣東(dong) 如何更進一步彰顯“實”力,勇挑大梁,撐起新天?

  要怎樣的“廣東(dong) 造”?

  2023年的廣東(dong) ,在新的高度挺起現代化建設的產(chan) 業(ye) “脊梁”:

  推進新型工業(ye) 化建設新績亮眼。10家製造業(ye) 企業(ye) 上榜世界500強,前三季度“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出口分別增長4.3倍、20.6%、29.6%,前三季度全省15個(ge) 承接產(chan) 業(ye) 有序轉移主平台規上工業(ye) 增加值增長8.4%。不僅(jin) 如此,廣東(dong) 還大力推動製造業(ye) 結構性調整、係統性優(you) 化、整體(ti) 性躍升,深入實施“製造業(ye) 當家22條”“技改十條”“降低製造業(ye) 成本十條”。

  全新的“廣東(dong) 造”,利落地摸準了市場脈搏,切中了大勢所趨:

  “含智量”更高。在廣州萬(wan) 寶集團壓縮機有限公司,從(cong) 客戶訂單、生產(chan) 製造到產(chan) 品交付全過程,物流與(yu) 信息流無縫銜接;走進雲(yun) 浮淩豐(feng) 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車間內(nei) ,原來的“打鐵匠”變成了機器人“班長”,流水線工人則升級為(wei) AI訓練師……

  “含綠量”更濃。綠色低碳的理念,遍布工廠、園區乃至供應鏈……曾經粉塵飛揚的工廠,如今正變身為(wei) 明亮整潔的數字車間。廣東(dong) 已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304家,綠色工業(ye) 園區11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ye) 59家,綠色製造名單總數居全國首位。

  “含金量”更足。“大產(chan) 業(ye) ”格局逐步形成,“大平台”建設協同推進,大批補鏈強鏈延鏈“大項目”落地建設,“大企業(ye) ”與(yu) “小巨人”數量居於(yu) 全國前列,持續優(you) 化的“大環境”嗬護企業(ye) 向中高端邁進……2023年前三季度,廣東(dong) 20個(ge) 戰略性產(chan) 業(ye) 集群實現增加值2.51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3.5%。

  有多大體(ti) 量,就要有多強支撐;有多高質量,就會(hui) 有多強後勁。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未來產(chan) 業(ye) 並舉(ju) ,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並進,抓項目、建平台、優(you) 環境並推,廣東(dong) “十隻手指彈鋼琴”,以渾厚的“實”力,奏響時代的“交響曲”。

  向海“圖”什麽(me) ?

  廣東(dong) 名聲在外,連續34年位居全國GDP第一,但也麵臨(lin) “成長的煩惱”,追兵日近,短板尚存。隻有把經濟觸角伸得更遠更深,開辟新賽道,讓產(chan) 業(ye) 基礎更雄厚,產(chan) 業(ye) 門類更齊全,才能推動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長肌肉、增底氣。

  海上新廣東(dong) ,拓展了思路,打開了格局。

  坐擁41.9萬(wan) 平方公裏的廣袤海域、4084.48公裏的大陸海岸線、1963座海島,廣東(dong) 向海圖強,做強做優(you) 現代海洋產(chan) 業(ye) 體(ti) 係,不斷把海洋優(you) 勢轉化為(wei) 發展勝勢。

  海洋牧歌回旋在藍色糧倉(cang) :全省目前規模最大的海上智能養(yang) 殖平台“海威2號”順利下水;陽江全球首台風漁一體(ti) 化智能裝備“明漁一號”迎來首批漁獲;潮州投入8000萬(wan) 元打造省級花鱸良種場……漁業(ye) 生產(chan) 結構不斷優(you) 化,現代化海洋牧場蓬勃發展。

  “藍色經濟”繪上了製造業(ye) 底色:中海油、殼牌、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等“巨頭”集聚惠州大亞(ya) 灣;全球最大寬扁淺吃水型半潛駁船“四航永興(xing) ”號交付……瞄準實體(ti) 經濟和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廣東(dong) 培育壯大海洋油氣化工等萬(wan) 億(yi) 級產(chan) 業(ye) 集群,海洋清潔能源、海洋船舶與(yu) 海洋工程裝備等千億(yi) 級產(chan) 業(ye) 集群,使海洋成為(wei) “聚寶盆”。

  “美麗(li) 經濟”釋放著海的紅利:以廣州港、深圳港國際樞紐海港為(wei) 核心的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港口群初步形成,陽江海陵島、茂名浪漫海岸、汕尾紅海灣等海濱景區成為(wei) 熱門旅遊點……海洋交通運輸業(ye) 穩步增長,海洋旅遊業(ye) 加速恢複,海洋文旅消費潛力更大釋放。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深耕陸域,向海圖強,廣東(dong) 不斷立柱架梁,夯基壘台,打開了一片新天。

  “承壓韌性”如何?

  “江流激蕩,要麽(me) 翻身,要麽(me) 翻船!”某種程度上,這不是危言聳聽。

  向外看,形勢依舊嚴(yan) 峻複雜;向內(nei) 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承壓前行、迎難而上,韌性幾何至關(guan) 重要。

  工業(ye) 規模約占全國1/8,擁有全部31個(ge) 製造業(ye) 大類,其中15個(ge) 規模居全國第一,這是工業(ye) 大省廣東(dong) 富有底氣的一麵。

  但另一麵,作為(wei) 外向型經濟大省,廣東(dong) 受外部不利因素衝(chong) 擊更為(wei) 直接,產(chan) 業(ye) 基礎和產(chan) 業(ye) 鏈薄弱成為(wei) “痛點”。

  “不僅(jin) 能生存,還要有大發展”,廣東(dong) 咬緊牙關(guan) 、頂風前行,不斷增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安全韌性,在世界經濟的風浪中激流勇進。

  讓“穩”更有基礎。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協力把“蛋糕”做大做優(you) ,這是穩的基礎。廣東(dong) 圍繞斷點弱項,組織上下遊企業(ye) 聯合攻關(guan) ,培育更多細分領域的“小巨人”“專(zhuan) 精特新”“隱形冠軍(jun) ”。目前,全省已經累計培育“小巨人”企業(ye) 1525家,助力廣東(dong)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老樹發新芽”,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生機勃發。

  讓“進”更有動力。應對部分國家的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和跨國公司“中國+1”產(chan) 業(ye) 布局,廣東(dong) 以創新突圍,加快構築新質生產(chan) 力,同時打好組合拳:一邊擴增量,引進高質量外資,一邊穩存量,精準了解企業(ye) 需求,把能留下的企業(ye) 留下來;對於(yu) 留不下來的企業(ye) ,也盡力推動其企業(ye) 優(you) 先在省內(nei) 轉移,或爭(zheng) 取把總部、研發等關(guan) 鍵環境留在省內(nei) ,努力搭建高質量發展的新舞台。

  讓“立”更有方向。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不是若幹產(chan) 業(ye) 門類的簡單拚盤,而是一個(ge) 內(nei) 部存在有機聯係、功能互補的複雜生態體(ti) 係。提高安全韌性係數,是一項係統工程。以實體(ti) 經濟為(wei) 重,防止脫實向虛;穩中求進、循序漸進,不貪大求洋;三大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避免割裂對立;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不將其當成“低端產(chan) 業(ye) ”簡單退出;堅持開放合作,不閉門造車……廣東(dong) 堅定前行。

  起於(yu) 實力與(yu) 底氣,立於(yu) 拚搏與(yu) 奮進,成於(yu) 求新與(yu) 篤行。

  廣東(dong) ,大塊頭,大擔當;挑大梁、走在前!

  南方日報、南方+評論員 劉豔輝

  古嘉瑩 曹斯 胡良光 丁建庭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