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平台不可“短視” 避免成網紅“流量為王”推手
短視頻平台不可“短視”
日前,美團外賣將4名為(wei) 獲取流量而冒充騎手、長期進行虛假擺拍、損害騎手形象的網紅告上法庭,要求其向被汙名化的外賣員群體(ti) 道歉,並賠償(chang) 損失。消息一出,受到廣泛關(guan) 注。
在短視頻平台上,一些人為(wei) 了博眼球、賺流量,劍走偏鋒,公然違背公序良俗,甚至打起法律的擦邊球,特別是將流量生意對準了外賣員群體(ti) ,讓人憤慨。網民的譴責、企業(ye) 的維權也說明,一味追求低級趣味,挑戰道德和法律底線,不僅(jin) 不是什麽(me) 流量密碼,還終將遭到流量反噬。
這些年來,以短視頻行業(ye) 為(wei) 代表,互聯網新業(ye) 態風生水起,風頭正勁,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短視頻用戶數已達10.26億(yi) 人。然而,在用戶規模呈井噴式增長的背後,也存在著種種亂(luan) 象:有的視頻賬號通過“移花接木”的剪輯手段製造“拚接真實”,引發社會(hui) 擔憂;有的網紅博主自導自演,刻意發布低俗內(nei) 容,挑戰媒介倫(lun) 理;有的短視頻平台固守功利化思維,放棄守土有責的責任擔當,片麵追求流量和用戶量而忽視內(nei) 容質量,不惜嘩眾(zhong) 取寵、觸碰紅線……凡此種種,不僅(jin) 給用戶帶來困擾,可能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也汙染了短視頻行業(ye) 的健康生態。
針對這些突出問題,監管部門采取約談、整改、下架、永久關(guan) 閉等措施,打擊了一大批違法違規賬戶。不久前,中央網信辦印發通知,在全國範圍內(nei) 啟動為(wei) 期1個(ge) 月的“清朗·網絡戾氣整治”專(zhuan) 項行動,“汙名化特定群體(ti) ”被納入重點治理範圍,再次釋放了從(cong) 嚴(yan) 治理短視頻亂(luan) 象的信號。遏製網絡戾氣傳(chuan) 播,營造清朗網絡環境,除了監管部門發力,也需要平台盡職盡責,形成合力。
對短視頻平台來說,互聯網的“頭部效應”不僅(jin) 意味著傳(chuan) 播優(you) 勢,也意味著平台企業(ye) 需要承擔更多社會(hui) 責任。一方麵,要做好短視頻內(nei) 容的風險控製,通過升級技術手段,提高對不實信息、惡意炒作內(nei) 容的識別效率,防止傳(chuan) 播失範,避免成為(wei) 一些網紅“流量為(wei) 王”的推手;另一方麵,要切實履行平台主體(ti) 責任,提高準入門檻,完善自審自查機製,加大對違規賬號的處置和打擊力度,將虛假擺拍、惡意造謠的網紅逐出平台。
更重要的是,平台企業(ye) 要摒棄“流量至上”的理念和考核方式,回歸記錄美好生活的初心,以高品質原創內(nei) 容占領市場,贏得用戶的青睞。(經濟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