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的他 在土地裏找到獼猴桃“出海”玄機
城鄉(xiang) 融合發展是事關(guan) 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的重大課題,是加快轉變超大城市發展方式的重要路徑,是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撐。
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屆四次全會(hui) 審議通過了《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超大城市城鄉(xiang) 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決(jue) 定》,其中提出要推進人才融合互動,積極引導人才返鄉(xiang) 入鄉(xiang) ,加強鄉(xiang) 村本土人才隊伍建設,提升人才激勵和服務保障水平,不斷夯實城鄉(xiang) 發展基礎支撐;同時要推進創新融合賦能,促進技術要素資源自由流動,暢通城鄉(xiang) 人口雙向流動渠道。
在成都,一支有情懷、有能力的高素質“三農(nong) ”人才隊伍正在聚集,他們(men) 是“成都農(nong) 匠”、農(nong) 業(ye) 職業(ye) 經理人、鄉(xiang) 村規劃師運營師、農(nong) 業(ye) 科技專(zhuan) 家、鄉(xiang) 村公共服務組織……今日起,成都商報-紅星新聞將走進這些“農(nong) 匠”,探尋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建設中的生動故事。
冬日一大早,王強就在都江堰獼猴桃特色品種育苗基地裏忙開了。“不能埋太厚。”王強一邊對正在用鬆針覆蓋獼猴桃苗定植帶的農(nong) 戶說著覆蓋要領,一邊彎下身,用手將剛剛覆蓋的鬆針刨開。
王強是成都市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總站農(nong) 藝師,主要工作是推廣果樹種植的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在采訪過程中,他時不時地會(hui) 在和記者談話的間隙走到農(nong) 戶身邊,指導他們(men) 種植技巧。
技術,是王強在采訪中頻頻談到的關(guan) 鍵詞。
在王強看來,提高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的生產(chan) 質效,加大技術推廣應用是重要途徑。以都江堰獼猴桃產(chan) 業(ye) 為(wei) 例,王強介紹說,都江堰獼猴桃近10萬(wan) 畝(mu) ,專(zhuan) 設獼猴桃產(chan) 業(ye) 發展中心,為(wei) 獼猴桃產(chan) 業(ye) 提供專(zhuan) 業(ye) 化技術服務。“同時,由四川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園藝所和都江堰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聯合共建獼猴桃(都江堰)博士工作站,由技術帶頭人帶領著團隊,進行技術攻關(guan) ;再加上民間的獼猴桃產(chan) 業(ye) 協會(hui) 與(yu) 政府部門、技術帶頭人密切配合,充分發揮市場主體(ti) 作用。”
“各環節緊密配合,新技術才能夠推廣,新品種才有地示範,產(chan) 業(ye) 才有人帶領。以此,才能提高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的生產(chan) 質效。”王強說。
技術賦能農(nong) 業(ye) 種植
“畝(mu) 產(chan) 效益翻倍,吸引更多年輕人回鄉(xiang) 創業(ye) ”
30歲的王強從(cong) 小就對土地有親(qin) 近感。小時候的他在父親(qin) 的梨園長大,長大後如願考進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學習(xi) 園藝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便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相關(guan) 工作,至今已有8年時間。
在常人看來,與(yu) 土地打交道,乏味枯燥。但王強卻樂(le) 在其中,用他的話來說,是對土地有感情。“年輕人對土地要有感情,才能紮根土地。”8年來,王強的腳步遍布龍泉驛區的水蜜桃園、蒲江的柑橘園、都江堰的獼猴桃園等果園,向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學習(xi) 知識,同時推廣果樹種植的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
以都江堰獼猴桃產(chan) 業(ye) 為(wei) 例,近年來,王強所在的成都市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總站在這裏推廣了牽引技術、獼猴桃林下套種糧食作物等農(nong) 業(ye) 技術,極大地提高了當地的獼猴桃產(chan) 量及效益。
王強指著示範基地的牽引架,上麵纏繞著獼猴桃的藤蔓,“以前農(nong) 戶種植采用的平棚種植,獼猴桃新梢肆意生長,太高了容易被風吹斷。但采取了牽引架種植後,能夠固定獼猴桃新梢的生長方向,培養(yang) 的預備結果母枝就又好又長。”
“除了頭上的牽引架,地裏還有‘玄機’。”王強蹲在地上,扒開土地上的秸稈,露出地裏的土豆,向記者介紹說,這是正在示範的林下套種免耕馬鈴薯技術。“種土豆需要埋在土裏,但我們(men) 這種方法就以秸稈代替了土壤,這樣可以減少挖土豆、種土豆的人工,還解決(jue) 除草的問題,並且秸稈還田能夠增加有機質改良土壤,林下糧經複合套種模式還能提高經濟效益,可謂一舉(ju) 多得。”
技術帶來的最直觀的變化,是產(chan) 量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王強介紹說,獼猴桃的產(chan) 量從(cong) 畝(mu) 產(chan) 2000斤提升到了畝(mu) 產(chan) 4000、5000斤,個(ge) 別果園還能達到畝(mu) 產(chan) 上萬(wan) 斤。“畝(mu) 產(chan) 提高、效益增加,也就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回鄉(xiang) 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逐步緩解農(nong) 村人才空心化的問題。”
設置專(zhuan) 業(ye) 技術服務部門
“利於(yu) 集中力量辦大事、辦成大事”
有新技術、有新品種,卻苦於(yu) 無法推廣,一度成為(wei) 王強最為(wei) 擔心的問題。
“我們(men) 在開展科技下鄉(xiang) 中,時常為(wei) 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的發展感到擔憂。不是擔憂新品種沒人選育、新技術沒人創新,而是擔憂基層農(nong) 技推廣部門後繼無人,將來新品種、新技術無人示範,產(chan) 業(ye) 無人帶領。”王強說,受限於(yu) 部分農(nong) 戶的知識水平、經濟水平等因素,技術推廣成為(wei) 了難題,“我們(men) 手上有技術,但是如何讓農(nong) 戶接受,讓科研成果真正落地,是我們(men) 需要解決(jue) 的問題。”
在王強看來,專(zhuan) 業(ye) 技術服務部門是破題的關(guan) 鍵。“這是政府的具體(ti) 代表,能夠利用好政策和資金,解決(jue) 產(chan) 業(ye) 發展中的問題,消除農(nong) 戶的顧慮,推進產(chan) 業(ye) 的發展。”
“這也是我將采訪地點選在都江堰的原因,因為(wei) 這裏存在著成都市目前唯一為(wei) 單一的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成立專(zhuan) 門的技術推廣部門——都江堰市獼猴桃產(chan) 業(ye) 發展中心,還有專(zhuan) 業(ye) 的技術人員為(wei) 產(chan) 業(ye) 服務。”王強介紹說,都江堰獼猴桃近10萬(wan) 畝(mu) ,專(zhuan) 設獼猴桃產(chan) 業(ye) 發展中心,為(wei) 獼猴桃產(chan) 業(ye) 提供專(zhuan) 業(ye) 化技術服務。“這樣單一化、專(zhuan) 業(ye) 化的技術部門更容易集中力量辦大事、辦成大事。”
比如,對獼猴桃潰瘍病防控這一世界難題進行科技攻關(guan) 。獼猴桃產(chan) 業(ye) 發展中心主任唐合均回憶起2015、2016年時的場景:“獼猴桃紅肉品種有潰瘍病的風險,這也是世界性的難題。當時在田裏看到樹體(ti) 基本上都是遍體(ti) 流膿,農(nong) 戶們(men) 的種植情緒已經降到冰點,很多人都想把獼猴桃挖了,改種其他作物。”
為(wei) 了解決(jue) 這一難題,獼猴桃產(chan) 業(ye) 發展中心與(yu) 四川省農(nong) 業(ye) 科學園園藝研究所、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等科技團隊多番溝通,進行技術攻關(guan) ,最終首創獼猴桃避雨設施栽培技術體(ti) 係,破解獼猴桃潰瘍病防控的世界難題,將病害平均防效提升到90%以上,這一技術也入選了全國農(nong) 業(ye) 主推技術。
並且,針對農(nong) 戶不願意投資避雨棚的顧慮,獼猴桃產(chan) 業(ye) 發展中心一邊向農(nong) 戶們(men) 推廣避雨栽培技術,一邊為(wei) 農(nong) 戶呼籲政策扶持,打消了農(nong) 戶的顧慮。
多年來,王強與(yu) 獼猴桃產(chan) 業(ye) 發展中心緊密合作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有專(zhuan) 業(ye) 技術服務部門的助力,推廣技術也就事半功倍。”王強說。
整合農(nong) 戶資源、打造品牌
推動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
運用了新技術,提高了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量,如何進一步整合農(nong) 戶資源,形成合力促進產(chan) 業(ye) 發展?在王強看來,產(chan) 業(ye) 協會(hui) 在其中將發揮重要作用。“協會(hui) 是民間能人聚集的陣地,技術、植保、土肥、銷售等方麵的人才群策群力,共同帶動產(chan) 業(ye) 的發展。”
王強在下地的過程中,就與(yu) 都江堰市獼猴桃協會(hui) 會(hui) 長晏誌強進行了多次合作。“首先,協會(hui) 起到上傳(chuan) 下達的作用,會(hui) 收集農(nong) 戶的問題反饋給政府、技術專(zhuan) 家,也會(hui) 將新政策、新技術向農(nong) 戶們(men) 宣導。”王強介紹說,“同時,協會(hui) 還和社會(hui) 化服務公司合作,整合農(nong) 戶資源,打造品牌,推動一、二、三產(chan) 業(ye) 的融合發展。”
在都江堰獼猴桃種植戶的記憶裏,以前,果子成熟後,大多都在周邊市場賣,價(jia) 格、銷量都一般。而如今,獼猴桃能出海了。“我們(men) 打造統一的品牌,形成品牌規模,如今,都江堰獼猴桃已經成為(wei) 國家地理標誌產(chan) 品。”晏誌強介紹說,“這幾年我們(men) 和俄羅斯、新加坡、馬來西亞(ya) 、泰國、越南等國家簽訂了合同,今年訂單數量實現翻倍。”
獼猴桃產(chan) 業(ye) 要發展,還需要做強產(chan) 業(ye) 鏈。2020年4月,由獼猴桃協會(hui) 引進的花粉產(chan) 業(ye) 生產(chan) 線正式投入運行,補齊了都江堰市缺乏獼猴桃雄花花粉標準化生產(chan) 這一關(guan) 鍵環節。自此,打通了從(cong) 種苗到生產(chan) 、銷售全產(chan) 業(ye) 鏈。獼猴桃酒、獼猴桃麵膜、飲料等產(chan) 品逐一上市。“接下來,我們(men) 還將在食品、酒水飲料、化妝品、酵素等方麵進一步研發產(chan) 品,實現獼猴桃產(chan) 業(ye) 的全方麵提質增效。”
作為(wei) 一名推廣技術的農(nong) 藝師,這也是王強理想中的農(nong) 業(ye) 發展願景——技術帶頭人攻克技術,提高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的生產(chan) 質效;政府利用政策和資金,支持技術推廣、解決(jue) 農(nong) 戶種植難題;行業(ye) 協會(hui) 整合資源,進一步推動產(chan) 業(ye) 全方麵發展。“發揮好政府技術部門的引導作用,應用好社會(hui) 團體(ti) 力量發揮市場主體(ti) 作用,兩(liang) 者形成合力,才能把先進生產(chan) 力轉化為(wei) 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力。”王強說。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彭驚
(來源:成都商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