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踏尋家族記憶,重溫僑鄉曆史

發布時間:2024-01-08 15:14: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踏尋家族記憶,重溫僑(qiao) 鄉(xiang) 曆史(僑(qiao) 界關(guan) 注)

  由福建省僑(qiao) 辦、福建省僑(qiao) 聯主辦的“帶你回家”首屆緬甸華裔青年尋根活動近期舉(ju) 行。緬甸福建總商會(hui) 、緬甸中華總商會(hui) 和緬甸福建同鄉(xiang) 會(hui) 等社團組織35名緬甸閩籍華裔青年回到福建老家,參訪福州、廈門、泉州、龍岩等地。

  不少華裔青年是第一次來中國。他們(men) 有的懷揣長輩手寫(xie) 的族譜、有的帶著家中老人留下的祖宅地址,在行程中踏尋家族記憶,重溫僑(qiao) 鄉(xiang) 曆史。多名受訪華裔青年表示,此行圓了他們(men) 回鄉(xiang) 的心願,將來還要常回家看看。

  “真切感受到濃濃鄉(xiang) 情”

  冬日的八閩大地,海風溫潤。

  一下飛機,來自緬甸的華裔青年就坐上了“時光機”,開啟一場曆史文化之旅。

  福州三坊七巷,紅磚古厝保留了閩南民居的傳(chuan) 統風貌;廈門鼓浪嶼,中西合璧的園林古建揭開福建對外交流史一角;泉州華僑(qiao) 博物館,展品記錄下華僑(qiao) 華人闖蕩南洋的曆史;龍岩振成樓,錯落夯築的土樓建築與(yu) 青山相得益彰……

  “我一直想看看土樓。這次在龍岩,我終於(yu) 夢想成真。”24歲的簡尚全說。簡尚全是一名“華三代”,這是他第一次來中國。在緬甸仰光的家中,爺爺和奶奶常提起福建老家的土樓。“站在土樓間,我仿佛能看到長輩曾經的生活場景,對他們(men) 的描述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認識。”簡尚全說。

  簡尚全的手機裏,保存著一張伯伯手寫(xie) 的家譜,家譜左上角寫(xie) 有“回家鄉(xiang) 路地址”的字樣。“伯伯曾和我們(men) 說,家中親(qin) 戚還在福建,要保留好家譜,將來去福建探親(qin) 。”簡尚全說。

  對福建同樣感到親(qin) 切的,還有徐秉源。徐秉源今年42歲,在緬甸一家保險公司擔任信息技術部門主管。約一個(ge) 世紀前,徐秉源的曾祖父和爺爺、奶奶從(cong) 福州市閩侯縣荊溪鎮徐家村來到緬甸中部的馬圭省稍埠市。此後,一家人在緬甸定居。

  “從(cong) 小,長輩們(men) 就經常囑咐我們(men) :如果有機會(hui) ,一定要回老家徐家村看看,與(yu) 老鄉(xiang) 們(men) 喝喝茶、談談心。這個(ge) 願望真的實現了。”徐秉源說,在福州期間,行程有一站就是徐家村。在村裏,他找到了曾祖父的老房子,屋內(nei) 還留有曾祖母、奶奶、父親(qin) 和姑姑的照片。

  “見到照片的一瞬間,我心頭湧起陣陣暖意,不禁流下眼淚。曾祖父為(wei) 我起名‘秉源’,就是希望我不忘源流、不忘家鄉(xiang) 。”徐秉源說,“曾祖父的房子雖然有些舊,但隔壁的鄉(xiang) 親(qin) 一直幫忙照看,我非常感激,真切感受到濃濃鄉(xiang) 情。”

  福州的鄉(xiang) 音也讓徐秉源覺得熟悉。“我的外公外婆來自福州,他們(men) 在緬甸一直說福州話。我是聽著福州話長大的。”徐秉源說,“這次旅程中聽到的鄉(xiang) 音、見到的景象都在提醒我們(men) ——我們(men) 不隻是遊客,我們(men) 是歸來的兒(er) 女。”徐秉源說。

  “家鄉(xiang) 的發展令人驚喜”

  行程中,福建各地的現代化氣息撲麵而來。

  在福州,華裔青年登船夜遊閩江,看兩(liang) 岸夜景;在晉江,華裔青年參觀安踏體(ti) 驗館,了解民營企業(ye) 發展史;在廈門,華裔青年漫步休閑大道、欣賞海濱風光……

  “多年不見,福建的美景越來越多了!”張麗(li) 光說。

  張麗(li) 光是一名38歲的緬甸“華二代”,曾在位於(yu) 廣州的暨南大學華文學院求學4年,如今在緬甸從(cong) 事兒(er) 童服裝和日用品商貿工作。

  “在廣州留學時,我曾和父母一起回福建老家探親(qin) ,轉眼已經16年了。這次尋根之旅,我再次回到福建。家鄉(xiang) 的發展令人驚喜。高樓林立、街道繁華,比記憶中的樣子還要美好。上次來時,沒聽說有線上支付。現在,走到哪裏都能掃碼付款,出門隻需要帶一部手機,非常方便。”張麗(li) 光說。

  緬甸福建總商會(hui) 會(hui) 長王佳雨是定居緬甸的新僑(qiao) ,他說:“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多回來走走看看,實地感受發展脈搏,我們(men) 才能更好地向緬甸僑(qiao) 胞展示家鄉(xiang) 新貌。”

  徐秉源說,家中老一輩曾經提到當年老家的景象。如今他見到的景象已和老人的描述有很大不同,這一反差折射出家鄉(xiang) 的發展。“中國比我在電視和互聯網上看到的還要先進許多。”他說,“這次華裔青年團裏不少人從(cong) 沒來過中國。這次尋根之旅讓我們(men) 見到一個(ge) 真實、立體(ti) 的中國。”

  “對‘根’有了更多體(ti) 會(hui) ”

  緬甸福建總商會(hui) 副會(hui) 長林雄對行程中看到的一幕印象深刻。

  “在位於(yu) 福州馬尾的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很多華裔青年拿出手機,拍攝洋務運動時期馬尾造船廠的文物,說要帶回去給父母和爺爺奶奶看。參觀時,有幾名年輕人一直落在隊伍後麵。我過去一瞧,發現他們(men) 正在讀展櫃中林則徐和近代海軍(jun) 將領的書(shu) 信,信中的家國情讓他們(men) 十分感動。我想,通過這次尋根之旅,他們(men) 對‘根’有了更多體(ti) 會(hui) 。”林雄說。

  行程期間,華裔青年們(men) 還在福州參觀了羅星塔公園。羅星塔是閩江門戶的標誌,自古便是一座為(wei) 夜航人引路的燈塔。過去,華僑(qiao) 歸國,臨(lin) 近福州城時,總能遠遠望到這座高塔。

  “見塔就意味著歸家,我們(men) 見到羅星塔的心情也是如此。”張麗(li) 光說,“看著羅星塔,我仿佛能看到當年先輩出洋遠行的場景,也能感受到中華兒(er) 女奮鬥闖蕩的自強之誌。”

  張麗(li) 光說,自己在跨境商貿領域打拚,因為(wei) 懂中文、了解中國而獲益良多。隨著中國與(yu) 世界的聯係越來越緊密,自己對華裔的身份也越發自豪。

  “小時候,父母讓我和兄弟上中文學校、在家用閩南話交流。父母還會(hui) 在家舉(ju) 辦家族聚會(hui) ,邀請在緬甸的親(qin) 戚來做客,期間有許多溫馨和歡笑的時刻。如今,我更深刻地感受到這種文化傳(chuan) 承和家族聯係的重要性,希望能把這種傳(chuan) 統延續下去。”簡尚全說。

  “整段旅程有太多驚喜和收獲。我要把這些美好而有意義(yi) 的經曆告訴親(qin) 戚朋友,鼓勵他們(men) 到中國遊玩,和中國親(qin) 友聯絡感情。”徐秉源說,“我父母至今還沒回過中國。這次在徐家村,我給他們(men) 打了視頻電話,父母非常高興(xing) 。以後有機會(hui) ,我一定要帶他們(men) 回老家看看。”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