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
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
核心閱讀
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和擴大有效需求是內(nei) 在統一的,都是為(wei) 了實現經濟穩定發展。要找準二者協同發力的著力點,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深刻總結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其中之一是“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chan) 能力的優(you) 勢,使國內(nei) 大循環建立在內(nei) 需主動力的基礎上,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這是新時代我們(men) 黨(dang) 在領導經濟工作實踐中形成的一條規律性認識,豐(feng) 富和發展了習(xi) 近平經濟思想,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yi) 。
新形勢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
供給和需求是經濟運行的一體(ti) 兩(liang) 麵,二者互為(wei) 條件、相互依存。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平衡是相對的,經濟運行是一個(ge) 供給和需求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動態過程。宏觀調控以供給側(ce) 為(wei) 重點還是以需求側(ce) 為(wei) 重點,要依據經濟運行麵臨(lin) 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麵作出抉擇,同時要注重兩(liang) 方麵協同發力。放棄需求側(ce) 談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或放棄供給側(ce) 談擴大有效需求,都是片麵的。概言之,解決(jue) 供需失衡問題,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麵,又要注重供給側(ce) 和需求側(ce) 協同發力,進而實現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重在解決(jue) 結構性問題,激發經濟增長內(nei) 生動力。2012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中結構性問題和深層次矛盾凸顯,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經濟運行麵臨(lin) 的主要矛盾是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矛盾的主要方麵在供給側(ce) 。2015年以來,黨(dang) 中央提出實施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以去產(chan) 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為(wei) 重點任務。2018年,黨(dang) 中央提出必須堅持以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不動搖,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ge) 字上下功夫,要求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增強微觀主體(ti) 活力、提升產(chan) 業(ye) 鏈水平、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不僅(jin) 對調整經濟結構、實現供需動態平衡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和經濟發展質量。
擴大有效需求重在解決(jue) 總量性問題,穩定經濟運行。社會(hui) 總需求由外部需求和內(nei) 部需求構成,前者指出口需求,後者指消費、投資需求。1998年亞(ya) 洲金融危機後,外部需求大幅收縮,我國立足擴大內(nei) 需,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發行長期建設國債(zhai)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穩定了經濟增長。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外部需求急劇萎縮,出口增速回落導致工業(ye) 生產(chan) 大幅下降,我國出台以大規模增加政府投資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一攬子計劃,促進經濟企穩回升。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對我國經濟造成嚴(yan) 重衝(chong) 擊,總需求不足成為(wei) 經濟運行的突出矛盾,黨(dang) 中央及時提出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強調加快培育完整內(nei) 需體(ti) 係,對推動經濟持續穩定恢複發揮了重要作用。
堅持二者協同發力,是新形勢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和有效之舉(ju)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單邊主義(yi) 、保護主義(yi) 上升,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經濟增長和貿易動能減弱。我國經濟恢複麵臨(lin) 周期性問題和結構性矛盾交織疊加帶來的困難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ye) 產(chan) 能過剩、社會(hui) 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2020年以來,黨(dang) 中央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堅持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既堅持以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發揮我國強大生產(chan) 能力優(you) 勢,推動結構調整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增強經濟發展的內(nei) 生動力和長期增長潛力;又堅持以擴大內(nei) 需為(wei) 戰略基點,用好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促進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實現高水平的供需良性循環和動態平衡,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持協同發力需要把握好的幾個(ge) 重要方麵
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和擴大有效需求是內(nei) 在統一的,都是為(wei) 了實現經濟穩定發展。堅持二者協同發力,需要把握好幾個(ge) 重要方麵。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ge) 首要任務。高質量發展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堅持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無論是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還是擴大有效需求,都要以高質量發展為(wei) 目標。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要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機遇,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使供給結構符合需求結構升級方向,以優(you) 質高效供給滿足有效需求,以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業(ye) 態創造引領新的需求。擴大有效需求,要培育完整內(nei) 需體(ti) 係,加強需求側(ce) 管理,促進形成強大國內(nei) 市場。隻有釋放二者協同發力的巨大潛力,才能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牢牢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ge) 戰略任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黨(dang) 中央著眼全局和長遠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隨著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我國經濟實力增強,我國不可避免要遇到來自外部的各種幹擾和阻礙,會(hui) 遭遇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考驗。必須把發展立足點更多放在國內(nei) ,更大力度挖掘國內(nei) 市場潛力,進一步夯實國內(nei) 大循環的主體(ti) 地位,保持我國經濟平穩發展的基本盤。強調國內(nei) 大循環的主體(ti) 地位,絕不是要弱化國際循環,關(guan) 起門來封閉運行。內(nei) 外需市場本身就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我國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和國際分工體(ti) 係,是14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huo) 伴。堅持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和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既要充分發揮和用好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使國內(nei) 大循環建立在內(nei) 需主動力的基礎上;又要著力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使國際循環更有效提升國內(nei) 循環的效率和水平,推動我國經濟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
牢牢把握係統觀念這個(ge) 方法論。係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強調要善於(yu) 通過曆史看現實、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關(guan) 係;強調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ti) 性推進,提高統籌謀劃和協調推進能力。堅持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必須牢牢把握係統觀念,找準既能夠形成高質量供給又有利於(yu) 擴大有效需求的結合點,在政策上同向發力、形成合力,確保實現在多重目標中的動態平衡。
抓住新形勢下促進協同發力的著力點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恢複和產(chan) 業(ye) 升級的關(guan) 鍵期。要找準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的著力點,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
著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技曆來是國際競爭(zheng) 的主戰場。對於(yu) 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科技自立自強不僅(jin) 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在外部環境深刻變化,特別是一些國家對我國科技遏製不斷升級背景下,迫切需要加快完善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形成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的強大合力;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帶動引領性原創成果、戰略性技術產(chan) 品的重大突破,努力實現關(guan) 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在重要科技領域躋身世界領先行列;強化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ye) 集聚,完善支持企業(ye) 增加研發投入的激勵機製;深化科技成果產(chan) 權激勵製度改革,更好體(ti) 現知識、技術、人力資本導向;鼓勵更多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創業(ye) 投資、股權投資和天使投資基金,滿足處於(yu) 不同生命周期科技企業(ye) 的資金需求。
著力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形成規模龐大、配套齊全的完備產(chan) 業(ye) 體(ti) 係,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chan) 業(ye) 分類中全部工業(ye) 門類的國家。當前,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加快調整,一些國家推動所謂“去風險”和“友岸外包”,我國增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顯得尤為(wei) 緊迫。麵向未來,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培育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生物技術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前瞻布局類腦智能、未來網絡、量子信息、生命科學等一批未來產(chan) 業(ye) ,廣泛運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等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實施好產(chan) 業(ye) 基礎再造工程,加強“四基”技術和重要產(chan) 品的技術攻關(guan) 和工程化應用,並為(wei) 自主創新產(chan) 品市場化應用創造良好環境。
著力增強經營主體(ti) 活力。堅持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和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重在增強經營主體(ti) 活力。要不斷完善落實“兩(liang) 個(ge) 毫不動搖”的體(ti) 製機製,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ti) 的活力和創造力。深入實施國有企業(ye) 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zheng) 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在市場準入、要素獲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麵落實一批標誌性舉(ju) 措。健全鼓勵民間資本參與(yu) 重大項目建設體(ti) 製機製,破除製約民營企業(ye) 公平參與(yu) 市場競爭(zheng) 的製度障礙。加大高端裝備、智慧物流、綠色低碳等領域應用場景開放力度,鼓勵民營企業(ye) 參與(yu) 新場景開發建設。
著力增強內(nei) 需主動力。在合理引導消費、儲(chu) 蓄、投資等方麵進行有效製度安排,形成擴大內(nei) 需的長效機製。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促進居民消費從(cong) 疫後恢複轉向持續擴大,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新型消費,積極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遊、體(ti) 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帶動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和消費場景的投資。以提高技術、能耗、排放等標準為(wei) 牽引,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帶動放大效應,重點支持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新型基礎設施、節能減排降碳等領域,培育發展新動能。
著力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主動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深化國內(nei) 相關(guan) 領域改革,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nei) 循環的效率和水平,增強我國參與(yu) 國際合作和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積極穩定外貿基本盤,拓展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出口。全麵取消製造業(ye) 外資準入限製,擴大電信、醫療等服務業(ye) 開放,破除影響外資準入的隱性壁壘,保障內(nei) 外資依法平等進入負麵清單之外的領域。積極回應外資企業(ye) 訴求,解決(jue) 數據跨境流動、平等參與(yu) 政府采購等問題。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落實好外資企業(ye) 國民待遇,增強外資企業(ye) 在華發展信心。
(人民日報 王一鳴 作者為(wei)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