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深圳:打造“眼鏡工匠”,讓“高品質”成為亮眼標簽

發布時間:2024-01-09 15:30:00來源: 工人日報

  40年來,深圳眼鏡行業(ye) 培養(yang) 了一批經驗豐(feng) 富、技術過硬的匠人

  打造“眼鏡工匠”,讓“高品質”成為(wei) 亮眼標簽

  本報記者 劉友婷

  閱讀提示

  眼鏡製造屬於(yu) 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製作工序複雜,人工需求量較大。在深圳眼鏡行業(ye) ,有一群匠人仍然恪守著高品質製作的“執念”,企業(ye) 也在努力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這為(wei) 整個(ge) 行業(ye) 的健康長遠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

  在廣東(dong) 深圳龍崗大道橫崗段道路兩(liang) 旁,數棟眼鏡城“比肩而立”,各式招牌讓人眼花繚亂(luan) 。

  作為(wei) 全國五大眼鏡產(chan) 業(ye) 基地之一,深圳一度被譽為(wei) “眼鏡王國”:全市共有4000多家眼鏡零售門店,年產(chan) 量超1.25億(yi) 副,占全球中高端眼鏡產(chan) 量50%以上;年產(chan) 值超150億(yi) 元,出口總值占80%以上。

  經過近40年的發展,眼鏡行業(ye) 已成為(wei) 深圳傳(chuan) 統優(you) 勢行業(ye) ,不僅(jin) 產(chan) 業(ye) 集聚度高、生產(chan) 配套完善,還培養(yang) 造就了一批“眼鏡工匠”,讓“高品質”成為(wei) 產(chan) 業(ye) 亮眼標簽。近年來,當地秉持“產(chan) 業(ye) 要發展,必須走品牌化之路”的發展理念,企業(ye) 紛紛跳出舒適區,搶占市場先機,推動眼鏡行業(ye) 從(cong) “深圳製造”向“深圳品牌”轉變。

  產(chan) 業(ye) 集聚,專(zhuan) 業(ye) 化程度高

  生產(chan) 一副眼鏡,需要多少道工序?答案是少則100,多則超500。

  “一副眼鏡,從(cong) 無到有,在深圳橫崗街道5公裏範圍內(nei) 就能完成。”深圳市眼鏡行業(ye) 協會(hui) 會(hui) 長陳秋鵬從(cong) 事眼鏡行業(ye) 近30年,其創辦的深圳市集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多家知名眼鏡品牌的膠板材料供應商,他本人也見證了深圳眼鏡產(chan) 業(ye) 從(cong) 起步到走出國門的全過程。

  上世紀80年代,一批為(wei) 海外品牌代工的眼鏡工廠在橫崗街道誕生,並帶動了眼鏡配件、材料、包裝等上下遊產(chan) 業(ye) 的發展,形成產(chan) 業(ye) 集聚。

  “深圳眼鏡產(chan) 業(ye) 鏈完整,想做成任何一種型號的眼鏡,不出橫崗基本上都能完成,這也是很多外地人選擇在此創業(ye) 的重要考量因素。”陳秋鵬說。

  現如今,“深圳製造”已經成為(wei) 眼鏡行業(ye) 響當當的名片。值得一提的是,當地眼鏡產(chan) 業(ye) 集聚優(you) 勢不僅(jin) 體(ti) 現在供應鏈上,也引發了人才聚集效應。

  深圳市眼鏡行業(ye) 協會(hui) 秘書(shu) 長蔡斌表示,眼鏡製造屬於(yu) 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製作工序複雜,由於(yu) 過去自動化程度並不高,因此工人需求量大。

  在深圳市普萊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康自成看來,40年來,深圳培養(yang) 了一批技術工人,其中不乏經驗豐(feng) 富、技術過硬的匠人,這正是深圳眼鏡產(chan) 業(ye) 的核心優(you) 勢。

  例如,深圳是中國眼鏡設計師的搖籃,全國有90%的眼鏡設計師聚集於(yu) 此。為(wei) 了推動深圳眼鏡品牌化進程,2019年,深圳眼鏡行業(ye) 17個(ge) 原創眼鏡品牌發起成立“設計番”,整合深圳優(you) 質設計資源,擴大深圳眼鏡品牌影響力。

  從(cong) 代工製造到品牌打造

  “由深圳工廠製造的高品質眼鏡隻為(wei) 國際品牌做嫁衣,為(wei) 什麽(me) 我們(men) 不能打造一個(ge) 民族品牌?”2003年,深圳市慧明眼鏡有限公司創始人李照教去意大利米蘭(lan) 參加國際眼鏡展時,一直在思考這個(ge) 問題。

  在回國的飛機上,他下定決(jue) 心,要打造一個(ge) 有特色有品質的民族眼鏡品牌。

  自1999年創辦慧明眼鏡有限公司起,李照教將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眼鏡代工上,曾因缺乏品牌經驗,走了不少彎路。

  經過長時間的調研和探索,李照教發現,當時市麵上流通的兒(er) 童眼鏡多是成人眼鏡“縮小版”,並沒有公司對此進行專(zhuan) 門研發。

  2017年,他決(jue) 定開始專(zhuan) 注於(yu) 專(zhuan) 業(ye) 兒(er) 童眼鏡的研發生產(chan) 。

  “兒(er) 童眼鏡的核心是近視防護,穩定近視度數。兒(er) 童鏡使用固定而可更換的防滑鼻托,可以使眼鏡不易傾(qing) 斜、下滑,保證鏡眼距約12.5mm,使驗光度數與(yu) 佩戴度數完全一致,有效減緩因度數不對導致的視力下降。”在位於(yu) 龍崗區西湖工業(ye) 區的慧明眼鏡製造廠實驗室,李照教將一副兒(er) 童眼鏡鏡框拆開介紹道,考慮到安全因素,整副眼鏡無金屬、無螺絲(si) ,采用了榫卯結構。

  目前,作為(wei) 中國眼鏡品牌代表之一,該企業(ye) 的兒(er) 童鏡已銷往新加坡、馬來西亞(ya) 、澳大利亞(ya) 等10多個(ge) 國家。

  康自成入行也有23年了,創業(ye) 之前,他在一家眼鏡工廠負責設計研發。2010年,他注冊(ce) 了普萊斯商標。

  “我想創一個(ge) 品牌,讓普通消費者也能使用上高品質產(chan) 品。”談起創立品牌初衷,他直言,深圳生產(chan) 了大量的代工產(chan) 品,但這些高品質眼鏡從(cong) 國外進口,消費者買(mai) 入至少數千元。

  近年來,隨著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攀升,深圳眼鏡行業(ye) 傳(chuan) 統代工模式難以持續,深圳不少眼鏡企業(ye) 也已經意識到轉型勢在必行,要從(cong) 代工製造轉向品牌打造,讓“中國製造”轉變為(wei) “中國創造”。

  其中,深圳市嘉駿眼鏡有限公司推出工廠自營高端品牌;深圳市柏琪眼鏡製造有限公司推出“柏琪”“金玉良品”等多個(ge) 自有品牌;深圳德嘉眼鏡有限公司致力於(yu) 做亞(ya) 洲人佩戴舒適的眼鏡產(chan) 品……

  培養(yang) 人才,保障產(chan) 業(ye) 空間

  在深圳眼鏡行業(ye) ,有一群匠人仍然恪守著高品質製作的“執念”,這為(wei) 整個(ge) 行業(ye) 的健康長遠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

  “一副高品質眼鏡出廠價(jia) 才近百元,代工利潤非常低。有了品牌附加值,價(jia) 格才能提上來。”蔡斌介紹,深圳市眼鏡行業(ye) 協會(hui) 牽頭製定了眼鏡架、兒(er) 童眼鏡、太陽鏡、驗光配鏡服務等行業(ye) 標準,同時推動企業(ye) 針對品牌運營、營銷、後期服務等短板發力。

  在李照教看來,品牌要走出來,必須要“三力合一”,即產(chan) 品力、品牌力、市場力。也就是說,產(chan) 品質量要好,同時還要講好品牌故事,做好市場拓展,不斷提高知名度。

  利用深圳專(zhuan) 業(ye) 化、精細化製作優(you) 勢,李照教目前正在開發適合嬰幼兒(er) 佩戴的專(zhuan) 業(ye) 眼鏡。“市場上並沒有適合有先天性視力問題的嬰幼兒(er) 佩戴的產(chan) 品,嬰幼兒(er) 眼鏡要足夠輕,使用材質與(yu) 奶瓶相同,可啃咬;接觸肌膚配件必須是軟膠。”李照教說。

  以產(chan) 業(ye) 聚集人才,以人才引領產(chan) 業(ye) 。產(chan) 業(ye) 要實現轉型勢必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從(cong) 業(ye) 人員平均年齡較高,勞力‘輸血’不足。”蔡斌直言,產(chan) 業(ye) 特殊性決(jue) 定了製造過程不可能完全數字化,不少工序尤其是定製化產(chan) 品,還要依賴於(yu) 人工。然而,目前深圳大多數眼鏡工廠主力技工都已經超過40歲,很多從(cong) 業(ye) 30多年的老師傅還在堅持。

  為(wei) 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讓產(chan) 業(ye) 保持活力,深圳市眼鏡行業(ye) 協會(hui) 在鼓勵企業(ye) 引進自動化設備、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同時,也聯合相關(guan) 部門開展公益培訓、技能競賽,評選“眼鏡工匠”。目前,該協會(hui) 還嚐試與(yu) 高校合作開設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課程,培養(yang) 專(zhuan) 業(ye) 型技工。

  此外,深圳正在打造全國首個(ge) 眼鏡產(chan) 業(ye) “工業(ye) 上樓”載體(ti) ——龍崗區園山優(you) 質產(chan) 業(ye) 空間試點項目,打造專(zhuan) 業(ye) 化產(chan) 業(ye) 園,滿足部分企業(ye) 生產(chan) 用地需求,助推龍崗乃至深圳眼鏡產(chan) 業(ye) 發展。

  “打造產(chan) 業(ye) 小鎮或產(chan) 業(ye) 園,對入駐企業(ye) 統一管理、貼心服務,是留住企業(ye) 的有效方式。”陳秋鵬說。(工人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