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北京促曆史建築活化利用 劃定邊界避免“建設性破壞”

發布時間:2024-01-09 15:5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陳杭)記者8日從(cong)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hui) 獲悉,《北京市曆史建築規劃管理工作規程(試行)》(下稱《規程》)正式發布,作為(wei) 《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的配套政策,界定各類保護行為(wei) 邊界,避免因界限模糊而造成“建設性破壞”,並區分保護部分和更新部分,避免“一刀切”,有效推進曆史建築的活化利用。

  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提出,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對象涵蓋世界遺產(chan) 、文物、曆史建築和革命史跡等,其中曆史建築包括優(you) 秀近現代建築、工業(ye) 遺產(chan) 、掛牌保護院落、名人舊(故)居等。

  2019年至2021年,北京分三批次公布共1056棟(座)曆史建築。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hui) 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這些曆史建築時間跨度達700年、覆蓋北京11個(ge) 區,承載功能多樣、建築風格多元,是北京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wei) 進一步完善北京曆史建築保護利用政策體(ti) 係,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hui) 聚焦“把曆史建築保下來”“讓曆史建築用起來”“把曆史建築管起來”“讓曆史建築亮起來”等方麵,細化北京曆史建築規劃管理實施路徑。

  《規程》共八章、二十六條,明確分類管控底線,依據保護利用過程中對曆史建築幹預程度的不同,劃分了“日常保養(yang) ”“維護修繕”“原址複建”“遷移”“拆除”等五類行為(wei) ,界定各類保護行為(wei) 邊界,避免因界限模糊而造成“建設性破壞”。

  根據《規程》,相對於(yu) 普通工程項目,曆史建築的保護應當更加精細化,采用“繡花功夫”,針對不同情況采取不同保護措施,明確各類保護行為(wei) 的底線要求。根據曆史建築的特點,區分保護部分和更新部分,避免“一刀切”,有效推進曆史建築的活化利用。

  《規程》提出,在符合規劃和保護要求的前提下,可按照有關(guan) 規定,對曆史建築進行內(nei) 部改造、外部擴建或者使用性質調整,旨在滿足基本性能提升和合理使用需求,讓曆史建築能夠持續使用,成為(wei) 傳(chuan) 承曆史文化活的載體(ti) ,成為(wei) 展現首都當代文化遺產(chan) 保護理念的有力實踐。(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