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得體的溝通是對彼此的尊重
網絡線上聊天時字斟句酌地修改聊天詞匯,把“好的”改為(wei) “好嘟”“好噠”,把“哈哈”增強為(wei) 一連串的“哈哈哈哈哈”……這些操作在網上被稱為(wei) “文字討好症”。這個(ge) 概念最早產(chan) 生於(yu) 某脫口秀演員發布的一條動態,引發許多人的共鳴。(見1月6日《中國青年報》)
線上聊天已經成為(wei) 人際交流的常態。很多時候“文字討好”是一種無奈,即為(wei) 了盡可能減少信息不對稱帶來的理解偏差甚至產(chan) 生誤會(hui) 的可能。
有調查顯示,信息傳(chuan) 遞的構成是7%的言語內(nei) 容、38%語音語調、55%肢體(ti) 語言。有社會(hui) 學家認為(wei) ,事物對個(ge) 體(ti) 社會(hui) 行為(wei) 的影響往往在於(yu) 象征意義(yi) ,而事物的象征意義(yi) 源於(yu) 個(ge) 體(ti) 與(yu) 他人的互動。在線下場合,人際交流除了語言之外,還可以通過肢體(ti) 動作、表情、腔調、語氣等來輔助,從(cong) 而確保自己想要表達的信息被清晰、準確地傳(chuan) 播出去。而線上聊天時,一方不能直接感受到另一方的肢體(ti) 語言、語音語調等“附加信息”“增值信息”,雙方隻能通過有限的文字和符號來理解。但麵對同樣的文字和符號,不同的人往往會(hui) 有不同的認知和理解。為(wei) 了更清晰、精準地表達自己的信息,人們(men) 不得不在文字和符號上進行修飾和包裝。就此而言,“文字討好”是互聯網溝通模式下的一種產(chan) 物。對於(yu) 這種互聯網社交方式,不必戴著有色眼鏡看待。
每個(ge) 人都渴望被世界溫柔相待,在互聯網世界溝通交流時同樣如此。“文字討好”至少傳(chuan) 遞出一種友善、利他的態度,與(yu) 人為(wei) 善也好,推己及人也罷,每個(ge) 人都有情緒情感需要被他人尊重、認同。有時,通過線上聊天可以更便捷、高效地傳(chuan) 遞自己的觀點與(yu) 訴求,同時避免一些線下溝通時可能出現的尷尬、不便。
人與(yu) 人之間熟悉的程度不同。麵對知根知底、互動頻繁的“強關(guan) 係”,“文字討好”通常沒有多大必要;而麵對一些平常接觸不多、聯係不頻繁的“弱關(guan) 係”,必要的尊重和禮貌,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有助於(yu) 讓自己更容易得到對方的接納與(yu) 理解。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有效、得體(ti) 的溝通,是對彼此情緒價(jia) 值的尊重與(yu) 回應。不管采取何種社交表達方式,既清晰精準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尊重對方的情緒情感,才是應有的模樣。
楊朝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