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大數據殺熟現象:App訂酒店,黃金會員比普通會員貴211元

發布時間:2024-01-25 14:34:00來源: 法治日報

  App上訂酒店,黃金會(hui) 員比普通會(hui) 員貴211元

  記者調查大數據殺熟現象

  ■ 調查動機

  有網友近日分享在某平台的購票經曆,引發社會(hui) 廣泛關(guan) 注——用3個(ge) 賬號,買(mai) 同一趟航班,同一艙位機票,價(jia) 格各有不同,最多相差900多元。對此,該平台回應稱,不排除為(wei) 代理商價(jia) 格投放錯誤或賬號領取過大額優(you) 惠券。

  近年來,大數據殺熟時有發生,嚴(yan) 重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而隨著2024年春運將至,出行旅遊迎來高峰,人們(men) 將更頻繁使用網絡平台購票、訂票、訂酒店等,對平台是否存在大數據殺熟也格外關(guan) 注。

  當下,大數據殺熟現象是否仍然存在?怎樣的情形算大數據殺熟?如何整治大數據殺熟?帶著問題,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 本報記者   趙  麗(li)

  □ 本報實習(xi) 生 文旭晨

  黃金會(hui) 員賬號顯示的價(jia) 格為(wei) 2910元一晚,普通會(hui) 員賬號顯示的價(jia) 格為(wei) 2699元一晚……這是《法治日報》記者近日在某款App上,用兩(liang) 個(ge) 賬號分別搜索三亞(ya) 某度假酒店同時間同房型的價(jia) 格。兩(liang) 個(ge) 賬號都沒有使用任何優(you) 惠券。

  隨後,記者就此問題電話谘詢該旅行App客服,對方回複,這是由於(yu) 平台會(hui) 給新注冊(ce) 用戶一定的優(you) 惠。但記者發現這種優(you) 惠政策並不透明,在費用明細中,隻有用戶需要支付的總價(jia) ,並無詳細的優(you) 惠說明。

  在與(yu) 上述客服的進一步溝通中,對方解釋平台是按照優(you) 惠後的價(jia) 格進行直接展示,如果有疊加優(you) 惠券會(hui) 在明細中展示出來,如果沒有,則會(hui) 按照會(hui) 員等級展示最終價(jia) 格。

  這到底是大數據殺熟還是差異化營銷?

  多位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麵對大數據殺熟,消費者天然處於(yu) 劣勢地位,麵臨(lin) 著辨別難、舉(ju) 證不易、維權困難的困境。由於(yu) 大數據殺熟的即時性、隱蔽性、模糊性和複雜性,進一步健全有關(guan) 法律法規和創新監管方式方法,成為(wei) 解決(jue) 這一問題的當務之急,建議監管部門對互聯網平台的數據使用規則進行評估和監測,對存在大數據殺熟行為(wei) 的平台嚴(yan) 令整改。

  等級越低價(jia) 格越低

  客服回應含糊不清

  河南鄭州一網友近日爆料稱,在某平台訂機票時發現,用3部手機在同一時間看同一航班,價(jia) 格各不相同,且差異巨大——搜索2月7日鄭州飛往珠海的南航CZ6489次航班時,3台手機上所顯示的價(jia) 格分別為(wei) 400元、481元、1330元。

  在評論區,有網友懷疑價(jia) 格或與(yu) 手機型號有關(guan) ,也有網友稱訂的機票越多就越貴。平台客服回應稱,每位旅客隨機的優(you) 惠不一樣,並非平台殺熟,建議使用家人、朋友的不同賬號比較一下,選一張最便宜的下單。

  類似的經曆並不鮮見。

  “離譜!”對於(yu) 今年1月上旬的一次機票搜索結果,北京市民林雅(化名)如此評價(jia) 。她在1分鍾內(nei) 接連登錄了某款App的兩(liang) 個(ge) 不同賬號,同樣時間、同樣地點、同一航班,兩(liang) 個(ge) 賬號顯示的價(jia) 格分別為(wei) 930元和600元,“930元的是常用的高等級賬號,600元的是低等級賬號但並非新注冊(ce) 賬號”。

  林雅說,她當時立即致電客服,對方稱是網絡波動、係統異常或設備差異等原因造成的。林雅對這樣的解釋無法接受。

  1月21日,記者嚐試用兩(liang) 台手機在某平台上查詢杭州到昆明的機票價(jia) 格。通過對比發現,用兩(liang) 個(ge) 不同的身份證購買(mai) 同一時間、同一班次的機票,價(jia) 格會(hui) 有5元至10元的差別,其中等級高的賬號價(jia) 格高於(yu) 新注冊(ce) 等級賬號。

  對此,平台客服回複,由於(yu) 機票價(jia) 格分屬不同的航空公司投放在平台上,航空公司的銷售采取的是全國聯網隨訂隨售模式,所以機票價(jia) 格會(hui) 根據市場銷售情況變動是正常現象。客服稱,造成最終價(jia) 格不同的原因是使用了“驚喜特惠”,這是平台隨機投放的優(you) 惠政策。

  記者進一步詢問,係統隨機投放的依據是什麽(me) ?客服稱,所有用戶都有可能接到特惠金額。此外,平台會(hui) 根據用戶所購買(mai) 的產(chan) 品進行裏程累積,從(cong) 而升級用戶的會(hui) 員等級,用戶可以兌(dui) 換等級相應的優(you) 惠券或福利。等級越高,可兌(dui) 換的福利就越多,與(yu) 價(jia) 格沒有關(guan) 係。

  記者在另外3個(ge) 旅行平台中進行搜索,將出發地統一設置為(wei) 杭州,分別用新舊兩(liang) 個(ge) 賬號搜索同一時間、同一目的地的機票,通過對比同一班次的價(jia) 格發現,這3個(ge) 平台的價(jia) 格均呈現出一些航段新用戶價(jia) 格低於(yu) 老用戶的情況,差價(jia) 在5元至10元。

  “大數據殺熟是一種嚴(yan) 重背信行為(wei) ,不符合道德要求,更違反法律要求。”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認為(wei) ,消費者與(yu) 網絡平台之間的“熟”即“用戶黏性”,消費者基於(yu) 信任使用平台,不再貨比三家;平台企業(ye) 為(wei) 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對熟悉的顧客提供相對較高的價(jia) 格,甚至歧視性待遇,屬於(yu) 典型的不誠信行為(wei) 。

  存在多種殺熟模式

  侵害群眾(zhong) 合法權益

  近年來,有關(guan) 平台大數據殺熟的質疑聲不絕於(yu) 耳,成為(wei) 公眾(zhong) 熱議的焦點。記者在某第三方投訴平台搜索“大數據殺熟”,顯示有超過6000條投訴。

  曾有學者針對網約車的一項調研結論顯示:“熟人”打車比“新人”貴;打車人越多,打車費越貴;手機越貴,越容易被更貴車型接單……

  重慶的陳女士告訴記者,她實習(xi) 期間和同學拚車時就發現了網約車平台“同時同地不同價(jia) ”的問題。“我們(men) 4個(ge) 人坐一輛車,每天大家分別用4個(ge) 不同的網約車服務平台換著打車,誰出來的價(jia) 格低就由誰來打。如果某個(ge) 同學是第一次用該平台打車,上麵顯示的價(jia) 格基本都會(hui) 比我們(men) 幾個(ge) 老用戶便宜好幾元”。

  據公開報道,近年來從(cong) 旅行、電商、打車到外賣,多家大型互聯網企業(ye) 都曾被曝出利用大數據分析對不同群體(ti) 進行差別定價(jia) 。

  有網友舉(ju) 報在電商平台遭遇大數據殺熟:購買(mai) 家電時遇到了非會(hui) 員價(jia) 格比會(hui) 員價(jia) 格還要低、不常用的賬戶會(hui) 被贈送更低折扣的優(you) 惠券等情況。

  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通過輿情監測手段梳理出8種大數據殺熟形式,分別為(wei) :新老用戶打折優(you) 惠信息不同;廣告聯盟分享用戶數據;針對用戶特點提供特定服務;多次瀏覽後價(jia) 格自動上漲;瀏覽過程遭遇“花式”催買(mai) ;老用戶比新用戶價(jia) 格高;默認勾選之前購買(mai) 過的產(chan) 品;不消費時送優(you) 惠券,消費時卻沒有。

  根據此前北京消協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61.21%受訪者認為(wei) 大數據殺熟主要體(ti) 現為(wei) 不同用戶享有不同的折扣或優(you) 惠,45.76%受訪者認為(wei) 體(ti) 現為(wei) 多次瀏覽後價(jia) 格自動上漲,36.92%受訪者認為(wei) 體(ti) 現為(wei) 同一時間不同用戶價(jia) 格不同。

  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hui) 副秘書(shu) 長陳音江告訴記者,從(cong) 表麵上看,大數據殺熟是電商經營者利用大數據技術根據消費者的消費偏好或習(xi) 慣推送特定的商品或服務,或為(wei) 了“獲客”“拉新”針對新人或特殊群體(ti) ,推行損害其他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優(you) 惠營銷策略。從(cong) 深層次看,大數據殺熟實際上反映了部分電商經營者對消費者個(ge) 人信息的過度采集和隨意使用,在電商交易過程中導致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和個(ge) 人信息受保護的權利沒有得到尊重和平等保障。

  是否殺熟難以判定

  需要衡量各種因素

  近年來,不少平台被質疑大數據殺熟,而隨著各部門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視,相關(guan) 規定與(yu) 法律也相繼出台。但在現實中,幾乎沒有一個(ge) 平台承認存在大數據殺熟行為(wei) 。比如有平台稱,這並不是大數據殺熟,而是針對不同用戶所進行的差異化營銷。

  曾在某大型購物網站從(cong) 事營銷工作的陳凱(化名)告訴記者,大數據殺熟常見的套路分為(wei) 借助大數據進行“用戶畫像”、通過地理位置信息實現殺熟以及通過用戶與(yu) 移動端應用交互的行為(wei) 細節實現殺熟等。

  “根據用戶的收入水平與(yu) 消費習(xi) 慣實現殺熟,這是最常見的套路。還有一種便是商家通過用戶與(yu) 應用交互的行為(wei) 細節,如鍵入信息頻率、搜索關(guan) 鍵詞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這一時點用戶對於(yu) 商品或服務需求的迫切程度,一些商家會(hui) 基於(yu) 這些信息進行動態浮動加價(jia) 。”陳凱說,一些商家還會(hui) 通過移動端應用後台收集用戶的地理位置信息並進行實時分析,若用戶所處的位置附近潛在的競爭(zheng) 對手較少,則進行一定幅度的加價(jia) 。此外,用戶的住址、辦公地點、常去消費的場所等地理位置信息也可以用於(yu) 判斷用戶的收入水平及消費能力,使得“用戶畫像”更為(wei) 精準。

  對此,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yu) 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盤和林提到,判斷是否構成大數據殺熟,需要認定平台是否對交易相對人在價(jia) 格上進行差別對待,以及認定交易相對人是否“條件相同”。但實際情況是,消費者缺乏必要的技術條件,難以辨別商家是否存在大數據殺熟行為(wei) 。而當前大數據殺熟的很多案例,大部分是處於(yu) 質疑階段,即便是訴訟也很難有結果。

  在陳音江看來,造成這一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目前關(guan) 於(yu) 大數據殺熟沒有明確的法律定義(yi) ,其概念具有模糊性和主觀性。例如,企業(ye) 認為(wei) 是為(wei) 了精準推送更適合消費者的商品或服務,或者是以新人紅包、新人專(zhuan) 享或新人優(you) 惠等“獲客”營銷。而消費者認為(wei) ,同時在同一平台購買(mai) 同一商品或服務時,實際成交價(jia) 不同就是不公平,就是大數據殺熟。

  他告訴記者,目前可以從(cong) 兩(liang) 方麵判定企業(ye) 是否構成大數據殺熟。第一是差別化推送,即企業(ye) 通過大數據的技術手段,根據用戶特征形成精準的“用戶畫像”,隻推送給用戶符合其特征的信息或產(chan) 品;第二是明顯的價(jia) 格歧視,但需要看它是否有公平合理的依據,並非成交價(jia) 不一樣就是大數據殺熟,這其中還包含是否存在企業(ye) 正常營銷規製等各種複雜因素的衡量。

  明確歸誰管怎麽(me) 管

  提高企業(ye) 違法成本

  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分析認為(wei) ,互聯網平台大數據殺熟問題之所以屢禁不止,一是算法的隱蔽性和其技術的相對領先,消費者很難察覺;二是頭部平台通過“燒錢”獲取市場優(you) 勢之後,需要通過“收割”來盡快實現其資本收益。

  也有從(cong) 業(ye) 者認為(wei) ,對於(yu) 大數據殺熟問題的處理切忌“一刀切”,應正確對待促銷等正常的商業(ye) 行為(wei) ,重點關(guan) 注是否因消費者身份進而提供差別服務和價(jia) 格,基於(yu) 用戶身份進行的服務差別定價(jia) ,存在主觀故意。

  針對治理大數據殺熟現象,受訪專(zhuan) 家認為(wei) 應該雙管齊下,從(cong) 企業(ye) 和監管部門兩(liang) 方麵細化責任與(yu) 約束手段。

  陳音江認為(wei) ,企業(ye) 應當合理使用大數據技術,不能通過大數據技術損害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

  “具體(ti) 來說,首先企業(ye) 要依法采集和使用消費者的個(ge) 人信息;其次企業(ye) 可以根據消費者的興(xing) 趣愛好、消費習(xi) 慣等特征,更有針對性地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但同時要有不完全針對其特征的選項供消費者選擇。”陳音江說,企業(ye) 可以根據自身發展需要,製定“拉新”“獲客”等營銷規則,但這些規則要兼顧公平合理性,而且要做到公開透明。在交易規則上,電子商務經營者則應當全麵、真實、準確、及時披露商品或者服務信息,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在劉俊海看來,大數據殺熟一事牽涉麵較廣,頭緒也較多,一方麵要明確“歸誰管”,可考慮由國家市場監管部門作為(wei) 主體(ti) 監管部門,牽頭組織商務、工信、網信、文旅等有關(guan) 部委一道,形成監管合力,消除監管盲區;另一方麵要明確“怎麽(me) 管”,引入外在的製裁與(yu) 約束機製,嚴(yan) 懲失信行為(wei) ,提高企業(ye) 違法成本;同時,應使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殺熟行為(wei) 進行自動偵(zhen) 測和預警,提高執法效率和力度。

  由於(yu) 大數據殺熟具有即時性、隱蔽性、模糊性和複雜性,消費者很難發現也很難舉(ju) 證維權,監管部門也很難查證和處罰。陳音江從(cong) 消費者的角度建議:“消費者應當客觀、理性地看待這一問題。如果發現它明顯存在差異化推送、明顯的價(jia) 格歧視、過度采集和使用個(ge) 人信息等情況,那麽(me) 消費者應當依法依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對於(yu) 新用戶和流失的老用戶,大部分平台會(hui) 有針對性地拉攏和召回策略。針對一些平台,可以先卸載一段時間,再重新安裝。平台對於(yu) 價(jia) 格敏感人群,也會(hui) 有一些優(you) 惠措施。”陳凱說,如果用戶在平台上頻頻領取優(you) 惠券,很可能會(hui) 被大數據判定為(wei) “價(jia) 格敏感者”,平台也會(hui) 向其發放更多優(you) 惠。

  “總之,大數據殺熟是一種基於(yu) ‘用戶畫像’、地理位置信息、消費頻率、購買(mai) 曆史等因素的價(jia) 格策略。”陳凱說,作為(wei) 消費者,要保持警惕和理性,了解自己的權益和商家的義(yi) 務。同時,監管部門也應加強監管和規範,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