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王廟村的災後新生活
開欄的話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guan) 鍵一年。今日起,本報開設“新春走基層”欄目,聚焦基層一線經濟社會(hui) 發展亮點、新春喜慶景象,為(wei) 您講述全國各地溫暖人心的瞬間和催人奮進的故事。
大寒節氣過後,新一輪寒潮讓東(dong) 北大地氣溫驟降。記者走進黑龍江省尚誌市老街基鄉(xiang) 龍王廟村,探訪當地村民冬日裏的生活。
2023年8月,受台風“杜蘇芮”影響,流經龍王廟村的大泥河流域發生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大強降雨,導致全村168棟民房受災。
“當時淩晨2點,眼看著水‘嘩’一下子就過來了,我們(men) 緊急進行廣播通知,快速把村民全部轉移。”在村委會(hui) 門口,龍王廟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郭洪友指著不遠處一棟民房對記者說,“你看,灰色的印記是當時的水位,這家就是新蓋的房子。”
郭洪友所指的是村民趙誌山家的新房。洪水將趙誌山住了30多年的老屋衝(chong) 毀,打破了他原本安穩的生活。災後重建啟動後,他家的新房僅(jin) 用16天就建成完工,20天就入住。
“快進屋暖和暖和!”趙誌山熱情地把記者引進屋。一進門,隻見瓷磚地麵鋥光瓦亮,兩(liang) 鋪大火炕幹淨整潔。屋裏屋外仿佛兩(liang) 個(ge) 季節:屋外寒風刺骨,屋內(nei) 卻是溫暖如春。
趙誌山告訴記者,與(yu) 老屋比起來,新房是“三七牆”、鋼房梁。“‘三七牆’保暖性好,冬暖夏涼,質量杠杠的。”沒等記者發問,趙誌山繼續滿心歡喜地說道,“新房子68平方米,蓋的時候沒操過一點心。現在簡單燒燒,屋裏就能到20多攝氏度,很暖和!”
確保受災群眾(zhong) 住進暖屋子,是尚誌市災後重建工作的重點。龍王廟村第一書(shu) 記劉力嘉告訴記者,全村有倒塌房屋8棟,嚴(yan) 重損壞房屋6棟,一般損壞房屋154棟,“像老趙家這種重建的,政府給每戶6萬(wan) 元補助。剩下的屬於(yu) 維修加固,大修補助2.8萬(wan) 元,中修補助5000元,小修補助2800元。有了這些補助,村民修房子基本上不用再花錢”。
對農(nong) 民來說,房子是生活,種地是生計。不僅(jin) 是房屋受損,洪水也讓龍王廟村村民賴以生存的營生遭了殃,全村耕地總麵積1.76萬(wan) 畝(mu) ,受災麵積達10348畝(mu) 。
洪水過後,龍王廟村及時恢複基礎設施,雇來大型挖掘機、鏟車等修複田間道路1.17萬(wan) 延長米,抓好秋收生產(chan) 的各項工作,確保應收盡收、顆粒歸倉(cang) 。
種糧大戶李丹2023年種了300畝(mu) 水田,洪水導致60畝(mu) 減產(chan) 、9畝(mu) 絕產(chan) ,但與(yu) 2022年相比,卻增收了約14萬(wan) 元。原來,李丹種植的水稻中,有90畝(mu) 是營養(yang) 價(jia) 值較高的黑稻,發洪水時正是水稻揚花期,當地農(nong) 業(ye) 部門及時進行“一噴多促”技術指導,降低了產(chan) 量損失,又趕上價(jia) 高時賣出,因此總賬好過往年。“發洪水的時候確實很擔心,沒想到掙得比以前還多了。這幾年條件好了,也不著急賣糧了,價(jia) 格合適了再出手,現在選擇權在我們(men) 自己手裏。”李丹說。
另一位村民車麗(li) 新把電商業(ye) 務辦得有聲有色。她和丈夫通過培訓,學會(hui) 了做水果酵素,噴灑後的水稻能賣出更好的價(jia) 錢。夫妻倆(lia) 還通過互聯網渠道銷售自家產(chan) 的優(you) 質大米。
記者跟隨劉力嘉來到車麗(li) 新家時,夫妻倆(lia) 正在將大米進行裝袋稱重、塑封包裝。“這是前幾天剛接的訂單,1000斤大米,明天就發走!”車麗(li) 新告訴記者,雖然家裏的170畝(mu) 水田也有部分受災,但總體(ti) 收入幾乎未受損失。
“告訴你個(ge) 好消息,商標注冊(ce) 受理通知書(shu) 下來了,咱們(men) 龍王廟村大米的標誌開始公示了,如果沒問題,以後咱們(men) 的大米也有自己的品牌了!”劉力嘉說。
“那太好了,我要把咱村的大米賣到全國各地!”車麗(li) 新一樂(le) ,憧憬起未來。
風雨過去數月,家園已換新顏。居有其所的受災百姓,開啟了新的生活。寒冬雖至,龍王廟村卻處處升騰著火熱的希望。
本報記者 馬維維
(經濟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