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捐款1元卻被收3元“手續費”?記者調查多家籌款平台

發布時間:2024-01-26 15:07:00來源: 法治日報

  捐款1元卻被收3元“手續費”

  記者調查多家籌款平台收取捐款人3元費用現象

  □ 本報記者  趙麗(li)

  □ 本報實習(xi) 生 萬(wan) 鵬

  “隻是想幫助生病的患者,沒留意就被多收了3元”;

  “每次碰到朋友圈轉發需要捐款的,都會(hui) 捐5元,但是每次都要我多捐3元,這3元是給平台的,搞得我都不想捐了”;

  ……

  近期在社交媒體(ti) 平台上,不少網友抱怨:自己在××籌平台上捐款,“無緣無故”被多收了3元。仔細一看,這3元原來是平台收取的綠醫服務費用。

  《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多家眾(zhong) 籌平台存在收取3元費用的情況。這些平台以提供健康服務、幫助平台運營、提高打款效率等理由讓用戶選擇勾選並同意“支付3元”費用。該選項雖然可以取消勾選,但不少網友稱不仔細看根本不會(hui) 注意,自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多收了3元。

  受訪專(zhuan) 家表示,一些眾(zhong) 籌平台營利業(ye) 務難以繼續,籌款業(ye) 務本身麵臨(lin) “自我造血”壓力。平台的建設和支持都需要人力物力的投入,考慮到相應成本,可以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務費。但是平台在向籌款人和捐款人收取服務費時,應當依法保障信息公開透明,同時不以營利為(wei) 目的。

  打算捐款10元被扣13元

  捐款人稱被“強行”收費

  “我本想盡綿薄之力幫別人一把,結果點擊支付時發現籌款平台要多收幾元錢。”北京市民劉楠(化名)告訴記者。

  近日,她看到社交群裏轉發某位同學家屬的××籌籌款鏈接時決(jue) 定捐款,點開籌款鏈接,她下意識地勾選了《綠醫服務說明/健康告知》,但並沒有仔細閱讀內(nei) 容,事後發現多支付了3元。

  “捐款10元,卻付了13元。這3元是什麽(me) 錢?手續費嗎?還是稅款?”劉楠對於(yu) 這多出的幾元很不理解。

  “不是說0手續費的籌款平台嗎?”反複核查後,劉楠發現問題出在自己勾選的“我已閱讀並同意”《綠醫服務說明/健康告知》。她以為(wei) 同意勾選的是捐款的告知事項,綠醫服務是贈送的,而實際上,多收的3元是購買(mai) 籌款平台綠醫服務的住院管家、手術安排、遠程會(hui) 診等7項健康服務。

  上海市民馬月(化名)也有過相似經曆,“我一般是刷臉支付,還沒反應過來,錢已經支付出去了”。她同樣沒有注意到籌款頁麵上的告知內(nei) 容,看到生病的孩子需要籌款就點擊籌款鏈接捐款。發現××籌平台多扣3元之後,她決(jue) 定以後在其他平台捐款,“這3元錢不是我心甘情願出的”。

  記者在某第三方投訴平台查詢發現,關(guan) 於(yu) ××籌顯示捐款金額和扣款金額不符的投訴有上千條,大部分投訴稱被“強行”多收了3元。

  對此,××籌平台公開回複說:平台未收取任何服務費用,也無誤導支付之意,如您有愛心願意幫平台繼續運營,請留下您助力我們(men) 的費用,當然如您需要退費,請您在××籌公眾(zhong) 號—個(ge) 人中心—我的捐款—資助平台處申請退費。

  在捐款金額之外勾選額外收費的平台不僅(jin) 是××籌。2023年底,北京市民趙霞(化名)在××愛籌款平台為(wei) 一名患病兒(er) 童捐款10元,扣款信息顯示是13元。捐款時,她勾選了《用戶資助說明》,但並沒有仔細閱讀具體(ti) 的內(nei) 容。她退出籌款頁麵再點擊進入,才發現被扣了3元“平台支持費”。

  趙霞對此產(chan) 生了疑問:“我雖然捐得不多,但希望捐多捐少都能用到患者身上。我理解平台運營需要成本,但能否提前並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告知捐款人?能否告知捐款抽成的具體(ti) 比例和金額?”

  還有捐款額小於(yu) 平台多扣費用的情況。記者注意到,有網友在某第三方投訴平台上稱,自己捐款1元,卻被扣除了3元“手續費”。

  反複提示需要支持3元

  以為(wei) 是確認捐款才勾選

  為(wei) 進一步了解情況,記者在××籌上進行了實際捐款。在一名癌症患者的籌款項目中,頁麵下方有一選項,詢問用戶是否已閱讀並同意《綠醫服務說明/健康告知》,並配有解釋:“××籌已為(wei) 超過200萬(wan) 經濟困難的大病家庭提供免費籌款服務,3元領取住院管家、手術安排、遠程會(hui) 診等七項健康服務,全方位解決(jue) 健康難題!”

  記者勾選該服務說明後,捐款支持金額自動增加了3元,即捐款20元將扣款23元,捐款100元將扣款103元,甚至捐款1元也會(hui) 被多扣3元。而如果沒有勾選該服務說明,扣款金額和捐款支持金額保持一致。

  記者就此聯係××籌平台,平台工作人員解釋說:“可能是您在捐款的時候勾選了綠醫服務的費用,導致捐款金額和扣款金額不一致”“綠醫服務相當於(yu) 捐款人買(mai) 給自己的,而非贈予籌款人”。

  “一般情況下,我會(hui) 下意識地勾選‘已閱讀並同意’的服務說明。因為(wei) 在其他平台上,如果不勾選無法進入下一個(ge) 程序,沒想到,在××籌平台不勾選才能保證不會(hui) 被多扣錢。”劉楠說。

  對此,記者在網絡平台上找到了10名發帖認為(wei) 上述平台讓捐款人“多掏3元”的網友,其都表示之所以勾選了綠醫服務,均是認為(wei) 其屬於(yu) 閱讀確認捐款的相關(guan) 說明。

  但記者發現,在××籌的小程序應用中打開籌款鏈接,直接輸入捐款金額即可,並沒有需要扣款3元錢的綠醫服務,而在轉發的籌款鏈接中則出現了綠醫服務。

  上述10名受訪者都是通過籌款鏈接進行的捐款,大多數人表示“很少有人會(hui) 打開籌款平台小程序找人捐款,一般是點擊朋友圈或社交群中的籌款鏈接進行捐款”。

  此外,記者發現還有兩(liang) 款籌款平台也存在扣除3元額外費用的情況,兩(liang) 家平台稱其為(wei) “支持費”。

  和××籌平台類似,某籌款平台在捐款頁麵出現了《用戶資助說明》。平台解釋稱:“××籌持續給近10萬(wan) 名大病患者,免費提供全程1對1的人工幫助,為(wei) 此平台承擔了巨大的人力成本。我們(men) 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幫助平台更好地運營下去。”

  該平台的《用戶資助說明》也是可以勾選或者取消勾選。

  值得注意的是,在該平台,即使沒有勾選《用戶資助說明》,在點擊“確認支付”後,付款頁麵也會(hui) 跳出彈框再次提醒網友“希望可以資助平台3元幫助更多的大病家庭”,並在彈框上方會(hui) 再次出現捐助患者的姓名,並且將“確定”框賦上紅色。當用戶點擊“確定”後,便自動勾選了已閱讀和同意用戶資助說明,然後直接跳轉到付款輸入密碼的界麵。隻有再次點擊“取消”之後,才可以直接捐助,不再支付“資助平台3元”。

  另一家平台也稱:助力幫助平台,提供住院管家、手術安排、遠程會(hui) 診等6項超值健康服務,全方位解決(jue) 您的健康難題。同時平台打款效率更高,愛心捐款可以第一時間到達籌款人指定賬戶——支持平台3元錢。

  要想不出這3元,捐款人需要反複點擊“取消”數次後才能正常捐款。

  平台可以適當收取費用

  一些平台提示不夠充分

  記者注意到,一些籌款平台會(hui) 從(cong) 籌款人募集到的款項中抽取一定費用,作為(wei) 平台的服務費。

  比如,有籌款平台發布公告,因平台在技術研發、運營服務、資金安全方麵的不斷投入,運營成本逐漸增加,按照單個(ge) 籌款項目提現金額的6%收取平台服務費,且單個(ge) 籌款項目最高不超過8000元。另外第三方支付平台仍將收取提現金額的0.6%作為(wei) 支付通道費用。

  另一家籌款平台的客服告訴記者,發起大病救助項目,平台不收取服務費,但需要支付第三方支付通道服務費用0.6%。

  還有籌款平台表示,單個(ge) 項目提現時,平台將收取項目獲得贈與(yu) 金額的3%作為(wei) 平台管理費。

  該平台的客服告訴記者,這是為(wei) 了保證平台穩定、健康、持續地運行,“平台收取管理費不以營利為(wei) 目的,僅(jin) 為(wei) 了保障平台持續健康運行,以覆蓋平台部分運營成本”。

  那麽(me) 籌款平台額外收取捐款人的費用是否合理呢?

  北京京都律師事務所律師常莎分析,根據××籌的說明、操作流程以及可選項等形式來看,平台並未強製用戶支付3元綠醫服務費用,用戶可以通過不勾選的方式拒絕支付該項費用,因此並不實質構成欺詐或強製消費。

  常莎提示說,為(wei) 防範風險,捐款人在網絡平台進行支付等操作時,需要特別注意平台方的提示條款、免責條款、增值服務的說明等事項。

  在北京交通大學法學院教授鄭翔看來,如果能夠通過收費促進公開募捐平台改進服務質量,使善款能遵照捐贈人意願合理使用,“適當收取費用是可以的”。

  “不過,如果平台能夠從(cong) 其他途徑,如投資人的支持、財政的補貼、相關(guan) 流量的變現等獲得資金支持則更好,就不需要向捐款人收費了。”鄭翔認為(wei) 。

  在一位國內(nei) 某籌款機構不願具名的創始人看來,籌款平台可以收費,因為(wei) 這本質上屬於(yu) 市場行為(wei) ,通過收取一定的服務費來提供更好的服務、保障平台運營無可厚非,“籌款平台本身作為(wei) 商業(ye) 機構,如果既要求其提供免費的服務,又要承擔相應責任,這本身就是權責不對等的關(guan) 係”。

  有業(ye) 內(nei) 人士介紹說,籌款平台一般借助不營利的籌款業(ye) 務吸引流量、獲取客戶,再基於(yu) 流量去開展公司的其他業(ye) 務,如互助、保險等業(ye) 務,建構起“籌款+互助+保險”的商業(ye) 模式,營利業(ye) 務一定程度上會(hui) 反哺非營利業(ye) 務,籌款資金本身也會(hui) 產(chan) 生利息。

  這位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在捐款環節,一些平台對用戶的提示不足,用戶往往在不知情時額外支付了“支持金”,相關(guan) 提示信息不易識別,捐款人難以了解支付“捐款”的具體(ti) 構成;同時,一些平台沒有為(wei) 捐款者了解資金的流向與(yu) 使用情況提供便利,給捐款者造成了一定的被欺騙感和被隱瞞感,從(cong) 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會(hui) 影響平台的公信力。

  “免費時代算是過去了。”采訪中,多位相關(guan) 籌款平台的工作人員認為(wei) ,未來籌款平台收費會(hui) 越來越普遍。

  曾在北京、天津等多地工作多年的業(ye) 內(nei) 人士郭女士告訴記者,在現實中,不少公眾(zhong) 對網絡籌款活動往往有誤解,將其視作純粹的公益行為(wei) ,認為(wei) 其提供的服務就是無償(chang) 性的,忽略了其背後的企業(ye) 化運營特性,也忽視了其背後的成本與(yu) 投入。

  在郭女士看來,作為(wei) 市場化運營的網絡籌款平台,日常需要承擔各種義(yi) 務,包括資金審核、撥付監管、後續跟蹤、資金返回等工作,因此也就必然產(chan) 生各種各樣的成本,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市場化運營模式問題,或者說平台收費等現實性問題。尤其是隨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廣泛使用,要想更好地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對案例真實性的識別能力,增強風控能力等,必然需要投入更多。

  信息披露需要足夠透明

  依法保障捐款人知情權

  我國現行法律並未禁止籌款平台收費,但根據慈善法的規定,平台需要保障捐款人的知情權。

  受訪專(zhuan) 家認為(wei) ,需要製定規範、透明的收費機製,同時定義(yi) 好平台性質、做好社會(hui) 公眾(zhong) 的引導。多位受訪者也表示,他們(men) 顧慮的不是收費本身,而是收費的不透明性、不合理性。

  “從(cong) 法律規定來看,平台不得隱瞞善款使用情況,隻要捐贈者想要知道,慈善組織就應該告知,而且應該是主動告知。”鄭翔稱。

  在前述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信息披露要做到足夠透明。在捐贈人充分知情的情況下,捐與(yu) 不捐、捐多少都是捐贈人的選擇。平台的頁麵設計可以更加優(you) 化,利用技術手段在支付頁麵做更具體(ti) 、清晰的說明,為(wei) 公眾(zhong) 提供選擇,例如勾選選項或未勾選選項,金額的變化應當是明顯的。而對於(yu) 金額變化的原因,平台也應提供更具體(ti) 的解釋說明。

  北京大學法學院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在2023年11月舉(ju) 行的“慈善法修訂背景下大病籌款平台之道與(yu) 規”圓桌訪談研討會(hui) 上表示,為(wei) 了可持續發展,平台通過收取一定費用實現成本分擔是必要的,但這樣的前提是不能以盈利為(wei) 目的。

  那麽(me) ,服務費的標準究竟該怎麽(me) 定?有專(zhuan) 家認為(wei) ,必要時可以通過深入調研,開展成本構成、服務價(jia) 值等方麵調查,聽取用戶、平台和有關(guan) 方麵的意見,平衡籌款平台的商業(ye) 屬性和服務領域的準公益屬性。

  鄭翔的看法是,慈善組織在自己的網站上收費,隻要是其通過收費改善了服務質量促進更多人進行捐贈,“就應該允許由慈善組織自行決(jue) 定”。

  前述某籌款機構創始人則表示,服務費的設定屬於(yu) 市場行為(wei) ,各類籌款平台之間存在競爭(zheng) 關(guan) 係,如果該平台服務費過高,既不符合公眾(zhong) 的期待又無法提供優(you) 質的服務,那麽(me) 公眾(zhong) 自然就會(hui) 拋棄該平台,選擇其他的捐款平台。因此,服務費的標準應交由市場調節。

  “從(cong) 免費到付費必然有一個(ge) 轉型的過程。”上述創始人說,當籌款平台開始收費的時候必然會(hui) 經曆陣痛期,需要不斷地向公眾(zhong) 解釋為(wei) 什麽(me) 需要收費。但如果平台能夠和公眾(zhong) 達成共識,即收費是為(wei) 了提供更好的服務、承擔更明確的責任,未來便會(hui) 形成更良好地捐贈環境。

  鄭翔說,建立事後監督機製也是必要的,例如出現不明確告知用戶需要交費等違規行為(wei) ,由民政部門慈善主管機構進行處罰,例如取消其公開募捐資格等,這樣就能形成良好的捐贈環境。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