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山遍野的白,一望無際的冰”
中新社吉林長春1月28日電 題:“漫山遍野的白,一望無際的冰”
——台青回顧“熱雪”吉林行
作者 朱賀
今冬的東(dong) 北因冰雪遊而熱鬧非凡,打卡“冰天雪地”的風也吹到了海峽對岸,許多台灣青年不畏嚴(yan) 寒、踏雪而來。一切與(yu) 雪有關(guan) 的新鮮體(ti) 驗,對不少青年是“人生第一次”。
1月23日至27日,90餘(yu) 位參加全國台聯第三十屆台胞青年冬令營吉林分營的青年學子來到查幹湖冰麵觀特色冬捕,漫步鬆花江畔賞霧凇奇觀,做客吉林“雪鄉(xiang) ”看鄉(xiang) 村新貌,近距離領略冰雪魅力、感受東(dong) 北民俗。
“漫山遍野的白、一望無際的冰、當地民眾(zhong) 的好客熱情,都讓我永生難忘。”回顧此行,台灣政治大學學生吳侑庭28日接受中新社采訪時說,慶幸這個(ge) 冬天邂逅東(dong) 北,留下“熱雪”回憶。
一場難忘的冰雪遊
1月底的查幹湖冰麵上,頗具特色的冬捕持續進行中。鑿冰下網、馬拉絞盤、冰湖騰魚……古老的捕魚方式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觀看“祭湖醒網”儀(yi) 式,吳侑庭不停拍照記錄,直言“很酷”。
沿鬆花江邊的小路前行,來自台灣政治大學的張姝涵在掛著霧凇的鬆樹下哈出一口熱氣,她將霧凇形容為(wei) 一朵朵絨花,江邊霧氣繚繞,“像仙境一樣漂亮”。
此行不少台青和張姝涵一樣是“首來族”,台灣宜蘭(lan) 大學的蔡依蓁便是其中一位。長春一處滑雪場上,準備開滑第三趟的她分享“防摔”要領:蹲低一點把握重心,才不容易滑倒。即便跌倒,同學也會(hui) 伸出援手,“是刺激又暖心的體(ti) 驗”。
蔡依蓁說,她的家鄉(xiang) 屏東(dong) 與(yu) 東(dong) 北的自然風貌截然不同,但民眾(zhong) 的好客熱情非常相像,歡迎大陸朋友“跨海”遊玩。
一次貼地的鄉(xiang) 村行
舒蘭(lan) 市二合村被外界稱作吉林“雪鄉(xiang) ”,自2016年打造冰雪旅遊項目後吸引不少遊客到訪。台灣青年在此“沉浸式”體(ti) 驗北方民俗,感受鄉(xiang) 村的熱氣騰騰。
看到村中建築披著厚厚的雪衣,來自台北大學的曾雋智說“仿佛闖入童話世界”。這位愛看陸劇、愛刷“小紅書(shu) ”的“00後”女生,曾於(yu) 去年7月參加全國台聯台胞青年千人夏令營,回到台灣意猶未盡,此次與(yu) 好友結伴而來,從(cong) “首來族”變成“回頭客”。
“雪鄉(xiang) ”的廣場上,北京大學台生杜玉潔在村民招呼下加入了秧歌隊,揮動花扇,邁起十字步,“身和心都暖了起來”。
在這裏,杜玉潔還學會(hui) 了包餃子,濃濃年味讓她泛起思鄉(xiang) 之情;到農(nong) 戶苗豔家做客,溫熱的火炕上不時傳(chuan) 來歡聲笑語,熱鬧場麵有回家的感覺。“愛說、敢說”的苗大姐不久前當旅遊主播,她期待向外推介“雪鄉(xiang) ”之美。
“這不是我第一次來東(dong) 北,卻是最貼近的一次。”杜玉潔用“返璞歸真”形容鄉(xiang) 村之行。
“台北有長春路,長春有台北大街”
“你瞅啥?這菜嘎嘎香!”首次到訪東(dong) 北,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學生張畯學會(hui) 不少方言,緣於(yu) 他和大陸學子徐嘉星成了好朋友。聊起視頻平台上來自東(dong) 北的電商博主,張畯“信手拈來”,熟悉程度連徐嘉星都感到驚訝。
徐嘉星的另一位好友是台灣少數民族男生羅正浩,盡管相處短暫,但交情好到“他越來越像東(dong) 北人、我越來越像台灣人”。
“台北有長春路,長春有台北大街。即便相隔山海、有四十餘(yu) 攝氏度的溫差,兩(liang) 岸還是密不可分。”海峽兩(liang) 岸經貿文化聯合會(hui) 榮譽理事長劉性仁觀察到,行程中青年學子的交流坦誠熱烈,單純質樸。
他希望青年們(men) 結下的友誼綿延長久,也鼓勵更多台灣年輕人親(qin) 身感受大陸風貌。(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