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要珠聯璧合,不要“買櫝還珠”

發布時間:2024-01-29 15:16:00來源: 文匯報

  當傳(chuan) 統工藝非遺頻頻成為(wei) 國貨品牌、老字號包裝設計的時尚靈感來源

  要珠聯璧合,不要“買(mai) 櫝還珠”

  中國傳(chuan) 統工藝美術可謂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百花園中燦爛的一朵。其中傳(chuan) 統手工技藝是人類文明傳(chuan) 承最直觀的記憶符號,一方麵為(wei) 人類生息延綿提供了所仰仗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麵被視作人類精神連接與(yu) 情感溝通的紐帶與(yu) 呈現方式。“因材施藝,製具尚用,賦物以情,維係禮俗”成為(wei) 傳(chuan) 統手工技藝最為(wei) 核心的內(nei) 涵。

  當全球步入後工業(ye) 時代,傳(chuan) 統手工技藝的生產(chan) 生活資料與(yu) 工具的實用功能逐漸被剝離,取而代之的是其審美價(jia) 值、文化價(jia) 值、情感價(jia) 值與(yu) 社會(hui) 價(jia) 值的不斷放大與(yu) 凸顯,出現了從(cong) 以物質為(wei) 表征的技術領域向以精神為(wei) 表征的浪漫主義(yi) 以及自然主義(yi) 轉向,“手工製作”正被重塑為(wei) “回歸日常生活世界”的一種文化圖景。然而,在這種理想化的“重塑”與(yu) “再造”過程中,也應警覺傳(chuan) 統手工技藝如何在以市場為(wei) 導向的商業(ye) 化趨向中不被錯誤挪用或濫用,避免虛無的商品文化溢價(jia) 而招致消費者的抵觸。

  追求個(ge) 性化的消費轉向讓傳(chuan) 統工藝非遺煥發新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公約》頒布21年,其中傳(chuan) 統工藝是人類非遺物質文化遺產(chan) 五大領域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中國,傳(chuan) 統技藝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共計629項,內(nei) 容涉及雕刻塑造、紡織染繡、服飾製作、餐飲食品、建築營造、家具文房、植物栽培、修複技藝等諸多方麵。

  工業(ye) 時代的機械生產(chan) 日益呈現出多種負麵指向,諸如因量產(chan) 逐利而出現的品質低劣、世界產(chan) 品的超同化消解了地域特質、為(wei) 機械所左右、缺乏創造力、手工藝者與(yu) 傳(chuan) 統技藝的流失等等。在社會(hui) 轉型、消費升級的社會(hui) 語境中,千篇一律的工業(ye) 迅拋型產(chan) 品包裝充斥著市場。與(yu) 此同時,在機器美學和手工藝美學的張力之下,中國人的審美消費也處於(yu) 急劇轉型的節點。

  正如日本民藝家柳宗悅所述:“手與(yu) 機器的差異在於(yu) ,手與(yu) 心相連,機器則是無心的。手工藝會(hui) 誘發奇跡,是因為(wei) 這不僅(jin) 是單純的手工勞動,而是心靈的創造物,並給予勞動以快樂(le) ,之所以手工藝會(hui) 誘發奇跡,是因為(wei) 其背後有心的控製,通過雙手賦予物件美的特質。”法國社會(hui) 學家布迪厄在《區隔:關(guan) 於(yu) 品位判斷的社會(hui) 批判》中,就“品位”“慣習(xi) ”“文化資本”“生活風格”等領域對社會(hui) 階層的文化消費進行了社會(hui) 學的考察與(yu) 分析,認為(wei) 通過某種文化符號,消費者可以確立其獨特的地位與(yu) 認同感。

  今天,個(ge) 性化、定製化消費已成新興(xing) 消費的趨勢,而不被大眾(zhong) 熟識的傳(chuan) 統手工藝天然具備“文化稀缺性”的消費符號,成為(wei) 消費者在其自我概念中“個(ge) 性化”的首選,用以加強自我文化身份的建構。當這種“個(ge) 性化的公然聲稱”在與(yu) 消費者自我概念發生共振時,就會(hui) 成為(wei) 一種審美、情趣、愛好等的最佳表達方式,產(chan) 生標簽化的魅力而使個(ge) 體(ti) 化差異得以實現。

  非遺的生產(chan) 性保護是在滿足民眾(zhong) 實用性、審美性、本位性等需求的基礎上,讓非遺回歸當代民眾(zhong) 日常生活中的有效路徑。重視傳(chuan) 統工藝與(yu) 當代生活的密切結合,豐(feng) 富傳(chuan) 統工藝的題材和產(chan) 品品種,提升工藝設計與(yu) 製作水平,提高工藝產(chan) 品品質,培育中國工匠和知名品牌,促進傳(chuan) 統工藝在當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廣泛應用,均被視為(wei) 深入實施中國傳(chuan) 統工藝振興(xing) 計劃的重要體(ti) 現。

  近年來,在國貨品牌、老字號的持續更新與(yu) 迭代中,傳(chuan) 統工藝成為(wei) 其包裝設計的主打時尚潮流,這種跨界合作的高頻亮相成為(wei) 品牌與(yu) 非遺強強聯手的新陣地。

  各類品牌老字號不乏與(yu) 螺鈿、漆器、緙絲(si) 、宋錦、竹編、陶瓷、金銀細工等傳(chuan) 統手工藝的融合創意設計。例如謝馥春鴨蛋粉選用的螺鈿漆盒,采用的是揚州漆器平磨螺鈿工藝,漆器盒蓋上的花式圖案為(wei) 天然貝殼拚接而成;上海家化旗下佰草集的煥肌係列產(chan) 品頂蓋采用了傳(chuan) 統花絲(si) 鑲嵌技藝,複刻了百草團花圖案與(yu) 傳(chuan) 統如意雲(yun) 紋;又如碧螺春茶葉、國窖係列酒品等的包裝,采用了享有“一寸緙絲(si) 一寸金”美譽的傳(chuan) 統緙絲(si) 技藝等等。除去高端繁複的技藝,對竹、木、草、棉、漆、金屬、陶瓷等天然材質的大量使用,再加上時代語境下對傳(chuan) 統紋飾文化意涵的全新闡釋,更為(wei) 國貨產(chan) 品的新時代品牌形象增添了深厚的文化附加值。

  經曆了數百年傳(chuan) 承的國貨老字號本身就是“精工”的代表,加上傳(chuan) 統手工細作、天然材料以及時代記憶所獨具的稀缺性特質,便形成了特定的文化消費品格調,提供了與(yu) 工業(ye) 包裝一次性速拋材料迥異的消費體(ti) 驗。國貨品牌與(yu) 手工技藝非遺的跨界設計合作,二者均從(cong) 曆史中汲取文化精華,將曆經百年的產(chan) 品以全新的姿態來引領大眾(zhong) 消費,彰顯獨特的審美情趣和智慧,同時又體(ti) 現出非遺要素設計的靈魂,實現形式與(yu) 內(nei) 涵的高度統一,不失為(wei) 實現雙贏的有效合作方式。

  從(cong) 這些案例中,不難窺得在物質文化與(yu) 精神文化同步發展的語境下,消費者對於(yu) 商品選擇的知識化、個(ge) 性化和文化多元化傾(qing) 向。相較以往西方現代設計的獨占潮流,手工藝類非遺在現代產(chan) 品國風與(yu) 國潮包裝設計中被更廣泛使用,正是緣於(yu) 對“器之用”與(yu) “器之道”的不斷審視與(yu) 反思,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表達與(yu) 凸顯,更是一種對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生存價(jia) 值及其發展能力肯定性與(yu) 前瞻性的認同。

  莫讓商業(ye) 價(jia) 值搶了社會(hui) 效用及文化價(jia) 值的風頭

  老品牌進行年輕化創新,借年輕化品牌的“粉絲(si) 經濟”進行創意跨界營銷,定製具備年輕群體(ti) 吸引力的跨界產(chan) 品,能夠建立和年輕受眾(zhong) 群體(ti) 的情感勾連,形成更整體(ti) 全麵的品牌印象,促成雙贏。但與(yu) 此同時,我們(men) 也應警惕一些新創品牌急於(yu) 樹立市場影響力,功利性地利用時下非遺的輿論熱點來製造噱頭,而並非真正關(guan) 注非遺技藝背後所蘊含的價(jia) 值理念、工匠精神,以及傳(chuan) 統技藝非遺所具有的社會(hui) 效用與(yu) 文化功能,勢必會(hui) 本末倒置而招致消費者的情緒抵觸,由此引發的消極傳(chuan) 播,造成公眾(zhong) 對此項非遺的錯誤認知。例如近來電商平台、直播帶貨中湧現出林林總總的非遺跨界合作,涉及美妝、服飾、食品、日用品、農(nong) 副產(chan) 品甚至旅遊產(chan) 品等,生硬套用非遺標識,偷換非遺概念,令人啼笑皆非、無所適從(cong) 。

  從(cong) 工業(ye) 化包裝到傳(chuan) 統工藝的手工高級定製,這其中的消費觀念轉化需要一定的知識引導與(yu) 培育,將更多的傳(chuan) 統工藝非遺運用於(yu) 產(chan) 品包裝設計,更能讓我們(men) 深入了解傳(chuan) 統工藝每一道工序所花費的時力,曆經數代工匠心血所成及其所蘊含的曆史,領悟何為(wei) “東(dong) 方手作之美”的哲思。傳(chuan) 統工藝在生活美育發展的基礎上賦能“國潮”設計,已然不隻是某種資源轉化的策略或市場拓展的路徑,更是社會(hui) 發展深層次需求的回應,在由物及心的建構過程中,實現了與(yu) 傳(chuan) 統的溝通與(yu) 文化複興(xing) 的自省。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屬於(yu) 民眾(zhong) 集體(ti) 創造,又在民眾(zhong) 中實現代際傳(chuan) 承,非遺本身就源自於(yu) 生活,同時又服務於(yu) 生活,在生活世界被有效利用,才能充分激活非遺的生命力與(yu) 活態傳(chuan) 承。但我們(men) 也應在傳(chuan) 統技藝類非遺保護中反思並關(guan) 注以下三點:一是傳(chuan) 統工藝類非遺與(yu) 社會(hui) 大眾(zhong) 日常生活的溝通聯係;二是對傳(chuan) 統工藝類非遺創新與(yu) 其原真性保護兩(liang) 者之間關(guan) 係的探討;三是對傳(chuan) 統手工藝類非遺的生產(chan) 實踐保護與(yu) 社會(hui) 、民族文化生態環境之間的關(guan) 聯。例如國家級非遺四川青神竹編技藝與(yu) 國內(nei) 外眾(zhong) 多知名品牌的跨界合作,被用作食品包裝、陶瓷附件、藝術裝置甚至新興(xing) 科技手段,不止於(yu) 在禁塑令下凸顯有機環保生活理念的表麵,更多引發公眾(zhong) 對此項非遺技藝自然生態與(yu) 文化生態的持續關(guan) 注,及其為(wei) 創造就業(ye) 、旅遊機會(hui) 、提升教育乃至鄉(xiang) 村振興(xing) 、藝術鄉(xiang) 建所作的貢獻。

  中國的傳(chuan) 統工藝具有曆史基礎和傳(chuan) 統內(nei) 涵,是生產(chan) 、生活中不斷演進的活態文脈,其與(yu) “國潮”設計的契合融通,不但體(ti) 現了傳(chuan) 統工藝之意義(yi) 在當代中國的新的生成與(yu) 實踐,更反映出當代中國經濟、文化的新的轉化與(yu) 提升。我們(men) 鼓勵傳(chuan) 統工藝類非遺運用於(yu) 包裝創意設計,將非遺技藝及要素提取後,通過對傳(chuan) 統文化要素、文化內(nei) 涵以及符號體(ti) 係的再設計,令其更契合當下年青群體(ti) 的消費心理與(yu) 情感需求,激發出新的社會(hui) 服務效用,更為(wei) 有效地建構非遺的認同,實現非遺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方雲(yun) 為(wei) 上海工藝美術職業(ye) 學院非遺理論與(yu) 應用創新基地研究員、華東(dong) 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與(yu) 應用中心特聘研究員)

  來源:文匯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