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父母被精準推銷 打擊信息販賣也要更精準
要捍衛隱私紅線,就得對信息販賣的每個(ge) 環節,實現精準的靶向打擊,築起隱私保護的銅牆鐵壁
據報道,2023年2月,家住常州市新北區的穀女士還沉浸在初為(wei) 人母的喜悅中時,就頻繁接到各種推銷電話,介紹新生兒(er) 攝影套餐的、推銷新生兒(er) 產(chan) 品的……她立即向公安機關(guan) 報了案,公安機關(guan) 順藤摸瓜,一條販賣新生兒(er) 信息的黑產(chan) 業(ye) 鏈浮出水麵,涉及新生兒(er) 信息2.6萬(wan) 餘(yu) 條。
寶寶剛剛出生,父母就接到各種推銷電話,信息甚至精準到孩子的出生醫院、生日、父母姓名、電話等,這著實令人不勝其擾,更讓人匪夷所思——我們(men) 的個(ge) 人隱私防線,到底是如何被擊穿的?
根據報道,“幕後黑手”通過黑客技術,入侵某新生兒(er) 信息網站,篩選出符合需求的新生兒(er) 出生信息進行下載,主要包括新生兒(er) 性別及父母電話等信息,然後兜售給一些兒(er) 童攝影機構,方便後者用於(yu) 獲客營銷。
非法獲取公民個(ge) 人信息,並向他人兜售獲利,無疑是在挑戰法律紅線。刑法明確規定,違反國家有關(guan) 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ge) 人信息,情節嚴(yan) 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這些不法分子之所以鋌而走險,無非是利益誘惑太大。用黑客技術竊取網站信息,幾乎沒有什麽(me) 成本。但由於(yu) 新生兒(er) 的信息精準,推銷獲客的轉化率高,所以竊取來的信息,每條可以賣到11元到15元不等的高價(jia) 。
在此案中,麵對在很多人看來稀疏平常的推銷騷擾,那位寶媽沒有置之不理,而是果斷選擇報案,最終警方順藤摸瓜打掉了黑色產(chan) 業(ye) 鏈。這說明,互聯網的匿名性特征,固然可以為(wei) 一些不法分子竊取、販賣信息提供便利,但網絡終究是有痕跡的,“亂(luan) 伸手”就要做好被抓的準備。它也提醒我們(men) ,麵對對個(ge) 人隱私的精準圍獵,打擊信息販賣黑產(chan) 要更精細化,不能總等到發生泄漏再來補窟窿。
盜竊信息之所以能輕易得逞,是因為(wei) 牽涉的新生兒(er) 信息網站,本身就存在安全隱患,技術漏洞的存在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新生兒(er) 信息私密性強,在集納匯總數據的同時,涉及的網站平台理應對廣大家長負責,做好隱私安全和數據防護工作,發現漏洞和隱患,就及時消除,確保萬(wan) 無一失。總之,不應等到網站被黑客攻破,信息被竊取、倒賣後,再後知後覺地進行漏洞修複。
此外,隱私泄露亂(luan) 象之所以屢次上演,說白了還是因為(wei) 市場需求客觀存在。有需求,就會(hui) 衍生出地下產(chan) 業(ye) 鏈。針對這一點,除了要精準打擊竊取、倒賣的人員,還要精準打擊那些明知信息來源不正當卻花錢購買(mai) 的買(mai) 方。
像在此案中,一些兒(er) 童攝影機構,花錢購買(mai) 新生兒(er) 信息,然後向家長們(men) 推銷,不僅(jin) 造成了營銷騷擾,本身也涉嫌違法犯罪。它們(men) 作為(wei) 信息販賣產(chan) 業(ye) 鏈上的重要一環,充當著非法竊取個(ge) 人隱私的幫凶角色。對此,也應該依法嚴(yan) 懲,決(jue) 不姑息,從(cong) 而倒逼它們(men) 遵守法律,規範從(cong) 事商業(ye) 活動。
不管怎麽(me) 說,一個(ge) 人從(cong) 出生開始,個(ge) 人隱私就被竊取、倒賣,如此信息裸奔的狀態,無疑會(hui) 讓人深感不安。要捍衛隱私紅線,就得對信息販賣的每個(ge) 環節,實現精準的靶向打擊,築起隱私保護的銅牆鐵壁。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熊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