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彩調“從娃娃抓起” 看他們如何讓傳統戲劇“返老還童”
學彩調“從(cong) 娃娃抓起” 看兩(liang) 位老人如何讓傳(chuan) 統戲劇“返老還童”
廣西柳州市柳城縣實驗小學的課間,1300多名學生伴著獨具特色的戲曲音樂(le) 、手持花扇,跳起彩調課間操。“彩調”是廣西地方傳(chuan) 統戲劇,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把傳(chuan) 統彩調曲目編排成簡單易學的校園課間操,讓孩子們(men) 在運動的同時,既能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也讓傳(chuan) 統劇種有了新的舞台。
教學校老師和孩子們(men) 表演彩調的老人名叫周錫生,來自廣西柳城縣靖西村,今年72歲。靖西村,是“柳城彩調”的發源地。周錫生和老伴兒(er) 何秋萍從(cong) 小就喜歡彩調,2010年兩(liang) 人回鄉(xiang) 創辦了“老還童”彩調劇團。十幾年來,他們(men) 公益培養(yang) 了 一批又一批彩調傳(chuan) 承人。
懷揣熱愛心係傳(chuan) 承 夫妻回鄉(xiang) 創辦彩調劇團
前不久,周錫生、何秋萍夫妻的“老還童”彩調劇團少兒(er) 彩調培訓班迎來了第六期的10名小學員,他們(men) 年齡最大的12歲,最小的隻有4歲。今年72歲的周錫生,從(cong) 小就喜歡彩調。2010年,當時還是廣西彩調劇團編劇的他回鄉(xiang) 做調研,發現活躍在舞台上的彩調演員全是老年人,很難見到年輕人的身影。
柳州市柳城縣“老還童”彩調劇團團長 周錫生:舞台上都是六七十歲的人了,都在跳著廣場舞,還有演小品之類的,很少有人演彩調。特別是沒有年輕人參與(yu) ,這個(ge) 現狀說明彩調後繼無人了。
2010年,周錫生和妻子何秋萍,拿出十幾萬(wan) 元積蓄,將他們(men) 的老宅改造成排練場,購置樂(le) 器、服裝,創辦了“老還童”彩調劇團。
周錫生的妻子 何秋萍:我們(men) 兩(liang) 個(ge) 人拉磚頭。請人家,我們(men) 沒那麽(me) 多錢。我們(men) 買(mai) 一塊磚頭才1元2角,請他搬一塊磚要我1元4角。我說我怎麽(me) 有錢,不可以,我們(men) 兩(liang) 個(ge) 人來。我瘦了將近20斤,老周瘦了20斤。我說不行,一定要搞起來,必須要有自己的基地,是一種情懷。
親(qin) 手創辦劇團後,周錫生、何秋萍找到了當地一些彩調老演員,組織大家到各地參加演出活動。
柳州市柳城縣“老還童”彩調劇團團長 周錫生:到各個(ge) 鄉(xiang) 鎮的地方去演出引起很大轟動。大家都有一種新鮮的感覺,好久沒有看到正宗的彩調了,看不夠。我就有一種恢複原來元氣的那種感覺。
在周錫生、何秋萍夫妻倆(lia) 和老演員們(men) 的帶動下,當地的彩調舞台開始豐(feng) 富、熱鬧起來。然而,周錫生還是憂心忡忡,他很希望,能有年輕人來學習(xi) 彩調,把這門傳(chuan) 統藝術傳(chuan) 承下去。
柳州市柳城縣“老還童”彩調劇團團長 周錫生:怎麽(me) 樣吸引年輕人?沒有收入要養(yang) 家,上有老下有小。年輕人給多少錢一個(ge) 月,我都很難回答。
吸引不到年輕人的加入,周錫生轉而又想到,是不是可以從(cong) 年齡更小的娃娃抓起呢?讓小朋友們(men) 來學習(xi) 彩調,或許可以學得更快、更好。
柳州市柳城縣“老還童”彩調劇團團長 周錫生:當時剛好有兩(liang) 個(ge) 小姑娘,一個(ge) 4歲還有一個(ge) 5歲的。晚上跟她奶奶來排練,我發現她們(men) 悟性很高 很有天賦。排練完以後她們(men) 都在那裏學一下,我就說剛才排什麽(me) 你記得嗎?記得啊,你唱給我聽看看,她有板有眼唱得出來,而且還有模有樣扭一下給我看。
周錫生趕緊把這個(ge) 發現告訴了老伴兒(er) 何秋萍,他們(men) 仔細觀察後發現,彩調表演載歌載舞、唱腔輕快活潑、語言風趣幽默,容易被小朋友們(men) 喜愛和接受。
柳州市柳城縣“老還童”彩調劇團團長 周錫生:沒識譜你要一個(ge) 字一個(ge) 字教他念,一句唱詞、一句唱段地教他唱。三寸舌頭一嘴油,一嘴油哇,你這個(ge) 韻味要把它唱出來給他聽。
經過一年的培訓,小朋友們(men) 的表演已經有模有樣。2012年,周錫生、何秋萍帶著兩(liang) 名小演員,參加了廣西第三屆彩調藝術節,他們(men) 的表演獲得了全場喝彩和一致好評。
柳州市柳城縣“老還童”彩調劇團團長 周錫生:演王媒婆那個(ge) 差不多7歲,演那個(ge) 劉三姐的才5歲多點。組委會(hui) 的評委專(zhuan) 家看後找到我說,周老師你要把這兩(liang) 個(ge) 孩子教好,以後多培養(yang) 那些孩子,我們(men) 廣西彩調肯定有希望。
辦培訓班免費教孩子 小“戲骨”代代傳(chuan) 承
深受鼓舞的周錫生、何秋萍夫婦,2013年正式創辦了“老還童”彩調劇團少兒(er) 彩調培訓班。他們(men) 夫妻倆(lia) 專(zhuan) 心做教學方案,利用寒暑假和周末時間,招收4歲以上的兒(er) 童,免費傳(chuan) 授彩調技藝。盡管有足夠的熱情和充分的準備,但是他們(men) 剛一開始的招生情況並不順利。由於(yu) 對他們(men) 的少兒(er) 彩調培訓班不夠了解,也不清楚小朋友學習(xi) 彩調有哪些益處。盡管不收費,但仍然沒有人主動帶孩子來報名。接下來發生了什麽(me) 呢?
周錫生的妻子 何秋萍:我們(men) 挨村挨戶去敲門,看哪個(ge) 家長支持的,哪個(ge) 小朋友喜歡的。
對於(yu) 這些來學彩調的小學員們(men) ,周錫生、何秋萍不僅(jin) 要當老師,還要做好後勤工作。家長有事不能來接的孩子們(men) ,就經常在吃住在這裏。
十幾年來,周錫生、何秋萍傾(qing) 盡所有,教孩子們(men) 唱彩調,到廣西各地演出。在他們(men) 教過的120多個(ge) 學員中,有的已經上了初中,仍然在堅持學習(xi) 彩調,有時還幫周老師做助教。
這位正在輔導新學員表演的小助教,名叫黃嘉善,今年12歲。他4歲就開始在周錫生、何秋萍的彩調班學習(xi) ,專(zhuan) 攻花旦和老旦角色,5歲就開始登台演出了。經過8年的堅持和學習(xi) ,嘉善已經是當地頗有名氣的彩調小演員了。
柳州市柳城縣實驗小學學生 黃嘉善:我覺得那些舞蹈動作、眼神、神韻,我非常喜歡。柔情似水的也有,豪言壯誌也有,非常打動我。回頭看這8年,我覺得值得。
14歲的韋寅潔是周錫生、何秋萍的少兒(er) 彩調班班長,負責組織全班同學的基本功訓練。通過多年的堅持和努力,2023年,韋寅潔滿懷對彩調的熱愛,成功考入了中國戲曲學院附中彩調專(zhuan) 業(ye) ,繼續深造。每當學校放假,他就會(hui) 回到家鄉(xiang) 的彩調班,幫周老師、何老師帶小學員們(men) 練習(xi) 基本功。
中國戲曲學院附中學生 韋寅潔:打好基礎,告訴他們(men) 練基本功非常重要。我也希望他們(men) 能夠進入更好的學校進行學習(xi) ,更好地傳(chuan) 承彩調,一代傳(chuan) 承一代。
柳州市柳城縣“老還童”彩調劇團團長 周錫生:一個(ge) 劇種,一代一代傳(chuan) 一代,這個(ge) 劇種才有生命活力。我們(men) 考慮到我們(men) 老了,要有人來接班把我們(men) 學的、教給他們(men) 的東(dong) 西再傳(chuan) 給後一代。
彩調是用廣西方言“桂柳話”進行演唱,除了唱功,對表演動作的基本功要求也很高,扇花、轉身、步法,每一個(ge) 看似輕巧的動作,學員們(men) 都要反複練習(xi) 。
柳城縣實驗小學教師 覃彩華:我們(men) 的彩調課間操是用彩調傳(chuan) 統劇目《四門摘花》改編,創新加入了一些現代舞蹈的元素,編排成大概有4分半的課間操,讓學生簡單易學。
五年前,柳城縣實驗小學邀請到周錫生和老師們(men) 一起,把彩調的一些曲目片段編排成簡單易學的校園課間操,用一個(ge) 月的時間教會(hui) 了學生們(men) 。後來,學校還組織起彩調社團,周錫生、何秋萍帶出的學員也成為(wei) 了學校社團裏的小小傳(chuan) 承人。
柳州市柳城縣“老還童”彩調劇團團長 周錫生:一個(ge) 劇種沒有創新,劇種會(hui) 沒有生命力的。如果老是在原地踏步,沒有創新,劇種肯定發展不了。所以,一定要有創新才有生機。
傳(chuan) 承使傳(chuan) 統成時尚 創新令“彩調”放異彩
劇團的名字,叫“老還童”,裏麵裝著兩(liang) 位老人的願望——讓彩調這個(ge) 非遺戲劇能夠返老還童、重新煥發生機。找不來年輕人、就從(cong) 娃娃抓起,看起來無奈之舉(ju) ;但同時,讓孩子們(men) 用係統學習(xi) 或者跳課間操的方式浸潤在家鄉(xiang) 戲之中,不僅(jin) 是藝術的熏陶,也更把彩調的種子撒在了孩子們(men) 的心裏。
文化傳(chuan) 承是一副沉甸甸的擔子,挑擔子要力氣,也要方法。讓傳(chuan) 統成為(wei) 時尚,讓“彩調”再放異彩,創新都是不二法門。20世紀60年代老藝術家們(men) 把《劉三姐》拍成電影,今天的學校將《四門摘花》改編為(wei) 課間操,類似創新源源不斷,非遺文化就能生機勃勃。周錫生、何秋萍 這樣的傳(chuan) 習(xi) 人,用經驗、專(zhuan) 注和情懷書(shu) 寫(xie) 了自己的“彩調”人生,也為(wei) 充滿無限可能的下一代勾勒著未來的人生“彩調”。(央視新聞客戶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