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孩子滿嘴網絡梗,家長該擔憂嗎?

發布時間:2024-02-05 14:07:00來源: 揚子晚報

  “你這個(ge) 老六,我真的服了”“YYDS”“芭比Q”“666”……近日,網絡用語成為(wei) 學生口頭禪這一現象再次受到網友關(guan) 注。孩子滿嘴網絡梗,甚至在作業(ye) 和作文中也出現了網絡流行語,這種現象該擔憂嗎?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穎

  小學生作文出現“栓Q”引發網友熱議

  此前,一小學老師批改作業(ye) 時發現三年級學生作文中出現“栓Q”,引發網友討論。

  不少網友認為(wei) ,這是一件很嚴(yan) 肅的事,“口頭語不能當書(shu) 麵語”“網絡用語在網上傳(chuan) 播沒毛病,進課堂進作文對傳(chuan) 統文學的衝(chong) 擊還是蠻大的”“流行文化與(yu) 嚴(yan) 肅文學得有個(ge) 區分”……也有網友表示,“三年級剛開始寫(xie) 作文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敢於(yu) 下筆,我倒覺得這孩子在寫(xie) 作上未來可期,隻是需要引導,熟悉各種詞語並學會(hui) 分類,然後多閱讀多做筆記,多積累一些詞匯代替網絡用語所表達的含義(yi) ,讓他們(men) 明白哪些詞句可以在日常交流使用,哪些隻能在寫(xie) 作中使用。”

  家長:

  加強引導,禁止使用不文明語言

  “我們(men) 家孩子性格比較外向,身邊的朋友比較多,在一起玩的時候可能就學到了很多網絡用語,再加上他自己喜歡學畫畫,做手工,經常會(hui) 上網,也學到了很多網絡用語。”小學生家長李女士在采訪中表示,孩子說的很多詞自己是聽不懂的。

  這些詞從(cong) 哪裏來?李女士說,小學生沒有什麽(me) 自製力,自己隻允許孩子在周末使用手機,時間也控製在20分鍾以內(nei) ,大部分用語還是在看探案之類的書(shu) 和朋友交往過程中學會(hui) 的,“我沒有強製地要求孩子一定不能用這些詞,但是對一些不文明的語言會(hui) 加以製止,特別是在公共場合和學校不可以用。”

  孩子會(hui) 在作文中使用網絡語言嗎?李女士表示,“除了我們(men) 會(hui) 引導外,學校老師也會(hui) 有要求。”

  專(zhuan) 家:

  老師要學會(hui) 善意的提醒和引導

  南京市第十三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曹勇軍(jun) 表示,伴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用語對人們(men) 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成年人通常會(hui) 自覺地在某些正式的場合使用規範用語,不使用網絡用語,但是孩子這方麵的意識往往比較淡薄。

  “從(cong) 教育界的態度來看,使用網絡語言要看什麽(me) 場合,一般來說,在一些作文競賽、期中或期末考試中,強調使用規範用語,這對於(yu) 幫助孩子建立規範意識有好處。當孩子把網絡語言寫(xie) 到作文裏,老師要學會(hui) 善意的提醒和引導。”曹勇軍(jun) 表示,“網絡用語有時候比較簡潔形象,輕鬆幽默,孩子們(men) 在生活中很喜歡使用。當學生在平時的小練習(xi) 、小練筆中偶爾出現一次網絡用語,老師們(men) 不用大驚小怪,或視為(wei) 洪水猛獸(shou) 。在孩子社會(hui) 化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慢慢會(hui) 悟到。老師隻需要尊重孩子,做一些善意的提醒,就可以處理好這個(ge) 問題。”

  針對網絡流行熱詞,南京市浦口區車站小學朱文潔老師用形象的比喻來引導學生學會(hui) 思考和辨別。“氣球是空心的,所以當一陣風吹過來,氣球就飛走了;而如果你們(men) 做一隻蝴蝶,當一陣風吹過來的時候,蝴蝶在花蕊上,悠閑自得、隨風飄揚。區別在於(yu) 蝴蝶有生命,它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判斷,而氣球沒有。”朱文潔老師對孩子說: “下次跟風玩梗之前,先問三個(ge) 問題:一是這個(ge) 句子從(cong) 哪裏來的;二是使用場合是什麽(me) 樣的;三是試著用自己的想法去改這個(ge) 梗,如何改成正能量的句子或者符合當下情境的句子。”(揚子晚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