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廣州塔下“一線天”
改造廣州塔下“一線天”
海珠區城中村綜合改造成效明顯 新市頭村改造項目今年將全麵封頂
廣州塔西南側(ce) 的海珠區新市頭村改造項目,今年將全麵封頂,預計明年交付使用。村民將告別抬頭“一線天”、下雨水浸街的人居環境,迎來通風采光良好的商住綜合塔樓,新中軸線上的城市界麵“短板”將被填補,廣州塔周邊又添商業(ye) 便民配套。
去年來,海珠區把城中村綜合改造作為(wei) 改善民生、擴大內(nei) 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ju) 措來抓,成效明顯。
康鷺片區實現消防和安全生產(chan) 形勢的曆史性突破和提升,破解“站街招工”的曆史難題。新中軸片區建立“指揮部+公司”的工作機製,主動研究申請國家層級城中村專(zhuan) 項借款及發行專(zhuan) 項債(zhai) 。
改造前:廣州塔腳下密密麻麻的握手樓
新市頭村位於(yu) 藝景路與(yu) 新市頭路交界處,總用地麵積2.67公頃——比500米外的廣州藝術博物院(新館)還要小,對於(yu) 城中村改造,這算是“蚊型項目”。規模雖小,位置卻堪稱黃金地段,從(cong) 新市頭村步行10分鍾,就是廣州塔。
2010年廣州塔落成開放之後,地處新中軸線上的新市頭村,逐漸成為(wei) 片區城市界麵的“短板”。“改造前,新市頭村就是密密麻麻的握手樓,抬頭‘一線天’,大白天也要開路燈,雨天不用跑,因為(wei) 雨水都被握手樓擋住了。”在新市頭住了快40年的老街坊黃姨說。
黃姨最怕下大雨,由於(yu) 公共設施落後,水浸街已成為(wei) 家常便飯。有一次暴雨,積水深達成人的大腿根,垃圾在汙水中浮沉,不得不回家查看情況的她,隻能涉水而過,至今回想仍然一陣惡心。“後來我們(men) 家重建房屋,特地墊高了80厘米,仍然試過差幾厘米就被浸。”
在一些“自媒體(ti) ”的渲染中,中心城區的城中村往往意味著房東(dong) 已外遷住上電梯商品房,每年坐收可觀的租金和分紅。“新市頭村戶籍人口629人、294戶,大約五分之三都在本村居住,每人一年分紅也就1000多元。”黃姨說,由於(yu) 集體(ti) 物業(ye) 僅(jin) 4900平方米,且分布零散,隻能用於(yu) 低端的小作坊,“80平方米就是一個(ge) 製衣廠了,很難租出好價(jia) 錢”。
改造後:村屋蝶變為(wei) 6棟商住綜合塔樓
2019年,新市頭村全麵改造項目正式啟動,總投資約為(wei) 16.8億(yi) 元,計劃全麵拆除總麵積8.1萬(wan) 平方米的現狀房屋建築,改造後計算容積率建築麵積15.59萬(wan) 平方米。得益於(yu) 曆時10多年的預熱宣傳(chuan) ,村民改造意願強烈。補償(chang) 安置方案表決(jue) 啟動不到半個(ge) 月,項目簽約率已突破九成,成功在當年開始房屋拆卸。
今年,新市頭村改造項目可實現全麵封頂,隨後將進行分房,預計明年交付使用。低矮密集的破舊村屋,將蝶變為(wei) 6棟商住綜合塔樓,抬頭不見陽光、下雨水浸街的生活將成為(wei) 曆史,村民迎來采光通風良好的新家園。剛過而立之年的村民伍先生說:“終於(yu) 可以告別夏天半夜跳閘停電、沒有空調的日子了。”
作為(wei) 廣州塔方圓一公裏內(nei) 最後一個(ge) 城中村,新市頭村改造後,新中軸線上的城市容貌將煥然一新,城市界麵的“短板”被補上。改造同步進行產(chan) 業(ye) 升級,村集體(ti) 將擁有5800平方米的商場高端物業(ye) ,可用作餐飲、娛樂(le) 、購物等功能,與(yu) 廣州塔南廣場呼應,提升周邊的商業(ye) 便民配套,同時提高村集體(ti) 和村民分紅收入。
改造還將完善片區的公共服務配套,增建老人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商超、文化站、派出所等,滿足村民和業(ye) 主的日常生活需求,打造“宜居宜業(ye) 、配套完善”的品質生活區。
新中軸片區重點推進4個(ge) 舊村改造
海珠區現有20個(ge) 行政村、共21個(ge) 舊村改造項目,主要位於(yu) 中部和東(dong) 部。其中,已完成改造及不納入整體(ti) 改造計劃項目4個(ge) (官洲、琶洲、石碁、小洲村),已批複正實施項目2個(ge) (瀝滘、新市頭村),已批複前期方案未實施項目2個(ge) (石溪、赤沙村),已完成數據調查、正開展前期方案編製項目6個(ge) (康鷺、紅衛、東(dong) 風、三滘、南箕、五鳳村),正開展前期研究和數據調查項目7個(ge) (瑞寶、龍潭、黃埔、桂田、土華、北山、侖(lun) 頭村)。
針對采取城中村改造新模式的新中軸片區,海珠區建立“指揮部+公司”的工作機製,劃定片區研究範圍總麵積約18平方公裏、實施範圍約6.5平方公裏,重點推進4個(ge) 舊村、8個(ge) 舊城、20個(ge) 舊廠改造項目;全麵摸清1.2萬(wan) 棟房屋、780萬(wan) 平方米建築的基礎數據,完成項目統籌平衡測算,科學編製方案。在資金籌措方麵,主動研究申請國家層級城中村專(zhuan) 項借款及發行專(zhuan) 項債(zhai) 。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ti) 記者李天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