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看山西|運城臨猗縣——生態養殖促農就業
鋸竹片、打竹眼、穿竹條……春節臨(lin) 近,河北省石家莊市槁城區梅花鎮屯頭村,村民白軍(jun) 平和兩(liang) 個(ge) 女兒(er) 正在趕製一對直徑6米的大紅燈籠。
“年前訂單急,明天就得發貨,爭(zheng) 取天黑前完工。”白軍(jun) 平告訴記者,宮燈製作手藝在村裏代代相傳(chuan) ,大部分村民靠這門手藝謀生。
槁城宮燈是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當地手藝人不斷創新,在保持宮燈傳(chuan) 統外形及特色的基礎上,發展出轉燈、羊皮燈、紙雕燈等200餘(yu) 個(ge) 品種。
一條宮燈文化街,貫穿村莊南北,大大小小的企業(ye) 錯落有致。人們(men) 忙著整理、晾曬、搬運宮燈,往來貨車絡繹不絕。
“我們(men) 村6700多人,大多從(cong) 事宮燈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屯頭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白理偉(wei) 介紹,全村有宮燈相關(guan) 生產(chan) 企業(ye) 1100餘(yu) 家,宮燈年產(chan) 銷量超1億(yi) 對,年產(chan) 值超20億(yi) 元。
近幾年,村裏不斷加強品牌建設、創新銷售模式。2022年,村裏建起電商直播基地,培訓直播人才,吸引不少年輕人回村發展,90後胡曉雲(yun) 就是其中之一。大學畢業(ye) 後,熟練運用互聯網的胡曉雲(yun) ,返鄉(xiang) 成為(wei) 一名帶貨主播。
“如果想在春節用,可以關(guan) 注3號鏈接,這款工藝轉燈可以旋轉發光……”拿起造型各異的宮燈,胡曉雲(yun) 一邊展示一邊講解產(chan) 品功能,“這幾年回村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有的做起專(zhuan) 職主播,為(wei) 多家企業(ye) 直播帶貨。”
白理偉(wei) 說,目前屯頭村在冊(ce) 的電商賣家300餘(yu) 家、電商從(cong) 業(ye) 人員2000餘(yu) 人,年交易額超6億(yi) 元。為(wei) 提升宮燈品牌影響力,2023年開始,槁城區舉(ju) 辦宮燈產(chan) 業(ye) 博覽會(hui) ,首屆博覽會(hui) 吸引國內(nei) 外客商5000多人,成交額達2億(yi) 元。
“如今,屯頭村的宮燈不僅(jin) 暢銷國內(nei) ,還遠銷國外,老手藝煥發了新生機。”白理偉(wei) 說,附近幾個(ge) 村形成布匹彩印、彩旗製作以及宮燈零部件加工等產(chan) 業(ye) ,帶動周邊8萬(wan) 餘(yu) 人就業(ye) 。
山西運城臨(lin) 猗縣——
生態養(yang) 殖促農(nong) 就業(ye)
本報記者 鄭洋洋
“瞧,這樣就摸著了。”梅振民俯下身,一隻手拿著水槍朝下噴壓,另一隻手從(cong) 泥裏拔出一整條蓮藕來,向一旁的記者講解采藕的技巧,“要會(hui) ‘順藤摸瓜’,先用水槍把周圍的泥衝(chong) 走,再整條拔起。”
梅振民是山西省運城市臨(lin) 猗縣孫吉鎮薛公村村民,在村裏的藕塘挖蓮藕務工。黃河岸邊的薛公村,目前發展起大閘蟹、小龍蝦、鱸魚等特色水產(chan) 養(yang) 殖業(ye) ,總規模超過3000畝(mu) 。
“這幾天,每天都有卡車來收貨。我們(men) 抓緊幹,多出產(chan) 量,掙得也多。”梅振民說。臨(lin) 近春節,年貨市場活躍、餐飲業(ye) 消費增長,市場上對於(yu) 蓮藕、魚類等產(chan) 品的需求量增加,薛公村加大出貨量,供應本地和外地市場。
十幾年前,眼前幾千畝(mu) 的水塘,大多還是荒灘。梅振民和其他村民一樣在外務工,“不是不想回來,而是在家沒什麽(me) 能幹的活。”
2012年起,薛公村將5000畝(mu) 灘塗資源集中起來,通過土地入股、引進養(yang) 殖大戶,成立了山西薛公農(nong) 業(ye) 開發有限公司。
來自安徽的張俊成為(wei) 當地最早從(cong) 事螃蟹等水產(chan) 養(yang) 殖的農(nong) 戶之一,“這裏溫差大,鹽堿地的特性也適合養(yang) 螃蟹、種蓮藕。”張俊說。
在薛公村,不少水塘采用“蓮魚共生”模式,並通過水泵站和尾水處理設施,實現了黃河水的循環利用。“這幾年,我們(men) 這裏的生態越來越好了,生態養(yang) 殖果然不一般。”薛公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程俊懷說。
聽說村裏有了產(chan) 業(ye) ,梅振民回到家鄉(xiang) ,成為(wei) 一名挖藕人。現在,梅振民每月收入能達到七八千元。
2023年,薛公村的集體(ti) 年收入達到50餘(yu) 萬(wan) 元。“近年來,我們(men) 持續抓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現了南稻北種、南蓮北育、南蟹北養(yang) ,帶動群眾(zhong) 就業(ye) 增收。”臨(lin) 猗縣委書(shu) 記靳國全說。
浙江寧波舟山港北侖(lun) 港區——
遠程操作高效便利
本報記者 竇瀚洋
浙江義(yi) 烏(wu) 生產(chan) 的太陽能電池,從(cong) 發貨到出海,最快需要多久?在寧波舟山港北侖(lun) 港區,答案是:不超過6個(ge) 小時。
2月1日,一批太陽能電池跟隨81001次貨運列車到達北侖(lun) 站。機車司機胡斌嫻熟地將裝有100個(ge) 標箱的火車貨用車廂,分批運送至北侖(lun) 港區內(nei) 的鐵路股道。抬頭望去,4台近30米高的紅色軌道吊來回抓取集裝箱,司機室裏卻不見人影。
1公裏外的大樓內(nei) ,北侖(lun) 港區調度中心的數字駕駛艙大屏上,作業(ye) 場景與(yu) 實時動態一覽無遺。海鐵貨運監督員屠峽緊盯大屏幕,發出作業(ye) 指令。
收到指令後,集裝箱卡車司機穿過堆場直奔股道,準備裝載集裝箱。遠控室裏,操作司機梁正緒也已準備就緒。
借助北鬥衛星導航係統和電子圍欄技術,集裝箱卡車司機到達股道指定位置前,相關(guan) 指令就已推送至遠控室,操作司機可提前遠程操控、做好準備。梁正緒兩(liang) 手撥動操作手柄,軌道吊大車在股道上自動行走,吊具隨後自動抓箱放箱,一套操作行雲(yun) 流水。“以前從(cong) 高高的司機室爬上爬下,如今坐在操作室裏就能遠程監督操作,高效又便利。”梁正緒說。
北侖(lun) 港區從(cong) 2020年開始進行自動化改造,至今已完成2台橋吊、25台龍門吊的自動化改造,人力成本減少2/3以上。不僅(jin) 如此,“我們(men) 在家門口就能申請海港服務,所有手續一站式辦理,海關(guan) 全天候受理業(ye) 務申請並自動審核。”義(yi) 烏(wu) 晶澳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說。
2023年,寧波舟山港完成貨物吞吐量13.24億(yi) 噸,同比增長4.9%,連續15年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完成海鐵聯運165.2萬(wan) 標箱,比上年增長13.8%;北侖(lun) 港區完成集裝箱海鐵聯運作業(ye) 量93萬(wan) 標箱,比上年增長13.3%,首次突破90萬(wan) 箱大關(guan) 。
安徽滁州鳳陽縣小崗村——
農(nong) 旅融合賦能發展
本報記者 李俊傑
春節臨(lin) 近,屋外寒風凜冽,屋內(nei) 喜氣洋洋。2月1日下午,走進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崗幹部學院,能同時容納300餘(yu) 人的禮堂裏熱鬧非凡。
“經村民代表大會(hui) 決(jue) 定,2023年度4263名股民每人分紅700元。”小崗村集體(ti) 經濟股份合作社理事長馬武俊說。
80歲的小崗村村民張榮德告訴記者,每到年底,村裏人就期待開分紅大會(hui) ,“領了錢,辦年貨,過大年。”
這是小崗村第七年給村民分紅。從(cong) 最初的每人350元,到如今的每人700元,分紅金額翻了一番。
作為(wei) 農(nong) 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如今的小崗村,村民由“戶戶包田”變成了對村集體(ti) 資產(chan) “人人持股”。
眼下,小崗村友誼大道兩(liang) 側(ce) 農(nong) 家樂(le) 、特產(chan) 店林立。“金昌食府”門前,當年的大包幹帶頭人之一、年過八旬的嚴(yan) 金昌仍舊閑不下來,常常與(yu) 店裏的客人交流。“起初隻在前廳擺了幾張桌子辦農(nong) 家樂(le) ,如今臥室變成了包間,客人多時,連走廊上都得見縫插針擺上桌椅。”嚴(yan) 金昌說。
這幾年,慕名而來的遊客越來越多,“金昌食府”生意也越發紅火。“當年,為(wei) 了吃上一頓飽飯,我們(men) 按下紅手印。”嚴(yan) 金昌說,“如今,改革持續深入,我們(men) 吃穿不再愁,居住條件也越來越好。”
近年來,小崗村立足自身優(you) 勢,推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農(nong) 旅融合賦能當地發展。2023年,村集體(ti) 經濟收入達1420萬(wan) 元,同比增長9.2%,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49萬(wan) 元,同比增長5.8%。
鳳陽縣委常委、小崗村黨(dang) 委第一書(shu) 記李錦柱說,接下來將聚焦現代農(nong) 業(ye) 、小崗產(chan) 業(ye) 園、景區創建、培訓教育、品牌運營等方麵,推動產(chan) 業(ye) 越來越旺、村集體(ti) 經濟越來越強、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
江西樟樹店下鎮——
山貨節打開新銷路
本報記者 周 歡
冬筍鮮嫩可口,山茶油清澈透亮……春節將至,江西省樟樹市店下鎮的山貨節上人頭攢動,人們(men) 邊逛邊感受濃濃的年味。
“臘肉50元一斤,山茶油60元一斤……”店下鎮蘆嶺村村民陳武秀的展銷台前,圍了裏三層外三層的人。臨(lin) 近中午,陳武秀看著山貨賣掉大半,眼角笑出了褶。
5公裏外,蘆嶺村陳武秀的家裏,一袋袋山貨早已包好。“沒想到生意這麽(me) 好,幸好多備了貨。”接到陳武秀的“補貨”電話,丈夫黃紅新搬貨上車,抓緊趕往山貨節賣場。
夫婦倆(lia) 賣山貨十來年了,真正嚐到甜頭還是這兩(liang) 年。“從(cong) 村子到鎮上有15公裏,鎮上到市裏還有30多公裏,本地人不多,外地人來得少,很難賣上價(jia) 。”黃紅新說。
“山貨節為(wei) 農(nong) 產(chan) 品打開了新銷路,政府搭建平台,促進供需充分對接。”樟樹市商務局局長劉娟介紹,山貨節的帶動效應明顯,去年全鎮山貨銷售額近2800萬(wan) 元。
“去年的山貨節上,不少顧客加了我的微信,平時也常買(mai) 。一傳(chuan) 十、十傳(chuan) 百,有了口碑,生意逐步打開了局麵。”陳武秀說。
今年是山貨節舉(ju) 辦的第二年,有近300家農(nong) 戶參加展銷,共接待遊客3萬(wan) 多人次,線上引流20萬(wan) 多人次,線上線下銷售額和預訂額達240多萬(wan) 元。
“我們(men) 根據各村資源稟賦,推動形成‘一村一品’,每個(ge) 村都有招牌農(nong) 產(chan) 品。”店下鎮黨(dang) 委書(shu) 記楊魁鬆介紹,鎮裏還經常邀請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種養(yang) 大戶為(wei) 村民答疑解惑,提升規範化、科學化種養(yang) 水平,提高山貨質量。
黃紅新說:“這幾年靠賣山貨,年收入七八萬(wan) 元,騎了十幾年的摩托車也換成了小汽車。”
“山貨走俏,村民的種養(yang) 積極性也提高了,未來我們(men) 會(hui) 進一步引導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做大做優(you) 。”楊魁鬆說。
湖北武漢——
年貨市場銷售火熱
本報記者 田豆豆
一副副大紅春聯、一排排大紅燈籠、一個(ge) 個(ge) 龍形玩偶……走進湖北省武漢市漢口北國際貿易城小商品城,商鋪內(nei) 人流如織,春節氛圍濃厚。
“我們(men) 平時賣文具,去年12月底開始賣春節用品。最近生意非常好,日均銷售額達10萬(wan) 元。除了個(ge) 人買(mai) 家,大部分客戶是附近的公司。”晨光文具店老板王興(xing) 鵬喜上眉梢,“今年迎來了‘開門紅’。”
除了小商品,在漢口北國際貿易城這一大型綜合批發市場,服裝、食品等商品的銷售情況也較為(wei) 火熱。
“生肖龍本就受國人喜愛,又趕上龍年要到了,有龍圖案的服裝賣得特別好。”一家童裝店的店長王雲(yun) 說,今年店裏的銷售旺季比往年提前了10天以上,日均銷售額大幅增長。
在漢口北國際貿易城鮮花小鎮,各類新年盆景、鮮花也成了不少買(mai) 家的心頭好。今年的新年盆景融入不少龍元素,年宵花盆景則在花盆上點綴了祝福卡片,諸如“元氣滿滿”“未來可期”等,飽含了人們(men) 的美好祝福和期許。
附近的漢口北漁人碼頭海鮮食材綜合賣場內(nei) ,顧客也絡繹不絕。“想買(mai) 些海鮮備著,到時做年夜飯,讓家人一飽口福。”武漢市民程女士說。
武漢地處湖北中部,不靠海港,普通居民家庭聚餐少有吃海鮮的傳(chuan) 統。去年,漢口北漁人碼頭海鮮食材綜合賣場開業(ye) ,為(wei) 消費者提供了更豐(feng) 富的選擇。
“我們(men) 與(yu) 港口碼頭建立合作,形成‘碼頭對碼頭、大海對餐桌’的海鮮供應鏈運營模式。通過冷鏈運輸,不超過20個(ge) 小時,海鮮就能從(cong) 碼頭直達武漢市民的餐桌。”賣場總經理宮海旺說。
據統計,1月下旬以來,相比去年同期,漢口北國際貿易城日均客流量增加四成。今年1月,貿易城的童裝、女裝銷售額同比增長近40%,節慶用品銷量同比增長8%,此外鮮花、海鮮也成為(wei) 頗受歡迎的年貨銷售新增長點。
湖南益陽南縣——
科技助力產(chan) 業(ye) 增收
本報記者 孫 超
新一輪寒潮之下,洞庭湖畔的冬,比往日更顯寂靜。湖南省益陽市南縣的稻蝦養(yang) 殖基地,卻迎來了豐(feng) 收的熱鬧光景。
穿起防水皮褲,推上小推車,養(yang) 蝦大戶孫國安走進1米來深的稻蝦田中。沒多久,滿滿一籠小龍蝦就被提出水麵。
“按照這個(ge) 月的市場價(jia) ,能賣到四五十元一斤,比集中上市季高出一倍。”孫國安說,因為(wei) 這個(ge) 時間差,往年不出蝦的淡季,反而成了蝦肥價(jia) 高的旺季。
“這還得多虧(kui) 我‘師傅’多年的研究,我們(men) 才學會(hui) 怎麽(me) 在冬天養(yang) 蝦。”孫國安說。“那也得靠你的稻蝦田,我們(men) 的研究才有地方落腳啊。”一旁的“師傅”秦勇說。
秦勇是湖南省水產(chan) 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益陽試驗基站站長、高級農(nong) 藝師。2019年開始,湖南省水產(chan) 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益陽試驗站等部門逐步與(yu) 當地的養(yang) 蝦大戶開展合作,建立起產(chan) 學研一體(ti) 化的試驗基地。
“當時農(nong) 戶最迫切的需求,歸納起來就是兩(liang) 件事——降成本、提效益。”秦勇說,按常規,每年3月出蝦苗,養(yang) 到6月就陸續上市。如何將蝦延長到10月甚至來年2月上市呢?
經觀察,秦勇發現隻要能夠從(cong) 蝦苗的育種環節入手,提早將晚熟蝦挑選出來單獨飼養(yang) ,就可以實現錯峰出蝦,大大提高綜合效益。幾年下來,秦勇帶著養(yang) 殖大戶,逐步建立起通過體(ti) 形、顏色來區分晚熟蝦的選育技術,經過幾年的田間推廣,如今南縣70%的養(yang) 殖戶掌握了這一技術。
由技術創新引領的農(nong) 業(ye) 供給側(ce) 改革,讓當地農(nong) 戶嚐到了甜頭。除了引進培養(yang) 外來專(zhuan) 家,近年來,南縣還注重培養(yang) 孫國安這樣的養(yang) 殖大戶,建立起一支30多人的隊伍,對周邊農(nong) 戶進行技術推廣。在南縣,隨著農(nong) 業(ye) 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稻蝦產(chan) 業(ye) 成了實實在在的富民產(chan) 業(ye) 。
陝西西安——
國際物流提質增效
本報記者 張丹華
近日,陝西省西安市國際港站內(nei) ,滿載165輛吉利汽車的中歐班列“長安號”(西安—莫斯科)緩緩出站,駛向俄羅斯。
不遠處的中歐班列“長安號”綜合服務平台裏,近百名工作人員正忙著在電腦前統計、核實訂單。“後台顯示,這批汽車是河北威颯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申請發送的貨物。”平台工作人員李璐堅介紹。
像威颯公司這樣的中小型貿易企業(ye) ,隻需線上注冊(ce) 登錄“中歐班列‘長安號’綜合服務平台”網站,根據需要提前選擇到站、發站以及發貨時間,在線支付運費並進行對賬,就可以為(wei) 貨物預訂中歐班列集裝箱艙位。企業(ye) 可以從(cong) 平台下載、上傳(chuan) 發運的單據、運單和報關(guan) 單、放行通知書(shu) 等文件,享受一站式服務。
“為(wei) 貨物線上預訂‘火車票’,比線下辦理方便多了。”威颯公司經理趙治宇說,“向北、向西、向南有18條國際幹線可選,最早可提前3個(ge) 月預訂。”
10年前,這裏是一座隻有7條線路的四等小站。如今,西安國際港站占地5600畝(mu) ,年集裝箱吞吐量可達540萬(wan) 標箱,相當於(yu) 平均每6秒即可吞吐一個(ge) 標箱,成為(wei) 國際物流樞紐中心站。
“目前,西安國際港站可滿足中歐班列每年1萬(wan) 列以上開行需求。”西安國際港站站長王剛說,越來越高的發車效率和越來越大的服務區域,得益於(yu) 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不斷智能化的國際物流體(ti) 係。
近年來,西安滻灞國際港聯合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西安海關(guan) ,運用多種新技術,不斷優(you) 化“長安號”綜合服務平台,建成海關(guan) 智慧物流監控係統,“一企一策”為(wei) 企業(ye) 提供綜合物流解決(jue) 方案。“中歐班列‘長安號’全麵提升貨物集散、海關(guan) 監管、出口退稅等服務質量,為(wei) 外貿企業(ye) 帶去了實實在在的效益。”西安滻灞國際港黨(dang) 工委書(shu) 記孫藝民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05日 06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