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爭當“過年主理人”,傳遞什麽信號?
孔德淇
近年來,關(guan) 於(yu) “年輕人不再熱衷過年”“年輕人不喜歡走親(qin) 訪友”“年味逐漸淡化”等經常成為(wei) 熱搜話題,似乎表明現在的年輕人對過年的熱情不如從(cong) 前高漲,然而最近這種趨勢正在逆轉——據2月4日《廣州日報》報道,如今不少年輕人開始製造自己的“年俗”,重新體(ti) 驗春節的樂(le) 趣。例如,今年的“新中式服裝”成為(wei) 熱門,許多年輕人紛紛購買(mai) 了帶有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元素的新中式服裝,為(wei) 自己和家人營造節日氛圍。同時,年輕人開始采購適合年輕一代口味的年貨。
年俗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化,這其中既包含傳(chuan) 統的新年元素,也涵蓋一些新理念、新風俗。在回家團圓這個(ge) 過年的核心主題下,年輕人有了越來越多的自選動作。實際上,隨著社會(hui) 文化逐漸多樣化,除了最基本的價(jia) 值內(nei) 涵外,年俗不再整齊劃一,取而代之的是年輕人一係列個(ge) 性化的選擇。
年輕人在“過年”中的這種“接管”和積極參與(yu) ,在消費方麵可見一斑。根據各大在線購物平台的數據顯示,具有國風元素的新中式外套、春節斜挎小“龍”包等年輕態服飾,近期搜索量明顯增加,成為(wei) 春節前的“頂流”。另外,傳(chuan) 統年貨之一的春聯也被年輕人賦予了新的玩法——無論是耿直率真的表達、諧音象形的形式,抑或是歡樂(le) 疊字的方式,都在追求自由和率性,這與(yu) 傳(chuan) 統春聯形成了鮮明對比……通過這樣的方式,年輕人找到了屬於(yu) 自己的過年樂(le) 趣,重燃對春節的喜愛。
觀察近年春節年俗的新變化,許多人將其解讀為(wei) 年輕人競相成為(wei) “過年主理人”。這種說法釋放了兩(liang) 個(ge) 信號。首先,年輕人對於(yu) “過年”的興(xing) 趣逐漸回歸,與(yu) 此前不同,他們(men) 不再是被動參與(yu) ,而是主動組織和策劃。其次,隨著這屆年輕人逐漸成長為(wei) 家庭的支柱,他們(men) 在過年這一事務中的話語權和主導地位不斷提升。某種角度上說,這也意味著代際交接的發生。操辦過年的責任從(cong) 父輩轉移到了子女身上,這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變化。
也許這正是春節的意義(yi) 之一,在悄無聲息中將一代又一代人融入家庭的傳(chuan) 統譜係,也將年輕人拉回中國獨特的文化構架中。正如有學者曾說,文化需要通過記憶來傳(chuan) 承,我們(men) 不僅(jin) 要在個(ge) 人的現在和過去之間建立橋梁,還必須在社會(hui) 的不同世代之間建立橋梁,否則文化就會(hui) 消失無蹤。通過一些新的年俗,年輕人在春節這個(ge) 大背景下,與(yu) 傳(chuan) 統文化緊密聯係在了一起。
誰能抗拒春節的魅力呢?大家喜愛的年俗或許因人而異,但無不表達著對團圓的珍視,對新年的祈盼,以及對傳(chuan) 統的依戀。各種風格和地域的年俗並存,共同將人們(men) 帶進“春節時間”。這實際上是刻在每一個(ge) 中國人靈魂深處的文化基因,是千百年來形成並持續鞏固的價(jia) 值認同與(yu) 精神共識。 其實,由誰來主導過年並不重要,關(guan) 鍵的是讓更多的人參與(yu) 其中,讓包括年輕人在內(nei) 的每一個(ge) 人、每一代人,從(cong) 中收獲喜悅與(yu) 成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