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手機的20年:優勢與差距在哪裏?為何越來越貴?
如果隻能帶一樣東(dong) 西出門,你會(hui) 帶什麽(me) ?手機。這是絕大多數人對網上小調查給出的答案。
小手機,大世界。時至今日,手機已不僅(jin) 僅(jin) 是通信設備,而是集電腦、電視、鑰匙、錢包、相機、手表、遊戲機、遙控器、計算器、手電筒等功能於(yu) 一身的生活必需品。
世界上第一部手機誕生不過50年,國產(chan) 手機的發展僅(jin) 20多年。工業(ye) 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在500種主要工業(ye) 產(chan) 品中,我國有四成以上產(chan) 品的產(chan) 量世界第一,智能手機是其中之一。
國產(chan) 手機不僅(jin) 有量還有質,更是中國製造的新亮點。習(xi) 近平主席在2024年新年賀詞中提到“國產(chan) 新手機一機難求”,反映了市場對國產(chan) 手機的認可,是中國製造自強不息、攀登價(jia) 值鏈高端的生動注腳。
從(cong) 零起步,到形成強大市場優(you) 勢,國產(chan) 手機由跟隨式發展到今天與(yu) 世界領先企業(ye) 並跑,引領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
國產(chan) 手機優(you) 勢與(yu) 差距在哪裏?
當下,無論在國內(nei) 外,國產(chan) 手機都很有市場競爭(zheng) 力。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國產(chan) 品牌手機國內(nei) 市場出貨量累計2.31億(yi) 部,占同期手機出貨量的79.9%。也就是說,國產(chan) 手機已占據八成國內(nei) 市場。
綜合多家市場調研機構的數據來看,全球手機出貨量前五名中,中國品牌占三席。中國品牌手機在全球市場也占半數左右。
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績,用了不過20餘(yu) 年。
1987年,廣州開通了我國第一個(ge) TACS模擬蜂窩移動電話係統。也是這一年,第一部手機摩托羅拉3200,也就是我們(men) 熟知的“大哥大”進入中國市場。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手機市場一直依靠進口,是諾基亞(ya) 、摩托羅拉、愛立信等品牌的天下。
1998年,我國成功開發第一部GSM數字移動電話——科健KCH-2000。自此,波導、夏新、熊貓、南方高科等國產(chan) 品牌陸續推出。經過艱難起步和群體(ti) 突破,國產(chan) 手機在渠道建設、品牌推廣、技術研發以及產(chan) 業(ye) 化等方麵發展迅猛。1999年到2003年,國產(chan) 手機在國內(nei) 市場占據的份額迅速從(cong) 5%提升至56%。
2009年起,國產(chan) 手機市場格局發生變化。一方麵,三大電信運營商紛紛推出合約機即預存話費換手機活動,以定製補貼方式相互競爭(zheng) ,成為(wei) 手機市場主導力量;另一方麵,通信技術和互聯網發展日新月異,尤其是4G開始商用,智能機全麵替換功能機,手機市場迎來“中華酷聯”的高光時刻。中興(xing) 、華為(wei) 、酷派和聯想4家企業(ye) 從(cong) 智能手機市場的邊緣地位漸入舞台中央,與(yu) 國際一線大牌分庭抗禮,成為(wei) 中國製造崛起的縮影。
過去10年,是智能手機發展的黃金時期。隨著2014年運營商補貼削減和移動互聯網繁榮興(xing) 起,國產(chan) 手機從(cong) “中華酷聯”進入“華米OV”時代。華為(wei) 、小米、OPPO、vivo憑借技術研發、互聯網銷售模式、提升品牌力、占領線上線下渠道等手段,在我國這個(ge) 全球潛力最大、變化最快、競爭(zheng) 最激烈的智能手機市場,迅速趕超、交替領跑,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局麵,也帶動了智能手機產(chan) 業(ye) 的快速崛起。
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最新報告指出,2023年全球智能手機總出貨量為(wei) 11億(yi) 部,同比下降4%。蘋果首次略超三星,成為(wei) 出貨量最高廠商,兩(liang) 者的市場份額均為(wei) 20%。此後是小米、OPPO和傳(chuan) 音,市場份額分別是13%、9%和8%。
此前,綜合各家調研機構的數據看,多年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榜首都是三星。但在中國市場,三星的市場份額僅(jin) 1%。原因何在?直接“導火索”是2016年,三星手機Galaxy Note7在全球頻繁發生電池爆炸事件。根本原因則在於(yu) ,國產(chan) 手機已發展壯大,不僅(jin) 性價(jia) 比更高,且在產(chan) 品設計和功能上更符合中國消費者需求,在營銷策略和售後服務方麵也更貼心,從(cong) 而把握住契機,一舉(ju) 取代三星在國內(nei) 的市場份額。
那麽(me) ,與(yu) 國外品牌相比,國產(chan) 手機的優(you) 勢在哪裏?
賽迪顧問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劉旭的分析代表了多名專(zhuan) 家的觀點:一是本土市場大。中國是全球手機用戶最多的國家,5G加速推廣和國民消費能力逐步提升都讓國產(chan) 手機擁有天然的市場優(you) 勢,也更易於(yu) 進行本土化定製。
二是性價(jia) 比更高。國產(chan) 手機能在國內(nei) 實現生產(chan) 、推廣、銷售、運輸的全鏈路流程,成本更低。相同配置下,國產(chan) 手機售價(jia) 普遍低於(yu) 國外品牌手機。
三是整機實力強。國產(chan) 手機的整機實力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硬件配置和附加功能都很出色。隨著宣傳(chuan) 力度的加大和品牌影響力的擴張,其優(you) 勢更為(wei) 凸顯。
記者在采訪調研中發現,消費者的感受也印證了這些觀點。
攝影愛好者王傳(chuan) 令表示,自己長期把國產(chan) 手機作為(wei) 攝影備用機。國產(chan) 手機品牌的優(you) 勢,在於(yu) 對本土市場的深刻理解和對消費者需求的敏銳捕捉,能更好地為(wei) 消費者提供定製化服務和體(ti) 驗。手機發燒友熊廣則認為(wei) ,國產(chan) 手機的價(jia) 格更有競爭(zheng) 力。在4000元至6000元的價(jia) 格區間,幾家國產(chan) 手機品牌都有拿得出手且具備一定消費群體(ti) 的高端產(chan) 品。
在核心零部件方麵,除了自研芯片,國產(chan) 手機的硬件配置與(yu) 三星、蘋果等國外品牌相比已無明顯差異。劉旭舉(ju) 例說,在手機鏡頭方麵,國產(chan) 手機甚至更出色。vivo X係列搭載了蔡司光學鏡頭,小米14係列配備了徠卡專(zhuan) 業(ye) 光學鏡頭,OPPO也與(yu) 哈蘇合作聯合開發了手機影像係統。在屏幕方麵,蘋果、三星和國產(chan) 高端機的最新機型基本都采用三星E7的OLED屏幕,在分辨率、色彩還原方麵幾乎沒有差別。至於(yu) 芯片,從(cong) 華為(wei) 可以看出,隨著技術進步以及廠商間的良性競爭(zheng) ,國產(chan) 手機芯片已經實現較大突破。
“國產(chan) 手機產(chan) 業(ye) 鏈成熟度高,成本控製良好,硬件配置較高,對原生安卓係統本土化定製、用戶反饋迭代優(you) 化響應更快速,創新能力強。國產(chan) 手機品牌已是全球手機產(chan) 業(ye) 多強之一。”賽迪智庫未來產(chan) 業(ye) 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室主任鍾新龍說。
那麽(me) ,與(yu) 三星、蘋果等國際知名品牌相比,國產(chan) 手機品牌的差距在哪裏?
首先是引領性創新。國際數據公司IDC中國高級分析師郭天翔坦言,多年來,都是蘋果公司先發布一個(ge) 產(chan) 品,國產(chan) 手機去模仿再創新。蘋果公司目前儲(chu) 備了大量技術,若有朝一日成熟落地,將進一步拉大與(yu) 國產(chan) 手機的差距。國產(chan) 手機還處於(yu) 追趕階段,要堅持研發、持續積累。
北京郵電大學經管學院兼職教授葛頎說,國產(chan) 手機以前多采取快速跟隨戰略,即別人驗證成功的新技術,我們(men) 快速學習(xi) 並以更低的成本生產(chan) 出來,形成價(jia) 格優(you) 勢。但現在,大家在技術創新上都陷入瓶頸期,中國手機廠商亟需依靠原始創新提升競爭(zheng) 力。
中國移動研究院主任研究員黃實認為(wei) ,蘋果、三星在處理器、屏幕、內(nei) 存、操作係統等方麵都有較之國產(chan) 品牌更強更領先的自主研發能力和創新。不過國產(chan) 品牌也在奮起直追,比如華為(wei) 的麒麟芯片係列和鴻蒙操作係統;小米2023年官宣的澎湃係統,雖然仍是基於(yu) 安卓,但已從(cong) 底層開始重構,在性能優(you) 化、係統安全隱私、跨端互聯等方麵都有所突破。
其次是品牌價(jia) 值。郭天翔說,在高端市場搶占份額不單單靠技術能力,更在於(yu) 品牌吸引力和附加值。這一點從(cong) 市場對於(yu) 華為(wei) Mate 60的反應可見一斑。對於(yu) 消費者而言,購買(mai) 蘋果也好、華為(wei) 也罷,與(yu) 其說買(mai) 的是產(chan) 品,倒不如說買(mai) 的是品牌價(jia) 值,或者說是與(yu) 自己身份相匹配的產(chan) 品。
鍾新龍認為(wei) ,大多數消費者對於(yu) 高端的認知更傾(qing) 向於(yu) 品牌是否高端,而非配置是否高端。國產(chan) 品牌和國際知名品牌的差距,關(guan) 鍵在於(yu) 品牌形象。消費者更認可一個(ge) 品牌對高端的“標簽效應”,這可能就是國產(chan) 手機品牌距離蘋果的真正差距——品牌認可度。
再次是產(chan) 業(ye) 生態。黃實分析,在生態係統和服務方麵,蘋果仍遙遙領先,國產(chan) 手機品牌還有一定差距。從(cong) 全球市場占有率看,蘋果、三星一直處於(yu) 領先地位,相較國產(chan) 手機品牌布局更均衡,在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的市場影響力也更大。而國產(chan) 手機品牌在亞(ya) 洲、非洲、拉美市場表現強勁,在歐美日韓市場的影響力則相對較弱。此外,蘋果、三星在全球範圍內(nei) 擁有大量的專(zhuan) 利和知識產(chan) 權,為(wei) 它們(men) 在國際市場保持領先提供了強大支撐,國產(chan) 手機品牌在全球專(zhuan) 利布局方麵還有待加強。
怎樣彌補這些差距?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楊學成認為(wei) ,有3條清晰的路線。一是以華為(wei) 為(wei) 代表的全能型選手,構建自己的產(chan) 業(ye) 生態。走這條路最難的不是硬件或軟件,而是形成完備的應用商場,從(cong) 而帶動整個(ge) 產(chan) 業(ye) 生態。二是以小米、OPPO、vivo為(wei) 代表的企業(ye) ,先打開銷路做出爆品,再走技術立業(ye) 之路。三是順應當下產(chan) 業(ye) 趨勢,搭乘新能源汽車出海賦予手機行業(ye) 新的可能性,這是下一個(ge) 增量市場的關(guan) 鍵抓手。
盡快形成差異化優(you) 勢是關(guan) 鍵。目前市麵上的國產(chan) 高端機都采取“堆料”方式大幅提升手機的軟硬件實力,卻沒有形成“人無我有”的差異化競爭(zheng) 力,以及讓消費者信服的品牌影響力。比如,蘋果的優(you) 勢是流暢的操作係統、完善的手機生態以及功能強大的芯片;三星則擁有一係列水平領先的自研硬件,包括顯示麵板、存儲(chu) 芯片、攝像頭、閃存等。
劉旭說,這些差異化優(you) 勢使得蘋果、三星的品牌影響力和銷量長期占據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前列。國產(chan) 手機想要實現突圍,創新能力和差異化競爭(zheng) 力需要繼續加強。
國產(chan) 手機為(wei) 何越來越貴?
2023年9月28日,華為(wei) Mate 60 RS 非凡大師正式開售,該係列16GB+1TB版本售價(jia) 高達12999元。這款被稱為(wei) “高端極致主義(yi) 下巔峰之作”的國產(chan) 手機,一開售便預約火爆。因一機難求,二級市場流通行情極高,一度被眾(zhong) 多手機發燒友稱為(wei) “電子茅台”。
一個(ge) 月後,一直主打性價(jia) 比的小米手機發布14係列,其中16GB+1TB的Xiaomi 14 pro 鈦金屬特別版售價(jia) 為(wei) 6499元。盡管價(jia) 格較高,但在該係列首銷當日,銷量即超過此前上線的iphoness15全係。
據IDC數據,榮耀在2023年第四季度和2023年全年的中國智能市場出貨量排名中,均位居國產(chan) 手機第一。此外,榮耀Magic V2在折疊屏產(chan) 品中也持續領先。隨著相關(guan) 技術不斷迭代發展和成熟,“厚、重、貴”的痛點逐漸解決(jue) 。榮耀高端化戰略在以Magic V2為(wei) 代表的折疊屏上得到了體(ti) 現。
在廣東(dong) 東(dong) 莞vivo工業(ye) 園生產(chan) 車間,一批vivo X Fold2折疊屏手機即將下線。從(cong) UTG超韌玻璃,到內(nei) 雙凸輪結構、多層立體(ti) 式支撐結構,再到航天級材料應用,高規格配置讓vivo X Fold2售價(jia) 躍上8000元。
走進各大國產(chan) 手機品牌體(ti) 驗店,各類高端配置產(chan) 品的創新氣息撲麵而來。鉸鏈技術讓手機實現視覺與(yu) 觸覺上的“折疊無痕”;采用龍鱗纖維材質的手機更加輕薄;運用徠卡光學鏡頭後,手機也能輕鬆拍出質感大片。
層出不窮的設計讓人眼花繚亂(luan) ,不斷攀升的價(jia) 格也讓不少人望而卻步。消費者不禁問:“國產(chan) 手機,什麽(me) 時候變得這麽(me) 貴了?”
“價(jia) 格感知是表象,背後是手機行業(ye) 應對產(chan) 業(ye) 轉型發展的艱難闖關(guan) 。”楊學成說。
——需求提升呼喚供給改善。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智能手機市場已進入由剛需性產(chan) 品向改善性產(chan) 品過渡的階段。消費者注重更高質量的影像功能、更好的遊戲體(ti) 驗、更長的電池壽命、更快的充電速度、更好的機身材質,各方麵表現更優(you) 的高端機成為(wei) 消費者購機時的主要選擇。
近年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持續下滑,但高端市場逆勢增長。市場調查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分析預計,2023年全球高端智能手機(批發價(jia) ≥600美元)市場的銷售額同比可能增長6%,創下新高,將占據全球智能手機市場近四分之一的銷量和60%的收入。這一數據印證了小米集團董事長、CEO雷軍(jun) 對手機市場的判斷:“高端是必由之路,更是生死之戰!”
——增長放緩尋求高端戰略。當前,手機市場漸趨飽和,進入存量競爭(zheng) 階段。手機廠商在硬件升級、軟件開發、生態建設等方麵的創新成本不斷增加。麵對持續提升的研發投入與(yu) 創新成本,企業(ye) 開始向高端布局要出路。
以蘋果品牌為(wei) 例。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在全球高端智能手機市場中,蘋果所占份額高達71%。關(guan) 鍵的是,長期以來,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蘋果以不到20%的出貨占比,拿下全球市場超八成的利潤,與(yu) 利潤率長期徘徊在5%至15%的其他手機品牌對比強烈。高端機意味著高利潤,成為(wei) 廠商搶奪新增長空間“必爭(zheng) 之地”。
——轉型升級是必然出路。高端化製造是我國手機產(chan) 業(ye) 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應對轉型升級的主動選擇。
在專(zhuan) 家看來,向高端機邁進,是搭建以手機為(wei) 軸心的電子消費生態的基礎與(yu) 支撐。相比於(yu) 僅(jin) 銷售手機這一單品,圍繞手機形成藍牙耳機、智能手表、平板電腦等在內(nei) 的智能設備生態,不僅(jin) 能增加手機廠商的收益,還可通過“全家桶”式的產(chan) 品銷售大幅提升用戶黏度,進而帶動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和供應鏈的技術升級與(yu) 結構調整。
短短10年,國產(chan) 手機紛紛向高端產(chan) 品邁進。
自2014年起,國產(chan) 手機批發均價(jia) 持續增長,從(cong) 千元機向3500元攀升。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顯示,在2023年的全球高端智能手機市場中,除了蘋果和三星,緊隨其後的是華為(wei) ,占據5%的份額,位列第四和第五的則是小米和OPPO。
vivo集團相關(guan) 負責人告訴記者,低價(jia) 競爭(zheng) 是麵對眼前壓力的一種“內(nei) 卷”,實際是產(chan) 能過剩、缺乏創新力的表現。價(jia) 格戰的結果是讓企業(ye) 失去合理利潤,無法在創新、創造和未來發展上專(zhuan) 注精力,甚至會(hui) 毀掉一個(ge) 行業(ye) 。
OPPO首席產(chan) 品官劉作虎說,通過價(jia) 格戰搶占的市場份額也很不穩定。以用戶為(wei) 導向創新,圍繞核心競爭(zheng) 力打造差異化優(you) 勢才是行業(ye) 未來的發展方向。
雷軍(jun) 表示,在屏幕、影像、充電、芯片等核心賽道上,高端化正迎來創新時刻。麵對新一輪產(chan) 業(ye) 和技術變革周期,中國消費電子乃至中國製造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是大趨勢,國產(chan) 手機必須迎頭趕上。
隨著各大手機廠商發力布局高端機,另一個(ge) 疑問也隨之而來:“高端機到底值不值?”回答是肯定的。
——硬件配置更優(you) 化。處理器、內(nei) 存、屏幕、電池和攝像頭是最受關(guan) 注的硬件要素,更好的性能往往意味著更高的成本。以手機處理器為(wei) 例,2023年上市的一批安卓高端機普遍搭載驍龍8 Gen2、驍龍8+ Gen1、天璣9200等頂級處理器,這些芯片的製作工藝更複雜、造價(jia) 更高,運算速率也遠勝中低價(jia) 位的手機芯片。再如,在屏幕方麵,目前出廠的高端機屏幕基本采用OLED材質,支持廣視角廣色域,屏幕厚度更薄,而低端手機大多使用LCD屏幕,厚重且功耗較高,無法實現彎曲、屏下指紋識別等功能。
——使用體(ti) 驗更豐(feng) 富。攝像頭輕鬆實現60倍變焦、遊戲過程絲(si) 滑不卡頓、快速充電滿足持續續航……極致的使用體(ti) 驗已成為(wei) 手機消費的關(guan) 鍵驅動力。記者梳理發現,各大國產(chan) 品牌的高端機型基本都將快充、超強續航、高清攝影、防塵防水等附加功能作為(wei) 標配。同時,在手機後蓋選擇上,也淘汰了常用的塑料或金屬材質,采用玻璃、陶瓷等更有質感的材料。
——設計更顯個(ge) 性化。隨著年輕一代成為(wei) 手機消費生力軍(jun) ,先鋒設計、個(ge) 性化與(yu) 高階美學越來越受關(guan) 注。手機廠商也瞄準機會(hui) ,針對年輕消費群體(ti) ,推出各類限量版、定製版產(chan) 品,主打個(ge) 性化的高端機成為(wei) “寵兒(er) ”。
“值不值,是一個(ge) 較為(wei) 主觀的判斷,要由消費者評估,結論因人而異。”多名專(zhuan) 家認為(wei) ,如果消費者僅(jin) 追求係統流暢、屏幕清晰、電池耐用、拍攝效果、通話質量穩定,那麽(me) 高端機的價(jia) 格或許就不值。但對於(yu) 另一部分消費者而言,極致的遊戲體(ti) 驗、媲美單反相機的專(zhuan) 業(ye) 光學鏡頭、出色的工業(ye) 美學設計等多重因素,都是為(wei) 高端手機埋單的理由。
從(cong) 低價(jia) 取勝到高端闖關(guan) ,麵對存量市場,向高端化要出路,國產(chan) 手機正開啟新一輪征戰。
手機為(wei) 什麽(me) 不好賣了?
全球智能手機行業(ye) 起步時間不長,但作為(wei) 伴隨全球科技革命浪潮而生的行業(ye) ,成長速度極快,也因而早早遇到了一個(ge) 避不開的問題:不好賣了。
自2018年開始,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持續下滑。IDC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3.2%,降至11.7億(yi) 部,為(wei) 近10年最低水平。
國內(nei) 智能手機市場也是如此。很多評論將近幾年智能手機市場的低迷歸咎於(yu) 疫情,但實際上,國內(nei) 智能手機的出貨量自2016年到達最高點後,一直呈下滑趨勢,隻在2021年5G手機大規模上市時出現小幅回彈,自2023年第四季度才開始回暖。
換機周期不斷拉長。曾經,智能手機作為(wei) 時尚科技產(chan) 品闖入市場,新功能、新應用快速更新迭代,換機周期往往在一兩(liang) 年內(nei) 。如今,隨著芯片、屏幕、電池以及操作係統逐步成熟和穩定,手機與(yu) 電視、冰箱一樣成為(wei) 耐用電子產(chan) 品。數據顯示,智能手機用戶平均換機周期從(cong) 此前的22個(ge) 月延長至36個(ge) 月,最新判斷甚至長達51個(ge) 月。
為(wei) 什麽(me) 不好賣了?
原因之一是缺乏顛覆性創新。“市場缺乏新亮點。”中關(guan) 村信息消費聯盟理事長項立剛表示,無論是國內(nei) 還是國外企業(ye) ,都沒有拿出足夠多的新技術和新產(chan) 品,創新程度距離消費者心理預期有一定差距,導致消費者換機周期拉長,消費意願降低。
郭天翔認為(wei) ,手機從(cong) 產(chan) 品形態、芯片技術,到攝像頭、操作係統,經過多年發展已進入創新瓶頸期,短時間內(nei) 難有顛覆性產(chan) 品出現,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即便廠家再三宣傳(chuan) 電池、拍照、影像、芯片的性能有大幅提升,消費者也沒有明顯感知。手機已進入性能過剩時代,即便是3年前的產(chan) 品,如今使用起來也不會(hui) 有太差體(ti) 驗。產(chan) 品同質化也越來越嚴(yan) 重。
手機迭代性不明顯。過去大家換手機主要是兩(liang) 個(ge) 驅動力,一個(ge) 是內(nei) 存空間,不擴充不夠用;另一個(ge) 是攝像頭,不斷追求更高清。如今,在這兩(liang) 個(ge) 方麵,手機產(chan) 品都盡力滿足用戶需求,短期內(nei) 無需更換。艾媒谘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說,近兩(liang) 年,芯片迭代也不明顯,沒有帶來多少換機需求。
原因之二是手機市場趨於(yu) 飽和。中國手機市場的飽和度已非常高,新增用戶少。“人手一機”的局麵基本形成,有的人有兩(liang) 三部手機。中國、歐美、日韓等地區,已進入存量換機時代。隻有在東(dong) 南亞(ya) 、印度、非洲等地,才有明顯增長空間。
據中國電子裝備技術開發協會(hui) 統計,截至2021年底,國內(nei) 手機社會(hui) 保有量18.56億(yi) 部。也就是說,中國人均擁有1.3部手機。與(yu) 此同時,每年仍有大量新品手機上市。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nei) 市場手機總體(ti) 出貨量累計2.89億(yi) 部,同比增長6.5%。
原因之三是缺乏讓消費者更換手機的使用場景。“此前,線上聊天、網絡購物、短視頻以及手遊等新場景層出不窮,驅動消費者不斷更換網絡更流暢、運行更快、待機時間更長的機型。目前看來,沒有出現更新的場景。”郭天翔說。
還有一個(ge) 不可否認的原因,現在的手機質量越來越好,換機周期延長不可避免。
“隨著產(chan) 品越做越好,消費體(ti) 驗的提升空間逐漸縮小,消費者覺得沒必要換新很正常。這是大多數產(chan) 業(ye) 發展的必然規律,也是手機廠商冥思苦想的問題。”楊學成說。
顯然,智能手機市場已駛入“紅海”,且行業(ye) 缺乏增長動力。近年來,智能手機行業(ye) 經曆了全球經濟下滑、局部衝(chong) 突與(yu) 地緣政治,芯片供應鏈從(cong) 短缺到過剩,行業(ye) 競爭(zheng) 日趨激烈,成為(wei) 全球普遍麵臨(lin) 的行業(ye) 現狀。受經濟與(yu) 環境等因素影響,手機市場持續處於(yu) 低位運行狀態,市場整體(ti) 呈收縮態勢,手機廠商的產(chan) 品升級與(yu) 戰略布局基本以穩定為(wei) 主,早期出奇製勝的戰略已逐漸消失。
怎麽(me) 辦?
要在存量中尋找增量。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明確提出,穩定和擴大傳(chuan) 統消費,提振新能源汽車、電子產(chan) 品等大宗消費。步入存量階段並不代表剛需完全消失,也不意味著行業(ye) 已經觸達“天花板”。用戶的多場景使用還有大量需求未被滿足,存儲(chu) 、影像、連接、智能化等方麵有待持續挖掘。用戶的痛點,就是行業(ye) 的增長點。
觀察當前手機市場的消費趨勢,有3點值得注意。其一,消費者對新技術的熱情沒有減弱。人工智能大模型、衛星通話、更高續航等新技術出現,將為(wei) 市場帶來更多活力;其二,消費者價(jia) 值需求傳(chuan) 導。越來越多消費者在購買(mai) 時考慮手機的附加品牌價(jia) 值,這種需求會(hui) 進一步增強高端手機的市場戰略地位;其三,積極有效的價(jia) 格策略。2023年,蘋果為(wei) 了保持市場份額,采用了更積極的價(jia) 格策略。這背後是對消費者心理價(jia) 格定位的精準把握,之後或許會(hui) 被更多品牌采用,進一步加劇市場競爭(zheng) 。
農(nong) 曆新年將至,小米之家廣東(dong) 深圳寶安區百佳華專(zhuan) 賣店裏的人流量明顯多了起來。店長林岐城告訴記者,線下門店感知比較明顯的是,手機種類從(cong) 細分領域如遊戲手機、拍照手機、輕薄顏值手機,逐漸轉變為(wei) 主打全能型的產(chan) 品。此外,各大手機廠商也不約而同將配件國產(chan) 化率作為(wei) 重要指標,線下也確實有一部分消費者會(hui) 出於(yu) 這種考慮嚐試國產(chan) 手機。
要不斷創新,推動消費者換新。“紅海”不是“死海”,要不斷突破新技術、開拓新市場、提升新服務,塑造我國手機行業(ye) 新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創新引領消費,處處都有例證。比如,盡管近年來智能手機市場整體(ti) 表現低迷,但折疊屏手機經過多年沉澱和市場醞釀,在各大主流手機廠商集體(ti) 發力下,成為(wei) 智能手機市場新增長點,實現逆勢增長,且持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不少國內(nei) 手機廠商將移動影像技術作為(wei) “兵家必爭(zheng) 之地”,並通過推出自研影像芯片提升手機影像性能。比如,vivo從(cong) 2016年就開始布局算法研究,聚焦人像、夜景、運動3個(ge) 核心場景,通過自研影像芯片、超清畫質引擎等技術,在算法上不斷突破,更好滿足消費者需求。
1月8日,OPPO發布Find X7 Ultra,把4顆專(zhuan) 業(ye) 級的哈蘇鏡頭放進手機,將移動影像能力提升到新高度。劉作虎說,影像能力是個(ge) 係統工程,涉及軟件、硬件、芯片、算法以及審美等一係列因素。
手機廠商還是應將重點放在保障產(chan) 品質量、提供個(ge) 性化服務、加快核心技術攻關(guan) 等方麵。劉旭建議,一要加強與(yu) 供應鏈深度合作。在機型增多、生產(chan) 難度加大的情況下,既要保障手機穩定供應,又要確保產(chan) 品質量;二是注重產(chan) 品定製化服務。對手機各項性能進行更精細的分類組合,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三是加快核心技術自研。在硬件方麵持續鑽研SoC(係統級芯片)技術,早日打破技術壁壘。在軟件方麵不斷進行操作係統優(you) 化,建立起實現多終端互動的操作生態。
2023年,工信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電子信息製造業(ye) 2023—2024年穩增長行動方案》,提出依托技術和產(chan) 品形態創新提振手機、電腦、電視等傳(chuan) 統電子消費,不斷釋放國內(nei) 市場需求。推動手機品牌高端化升級,培育壯大折疊屏手機產(chan) 業(ye) 生態,從(cong) 優(you) 化成本、改善技術、加大軟件適配等角度促進折疊屏手機生態成熟。
多方合力下,智能手機市場正在釋放複蘇信號。IDC數據顯示,2023年第四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7363萬(wan) 台,同比增長1.2%,實現近10個(ge) 季度以來的首次反彈。IDC預計2024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將達到2.87億(yi) 台,同比增長3.6%,未來幾年出貨量會(hui) 保持穩定。中國智能手機市場複蘇正帶動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向好。
未來手機什麽(me) 樣?
對於(yu) 未來的手機,人們(men) 有著無限暢想:當你步入一座從(cong) 未去過的商場,點開手機搜索想去的店鋪或餐廳,AR(增強現實)眼鏡中就會(hui) 迅速呈現出路徑規劃;走進地庫不用四處找車,打開手機動動手指,汽車就會(hui) 自動開到麵前;一部手機進行三折甚至四折展開後,就是一台筆記本電腦……
從(cong) 當前的市場判斷,在外觀、形態上有顯著差異化的折疊屏手機,以及應用了“5G+人工智能”新技術的手機,或將是未來手機市場的增長點。
自2022年開始,折疊屏手機異軍(jun) 突起,銷量快速增長。IDC數據顯示,這一勢頭將繼續保持。2024年中國折疊屏手機市場出貨量將接近1000萬(wan) 台,同比增長53.2%,2027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37.5%。
折疊屏手機在屏幕形態上,相較於(yu) 平板手機、曲麵屏手機有了較大改變,給消費者帶來了耳目一新的體(ti) 驗。國內(nei) 手機廠商積極布局折疊屏手機的原因之一,正是可以與(yu) 蘋果手機形成差異化競爭(zheng) ,在另一個(ge) 賽道占得先機。
“雖然對整個(ge) 手機市場而言,折疊屏產(chan) 品體(ti) 量還十分有限。但聚焦高端市場來看,折疊屏產(chan) 品的拉動作用非常可觀。未來一段時間內(nei) ,折疊屏仍是國內(nei) 手機廠商在高端市場的必爭(zheng) 之地,加大研發投入、持續迭代升級產(chan) 品已成共識。”郭天翔說。
鉸鏈技術、柔性屏幕技術、軟件生態等是折疊屏手機需要不斷突破的技術瓶頸。作為(wei) 折疊屏手機的關(guan) 鍵技術,鉸鏈影響著產(chan) 品在翻轉時的手感、屏幕折痕以及折疊狀態下的整機厚度。早在2018年,OPPO就開始打磨折疊屏外折方案,曆時11個(ge) 月,屏幕的折痕依舊不能令人滿意。2018年至2021年,OPPO在4年時間裏先後迭代6項折疊方案,外折、內(nei) 折、上下折,窮盡了所有折疊屏方案,終於(yu) 有一款成熟的方案浮出水麵。截至目前,OPPO圍繞折疊屏手機在全球範圍內(nei) 已布局專(zhuan) 利1080件。
在葛頎看來,折疊屏手機展開時能承擔更多平板電腦的功能。方便攜帶是各手機廠商必須回答好的命題。
“輕薄無疑是影響用戶購買(mai) 折疊屏手機的重要因素,也成為(wei) 折疊屏手機的第一科技力。”榮耀CEO趙明以榮耀Magic V2係列產(chan) 品為(wei) 例向記者介紹,新產(chan) 品將各零部件進行輕薄定製化改造,克服製造工藝難題,打造超薄的折疊鉸鏈、屏幕、散熱係統、Type-C接口模塊等,並通過係統化的架構設計能力,進一步壓縮內(nei) 部空間,閉合狀態厚度達到9.9毫米,重量為(wei) 231克,兼顧了大屏和便攜的雙重需求。
劉作虎表示,隨著折疊屏普及,消費者對下一代折疊屏產(chan) 品也有更高期待。在滿足輕薄的基礎之上,手機廠商將大幅提升折疊屏產(chan) 品的綜合能力,包括更強大的影像係統,不弱於(yu) 直板旗艦的計算和續航能力,以及更加實用、智能的交互體(ti) 驗等。
性能在提升,價(jia) 格要下降。IDC預測,隨著鉸鏈、屏幕等主要零配件成本下降,折疊屏手機的價(jia) 格將繼續下探。其中橫折產(chan) 品有望降至4000元至5000元價(jia) 格段,豎折產(chan) 品將進入3000元至4000元的價(jia) 格區間。
劉旭說,受限於(yu) 硬件成本以及自身定位,折疊屏手機的價(jia) 格和配置不會(hui) 一直下降,雖不會(hui) 成為(wei) 智能機市場的主流形態,但可以在高端機市場占領較大份額。
據郭天翔觀察,國外消費者尤其是歐美國家對折疊屏的接受程度很高。如果一台折疊屏手機的價(jia) 格等於(yu) “一台手機+一台平板”,他們(men) 更中意前者,但由於(yu) 種種原因國外消費者尚無法接觸到中國品牌的折疊屏手機。如果能順利敲開海外市場的大門,折疊屏手機或許會(hui) 迎來新增長。此外,馬來西亞(ya) 、印尼等國家和地區的年輕人也中意折疊屏產(chan) 品。未來,東(dong) 南亞(ya) 國家也將是折疊屏手機的暢銷地。
除了硬件,軟件也是改變智能手機的重要因素。5G商用至今,在行業(ye) 領域產(chan) 生了諸多成果,在消費端卻尚未迎來爆發期,人工智能技術的加持或許會(hui) 成為(wei) 一個(ge) 契機。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開始與(yu) 芯片製造商聯手,通過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強大的算力和算法,以及5G網絡高速、高可靠的特性,力爭(zheng) 創造更多具有用戶吸引力的新場景,不斷刺激用戶需求。
《電子信息製造業(ye) 2023—2024年穩增長行動方案》提出,2024年,我國手機市場5G手機出貨量占比要超過85%。工信部數據顯示,2023年5G移動電話用戶達8.05億(yi) 戶,占移動電話用戶的46.6%,比上年末提高13.3個(ge) 百分點。
“目前還有一半以上的移動互聯網用戶沒有使用5G手機。千元級的5G手機將是新增長點。”葛頎認為(wei) ,5G手機的芯片價(jia) 格與(yu) 4G手機相差不多,推出千元級的5G手機在成本上完全可行。但也要看到,5G套餐的通信服務費較高,應該盡快取消高門檻限製,不再區分4G、5G,無論消費者使用什麽(me) 網絡,統一、實惠的收費標準將加速5G手機普及。
隨著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手機端落地,未來的手機可能具備自主學習(xi) 能力,從(cong) 而扮演著個(ge) 人助理的角色,為(wei) 每個(ge) 人的工作、生活、學習(xi) 提供定製化服務。
專(zhuan) 家判斷,如果電池廠商突破了材料瓶頸,那麽(me) 手機行業(ye) 必定會(hui) 迎來新一輪換機潮。
這一探索正在進行中——隨著榮耀將青海湖電池實現商用,手機電池也開啟了矽碳負極材料時代。據介紹,該材料通過石墨摻矽方式,使負極能量密度比普通石墨負極電池提升16%,在相同體(ti) 積下,提供更高電池容量。此外,榮耀研發的低壓電荷聚能技術,使得手機能在低電壓下穩定可靠運行。
劉旭認為(wei) ,未來手機會(hui) 繼續向著便捷化、集成化、智能化、安全化方向不斷演進。在安全性能上也將進一步提升,由現在的指紋識別、麵部識別演變為(wei) 虹膜識別、聲音識別等更高級、更準確的方法。通話安全保障將更全麵,加密技術持續升級,量子保密通信等將有望普及。
手機的日新月異正是信息通信業(ye) 乃至國民經濟騰飛的縮影。當時間的指針指向2024,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相信憑借先進製造能力、完備高效產(chan) 業(ye) 鏈以及超大市場規模等既有優(you) 勢,手機產(chan) 業(ye) 定能逆勢前行,為(wei) 構建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經濟高質量發展匯聚更多新活力、迸發更強新動能。
本報記者 黃 鑫 李芃達 萬(wan) 政 紀文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