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時評·文化過大年①】“非遺”迎春年味濃 傳統文化潤澤美好生活
編者按:從(cong) “非遺”到“村晚”,從(cong) 戲曲演出到“博物館裏過大年”,龍年春節臨(lin) 近,各地迎新春活動的文化味更濃厚。央廣網策劃推出《央廣時評·文化過大年》係列評論,共3期,與(yu) 您共話文化年、涵養(yang) 家國情。
眼下,龍年春節臨(lin) 近,全國各地舉(ju) 辦的民俗活動豐(feng) 富多彩,洋溢著濃厚的年味。在各地舉(ju) 辦的迎春活動中,“非遺”身影隨處可見。在北京的公園內(nei) ,遊客在“非遺”傳(chuan) 承人帶領下,興(xing) 致勃勃地拓印龍年年畫、製作龍年剪紙;在河南洛陽,身穿傳(chuan) 統服飾的民間藝人忙著排練“非遺”巡演節目,引得許多市民駐足圍觀;在廣東(dong) 潮州古城,鑼鼓喧天的舞龍舞獅表演與(yu) 古色古香的街區相映成輝,瞬間將年味“拉滿”……“非遺”迎春,讓中國年更有文化味、充滿中國風。
從(cong) 縣級、市級,到省級、國家級,再到世界級,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數不勝數,是一代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綿延傳(chuan) 承的生動見證。千百年來,以“非遺”為(wei) 代表的很多傳(chuan) 統技藝被運用於(yu) 人們(men) 的生產(chan) 生活中。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各類“非遺”的保護、傳(chuan) 承和發展力度,推動“非遺”更深入融入現代生活、更充分展示現代價(jia) 值,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譬如,越來越多“非遺”展覽在網上和線下舉(ju) 辦,讓人們(men) 有更多機會(hui) 了解並愛上傳(chuan) 統文化,諸如苗繡帆布袋、蠟染圍巾等有著“非遺”元素的文創產(chan) 品更是受到年輕人的青睞和追捧。同時,各地精心設計推出的“非遺”主題文旅路線吸引著一批批遊客前來“打卡”體(ti) 驗,許多地方建立的“非遺”工坊不僅(jin) 為(wei) 人們(men) 提供近距離接觸“非遺”的機會(hui) ,還為(wei) 當地居民創造了在家門口就業(ye) 的崗位。
實踐證明,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須堅持守正創新,深入挖掘蘊含在“非遺”中的傳(chuan) 統工藝、審美趣味和精神價(jia) 值,並將其與(yu) 當下生活特點、人們(men) 需求和市場趨勢相結合,找到合適的發展方式。以雲(yun) 南晉寧“非遺”小獨龍舞為(wei) 例,人們(men) 改進表演動作,讓這一項目更適合孩子表演。此外,早前的小獨龍舞“傳(chuan) 男不傳(chuan) 女”、不傳(chuan) 外村人,如今老一輩舞龍者已打破傳(chuan) 統思想禁錮,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教授年輕人,讓小獨龍舞得以更好地傳(chuan) 承下去。
我們(men) 相信,在一代代“非遺”傳(chuan) 承人和新時代年輕人的共同努力下,“非遺”文化將在靜水流深中革故鼎新,在賡續傳(chuan) 承中不斷發展,以更好的形式展現給大眾(zhong) ,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央廣網特約評論員 熊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