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廣州不斷向新質生產力要增長新動能 開辟高質量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

發布時間:2024-02-19 14:32:00來源: 廣州日報

  科技創新——廣州不斷向新質生產(chan) 力要增長新動能 開辟高質量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

  臥虎藏龍 勇闖科研“無人區”

  過去一年,廣州GDP邁上3萬(wan) 億(yi) 元新台階,逆水行舟,這一成績來之不易。越是在新舊動能轉換期,越要向新質生產(chan) 力要增長新動能,開辟高質量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

  近年,廣州著力構建“2+2+N”科技創新平台體(ti) 係,成為(wei) 全國唯一一個(ge) 聚集國家實驗室、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際大科學計劃等國家級重大平台的城市。這一科技創新平台體(ti) 係不僅(jin) 與(yu) 廣州重點發展的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緊密結合,也鞏固了廣州在全國乃至全球科技創新版圖中的一線城市地位。目前,廣州在“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排名中躍升至全球第8位。

  1月1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出2023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中山大學王猛教授團隊的成果“液氮溫區鎳氧化物超導體(ti) 首次發現”入選。

  去年12月,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超深水大洋科考鑽探船“夢想”號從(cong) 廣州南沙出發,首次試航成功。

  去年9月,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yu) 健康研究院在豬體(ti) 內(nei) 成功培育出人源中期腎髒,這是世界範圍內(nei) 首次報告人源化功能器官異種體(ti) 內(nei) 培育案例。

  去年8月,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牽頭研發的我國首套20kW海洋漂浮式溫差能發電裝置成功完成海試。

  去年3月,由廣州國家實驗室牽頭研發的新冠病毒感染治療藥物來瑞特韋片獲國家藥監局批準附條件上市,這是國際上第一個(ge) 無明顯毒副作用的單用(無需聯用利托那韋)3CL擬肽類靶向新冠治療藥物。

  國際第一、世界首次、國內(nei) 首套、國內(nei) 首次……翻看過往一年的“科技日曆”,這些科研成果在全球科技版圖上、在越來越多的科技前沿“無人區”裏,標注下“廣州”二字。

  麵向未來,一批大科學裝置和科學設施平台承載原始創新重任,在廣州落子:冷泉生態係統、人類細胞譜係2個(ge) 大科學裝置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廣州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掛牌,4個(ge) 項目入選國家顛覆性技術專(zhuan) 項。

  “顛覆性技術是大國競爭(zheng) 的關(guan) 鍵變量。”大灣區協同院副院長劉玉峰表示,廣州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致力於(yu) 構建“科教平台+投資基金+創新園區”顛覆性技術創新體(ti) 係,采取“管育接轉教”五位一體(ti) 發展模式,在廣州培育和聚集顛覆性技術、培養(yang) 創新人才,打造國家顛覆性技術創新樣板。

  構築產(chan) 業(ye) “護城河”

  要向新,也要向實。細看過去一年出台的廣州科技創新政策,會(hui) 看到一條由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交織而成的主線。

  聚焦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深度融合——出台《關(guan) 於(yu) 促進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成立新型研發機構協同創新聯盟,集聚高端創新資源,推動科技成果產(chan) 業(ye) 化;實施《廣州市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優(you) 化提升方案》,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開展“遞補支持”。

  引領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出台高企“26條”,發布擬上市高企百強榜單,支持人工智能、智能與(yu) 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氫能產(chan) 業(ye) 鏈“鏈主”企業(ye) 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ti) ,引導建立科技企業(ye) 全生命周期發展支持體(ti) 係;擴大“免申即享”範圍,共下達經費11.34億(yi) 元,直接受益企業(ye) 7300餘(yu) 家。

  促進“科技-產(chan) 業(ye) -金融”高水平循環——設立1500億(yi) 元產(chan) 投母基金和500億(yi) 元創投母基金;廣州科技創新母基金已落地29隻子基金,子基金實繳規模超215億(yi) 元,投資廣州項目130個(ge) ,其中雲(yun) 從(cong) 科技、廣鋼氣體(ti) 、多浦樂(le) 電子已上市;科技信貸風險補償(chang) 資金池引導銀行累計為(wei) 超1.18萬(wan) 家科技企業(ye) 放款超1000億(yi) 元。

  投入以數字說話,成效也要以數字說話。廣州日報記者獲悉,去年廣州高新技術企業(ye) 、科技型中小企業(ye) 數量分別增至1.3萬(wan) 家和2.1萬(wan) 家;新增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125家、實現翻倍增長;入選全球獨角獸(shou) 企業(ye) 22家、增量全國城市第一。

  作為(wei) 汽車獨角獸(shou) 企業(ye) ,廣汽埃安於(yu) 去年3月發布全新一代高性能集成電驅技術群“誇克電驅”。這種巴掌大的電機能帶來超大馬力,電機功率密度提升100%,突破了電機“大功率與(yu) 小體(ti) 積”不可兼得的世界級難題。

  把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廣州持續構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護城河”。

  1月20日,由生物島實驗室領銜研製,擁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首台國產(chan) 商業(ye) 場發射透射電子顯微鏡TH-F120“太行”在廣州發布。透射電鏡具有極高的行業(ye) 壟斷性與(yu) 技術門檻。行業(ye) 數據顯示,此前,我國透射電鏡100%依賴進口,國產(chan) 化尚屬空白。

  “這對於(yu) 我國擺脫進口依賴、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具有重大意義(yi) 。”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島實驗室主任徐濤介紹,場發射透射電子顯微鏡將為(wei) 我國在材料科學、生命科學、半導體(ti) 工業(ye) 等前沿科學及工業(ye) 領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從(cong) “0”到“1”的前沿突破,從(cong) “1”到“100”的成果落地,創新火花正在廣州星火燎原。

  打造人才“引力場”

  被譽為(wei) “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港珠澳大橋、創造了19項“世界第一”的烏(wu) 東(dong) 德電站送電廣東(dong) 廣西特高壓多端直流示範工程、廣汽動力總成團隊自主研發的汽車“心髒”……神州大地上,一批工程科技成果正將中國式現代化從(cong) “施工圖”轉化為(wei) “實景畫”,它們(men) 背後都有著一支來自廣東(dong) 、廣州的力量:國家工程師。

  1月19日 ,“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大會(hui) 在人民大會(hui) 堂隆重舉(ju) 行,這是我國首次開展“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廣州地區有2人4個(ge) 團隊上榜。

  從(cong) 港珠澳大橋工程總工程師到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跨海工程與(yu) 綜合交通研究所首席工程師,蘇權科作為(wei) 獲獎代表上台發言表示,他將致力於(yu) 推動卓越工程師在大灣區不斷湧現,培養(yang) 更多的拔尖創新人才、更多的傑出工程師,不斷提升中國工程師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當今世界,各國之間激烈的經濟競爭(zheng) 和科技競爭(zheng) ,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zheng) 。

  如何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育才、引才、用才?廣州拿出真心實意,用好“真金白銀”,努力打造世界人才高地,讓全球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在廣州競相迸發。

  真心愛才、悉心育才,讓青年科學家拿到學術生涯“第一桶金”——實施基礎研究人才“啟航”“續航”“領航”計劃,連續5年計劃總投入約10億(yi) 元,以普惠支持的方式,首批支持超1800名青年人才在穗開展原始創新。

  傾(qing) 心引才、精心用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實施外籍“高精尖缺”人才地方認定標準試點工作,列入商務部國家服務業(ye) 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最佳實踐案例;匯聚3000餘(yu) 名外籍高端人才來穗創新,新發放人才綠卡1738張,外籍人才吸引力指數躋身全國前三。

  站在新起點上回顧廣州科技創新這一年,一次又一次尖端科研突破,打開了高質量發展的廣闊天地,一個(ge) 又一個(ge) 先進製造業(ye) 項目,鍛造了高質量發展的強勁筋骨,一位又一位卓越人才,迸發出高質量發展的無限動力。

  專(zhuan) 家“高”招

  示範應用科技成果

  跨過“最後一公裏”

  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實驗室研究員 周榮

  什麽(me) 是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裏”?我認為(wei) ,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製造出樣機,並不是“最後一公裏”;樣機完成“中試”,成為(wei) 產(chan) 品、商品,在產(chan) 業(ye) 中形成示範應用,才是真正的“最後一公裏”。任何科技成果落地到產(chan) 業(ye) 中,都需要經曆市場對它的信任過程,如果跨不過這道關(guan) ,科技成果是無法從(cong) 樣機躍升成為(wei) 產(chan) 品的,科技企業(ye) 也無法真正發展壯大。

  政府出台政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需要更關(guan) 注這“最後一公裏”的躍升,篩選出在國內(nei) 和國際上實現重大技術突破、擁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尚未取得大量市場業(ye) 績的科技成果,納入支持清單,優(you) 先落地本地機構、企業(ye) ,助力科技成果真正走出實驗室、走向市場。值得注意的是,“首台套”不應是唯一的支持標準。考慮到產(chan) 業(ye) 應用的細分特點和專(zhuan) 業(ye) 性,建議政府組織各領域專(zhuan) 家,成立多個(ge) 專(zhuan) 家小組,從(cong) 不同產(chan) 業(ye) 領域的細分賽道上遴選首台套乃至二台套、三台套等具有真正創新價(jia) 值的科技成果。

  數讀廣州創新

  “廣深港”科技集群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連續四年居第2位。

  廣州在“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排名中躍升至全球第8位。

  全市R&D經費投入988.36億(yi) 元,居全國第四位。

  22家企業(ye) 入選胡潤全球獨角獸(shou) 榜,總量居全國第四。

  科技型中小企業(ye) 同比增長27.74%,增加4633家,增量全國第一。

  2023年當年新增6位兩(liang) 院院士(含外籍),為(wei) 曆年之最。

  在“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中首次位列全國前三。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yu) 健康研究院在豬體(ti) 內(nei) 成功培育出人源中期腎髒,是世界範圍內(nei) 首次報告人源化功能器官異種體(ti) 內(nei) 培育案例。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牽頭研發的我國首套海洋漂浮式溫差能發電裝置成功完成海試。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ti) 記者方晴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