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進出口總值連續3年突破萬億元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ti) 記者林琳 通訊員關(guan) 悅)每天清晨,在繁忙的廣州白雲(yun) 國際機場,一批批企業(ye) 生產(chan) 急需的進口原料快速通關(guan) ,迅速投入生產(chan) ;在航線密集的南沙海港,一輛輛國產(chan) 汽車登輪而上,搭乘外貿滾裝船發往海外……新年伊始,在南海之濱粵港澳大灣區的熱土上,改革創新大潮奔騰不息,經貿發展如火如荼。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五年以來,廣州海關(guan) 出台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質量發展25項措施,推動大灣區高質量發展。2023年,廣州海關(guan) 關(guan) 區七地市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1.83萬(wan) 億(yi) 元,其中廣州市進出口總值達1.09萬(wan) 億(yi) 元,實現正增長,連續3年突破萬(wan) 億(yi) 元。
推動外貿“穩規模、優(you) 結構”,離不開良好的口岸營商環境。廣州海關(guan) 持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通過更加人性化和創新性的舉(ju) 措著力打造便利的通關(guan) 體(ti) 驗,不僅(jin) 極大縮短了粵港澳居民的生活工作距離,也有力推動了灣區交流合作基礎上的融合煥新。
廣州海關(guan) 持續推動整合大灣區物流資源,推進“一港通”大灣區物流一體(ti) 化改革項目,以南沙港為(wei) 樞紐港,珠江內(nei) 河沿江港口作為(wei) 支線港,形成“兩(liang) 港如一港”的作業(ye) 模式,實現進出口貨物“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支持南沙港與(yu) 更多有業(ye) 務需求的內(nei) 河碼頭、鐵路陸港合作拓展“一港通”業(ye) 務,推動形成以南沙港為(wei) 樞紐港,廣州、佛山、肇慶、雲(yun) 浮、中山、東(dong) 莞、江門等地市多個(ge) 珠江內(nei) 河碼頭和貴州、湖南等多個(ge) 內(nei) 地鐵路陸港為(wei) 支線港的港口群。目前“一港通”項目累計開通航線20條,貨物平均堆存期由7天縮短至2天,2023年累計進出口貨物達16.5萬(wan) 標箱,為(wei) 企業(ye) 節省綜合成本超4000萬(wan) 元。
與(yu) 此同時,聚焦“要素高效便捷流動”這一關(guan) 鍵,廣州海關(guan) 精準把握南沙作為(wei) 連接“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樞紐定位,全力落實國務院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工作部署,會(hui) 同廣州市出台科研用物資跨境正麵清單(第一批)及便利措施,促進跨境科研物資便捷流動,支持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納入試點,助力內(nei) 地與(yu) 香港高校科研合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