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自熱火鍋為何變冷了?
不插電、不用火,就能吃上熱騰騰的小火鍋。
作為(wei) 一種便捷、快速的食品,自熱火鍋曾受到不少消費者的追捧,這背後是快節奏生活中,“懶人”群體(ti) 和宅經濟的逐步興(xing) 起,讓自熱火鍋一度成為(wei) 一個(ge) 新的風口。
不過,紅星資本局注意到,近年來自熱火鍋的行業(ye) 熱度正在持續降溫。不僅(jin) 行業(ye) 增速開始明顯放緩,頭部企業(ye) 的業(ye) 績也顯現出困境。
種種跡象都表明,自熱火鍋正在漸漸“失寵”,而這背後,又是何種原因?
冷於(yu) 價(jia) 格?
自熱火鍋(葷)價(jia) 格大多在30元/盒左右,這個(ge) 價(jia) 格足以點一份冒菜或者麻辣燙。同樣是便捷、方便的“懶人飲食”,外賣對於(yu) 很多年輕人來說,或許比自熱火鍋更具吸引力。
冷於(yu) 口味?
自熱火鍋需要經過生產(chan) 、包裝、運輸等多個(ge) 環節,在生產(chan) 中會(hui) 增加食品添加劑等相關(guan) 物質,這在一定程度上會(hui) 影響食物的味道。此外自熱火鍋無法像傳(chuan) 統火鍋店那樣現場配製食材,因此食材的新鮮度也將會(hui) 受到影響。
冷於(yu) 安全?
自熱火鍋的加熱靠的是自熱包,自熱包主要含有焙燒矽藻土、鐵粉、鋁粉等化學物質;當這些物質與(yu) 水反應時,會(hui) 迅速產(chan) 生高溫和大量氣體(ti) 。如果操作不當,如自熱包破損或排氣孔被堵塞,可能導致氣體(ti) 泄漏和爆炸的風險。
1 紅極一時 資本押注
自熱火鍋來自於(yu) 軍(jun) 事自熱口糧的演變,2015年,自熱火鍋開始出現在微商的朋友圈中,麵向消費者銷售。2018年前後,自熱鍋火在明星代言、綜藝廣告、直播帶貨等多重推動下,變成了一款網紅美食。
隨著自熱火鍋的興(xing) 起,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ye) 參與(yu) 進來。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市場上有上百個(ge) 自熱火鍋品牌。主要包括傳(chuan) 統火鍋企業(ye) 如海底撈、小龍坎等;新興(xing) 品牌如自嗨鍋、莫小仙等;休閑零食企業(ye) 如良品鋪子、三隻鬆鼠、百草味等。
據頭豹數據顯示,2017年雙11,自熱火鍋在天貓賣出了數百萬(wan) 份;而在2018年雙11當天,自熱火鍋全網銷售量突破450萬(wan) 份,較2017年同比增長超2倍。
此外,2019年雙十二當天,自嗨鍋因為(wei) 產(chan) 品庫存全部售罄,下架了天貓旗艦店的全部寶貝,可見當時消費者對自熱火鍋的熱情。
誰在買(mai) 自熱火鍋呢?根據天貓側(ce) 數據顯示,自熱小火鍋的消費群體(ti) 集中在00後、95後,其中18-24歲的人群占到了47.5%,大學生和剛入職場的白領階層占比接近5成。
“懶人經濟”與(yu) “一人經濟”,讓資本也“嗅”到了其中的機會(hui) 。
從(cong) 整個(ge) 融資環境來看,2020年自熱類方便食品融資達到頂峰,2020年5月中旬的一周內(nei) ,三家自熱火鍋品牌獲得了共計過億(yi) 元融資。
其中,食族人拿到了眾(zhong) 暉資本投資的A輪融資;自嗨鍋宣布完成逾億(yi) 元B輪融資;莫小仙完成數千萬(wan) 元A輪融資,由金鼎資本投資。2020年10月,自嗨鍋在C輪又獲得了5000萬(wan) 美元的融資。
2 企業(ye) 業(ye) 績 逐漸失速
不過,就在一眾(zhong) 玩家準備大幹一場時,這個(ge) 行業(ye) 卻逐步邁入“慢節奏”。
根據中國食品工業(ye) 協會(hui) 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自熱火鍋市場規模為(wei) 103.7億(yi) 元,同比增長18.51%,相比2020年之前的高增速,營收增速已經明顯放緩。
企業(ye) 的經營狀況也開始顯現出疲態。
比如頭部品牌自嗨鍋,數據顯示,自嗨鍋2019年、2020年、2021年的營業(ye) 收入分別為(wei) 近8億(yi) 元、9.58億(yi) 、9.92億(yi) 元,2022年營業(ye) 收入8.2億(yi) 元,下滑近20%。
淨利潤方麵,披露的財務數據顯示,2020年、2021年自嗨鍋連續兩(liang) 年虧(kui) 損,分別虧(kui) 損了1.52億(yi) 元和3.18億(yi) 元,2022年扭虧(kui) 為(wei) 盈,淨利潤為(wei) 1993.85萬(wan) 元。
不過2022年自嗨火之所以能盈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當年企業(ye) 的品牌宣傳(chuan) 費和運營推廣費相比上年同期合計減少了2.16億(yi) 元。也就是說,自嗨鍋盈利一定程度是“省”出來的。
再看自熱鍋火海底撈背後的頤海國際(01579.HK),財報顯示,2020-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方便速食產(chan) 品營收分別為(wei) 15.4億(yi) 、17.3億(yi) ,18.7億(yi) 、5.73億(yi) ;2022年業(ye) 務增速大幅放緩,2023年上半年,營收出現負增長,同比減少36.12%。
此外,從(cong) 電商平台發布的數據看,對比2022年雙11與(yu) 2023年雙11活動期間各大自熱火鍋在抖音平台上的數據發現,產(chan) 品以自熱火鍋產(chan) 品為(wei) 主的品牌增長率幾乎都在下降。
例如渝心品牌2022年雙11期間銷量預估達25萬(wan) 份,2023年雙11期間僅(jin) 售出2.5萬(wan) 份,同比下降90%,自嗨鍋銷量同比下降50%。
此外,還有一些企業(ye) ,甚至放棄了自熱火鍋這門生意。
比如統一企業(ye) 中國(00220.HK)在2022年下架了“煮時光”自熱火鍋。據了解,這款產(chan) 品統一企業(ye) 中國2018年1月推出,小火鍋定位高端,推出時售價(jia) 45元/370g。
再比如衛龍美味(09985.HK)2017年推出了自熱火鍋品牌“背鍋俠(xia) ”,2018年又推出了“自來熟”辣條火鍋產(chan) 品。不過目前在電商平台上,相關(guan) 產(chan) 品同樣已經無法查詢到。
3 消費熱情 麵臨(lin) 考驗
為(wei) 什麽(me) 消費者對自熱火鍋的熱情明顯降低了?
首先是價(jia) 格問題。
根據艾媒谘詢2021年的一份關(guan) 於(yu) “消費者不選購自熱火鍋原因”的調查問卷中,消費者認為(wei) 價(jia) 格偏高是主要原因,占比達到了51.6%。
目前市麵上自熱火鍋(葷)價(jia) 格大多在30元/盒左右,這個(ge) 價(jia) 格雖然不能去吃一頓火鍋,但也足以點一份冒菜或者麻辣燙了。
因此同樣是便捷、方便的“懶人飲食”,外賣對於(yu) 很多年輕人來說,或許比自熱火鍋更具吸引力。
其次是口味問題。
自熱火鍋作為(wei) 成品化的銷售產(chan) 品,需要經過生產(chan) 、包裝、運輸等多個(ge) 環節,因此自熱火鍋在生產(chan) 中會(hui) 增加食品添加劑等相關(guan) 物質,這在一定程度上會(hui) 影響食物的味道。
此外自熱火鍋由於(yu) 無法像傳(chuan) 統火鍋店那樣現場配製食材,因此食材的新鮮度也將會(hui) 受到影響,同樣會(hui) 影響食物口感。
因此“不好吃”“不健康”,成為(wei) 了消費者漸漸不再選擇自熱火鍋的另一原因。
最後是操作風險。
自熱火鍋的加熱靠的是自熱包,自熱包主要含有焙燒矽藻土、鐵粉、鋁粉等化學物質;當這些物質與(yu) 水反應時,會(hui) 迅速產(chan) 生高溫和大量氣體(ti) 。
因此如果操作不當,如自熱包破損或排氣孔被堵塞,可能導致氣體(ti) 泄漏和爆炸的風險。
2022月18日,上市企業(ye) 天味食品(603317.SH)在互動平台上透露:公司在2018年初推出過自熱火鍋產(chan) 品。因火鍋食材均是外協生產(chan) ,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風險,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和評估,於(yu) 2018年底調整了產(chan) 品策略,停止了該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銷售。
總之,沒那麽(me) 好吃、性價(jia) 比不高、操作有風險等種種原因之下,讓網紅產(chan) 品自熱火鍋,沒能經受住市場考驗。
4 “終極戰場” 去往何方
在行業(ye) 壓力與(yu) 市場競爭(zheng) 的雙重考驗下,自熱火鍋玩家們(men) 選擇積極自救。
比如頤海國際對相關(guan) 產(chan) 能擴張進行了調整。原本頤海國際河北省霸州二期項目在2022年6月開始建設,預計在2023年三季度投產(chan) ,規劃產(chan) 能是方便速食產(chan) 品8.2萬(wan) 噸,用於(yu) 覆蓋華北及東(dong) 北市場。
但是2023年業(ye) 績報告中管理層提到:“由於(yu) 相關(guan) 市場需求的變化,方便速食產(chan) 品的規劃產(chan) 能已調整至2.8萬(wan) 噸。”相當於(yu) 砍掉了66%的產(chan) 能。
如自嗨鍋公司在原有的品牌之外,還在新式快煮麵、創新米粉、複合調味料、凍品等多個(ge) 領域推出了不同品牌,嚐試豐(feng) 富自己的產(chan) 品矩陣。
隨後在2023年3月,自嗨鍋母公司傳(chuan) 出將被蓮花健康(600186.SH)收購的消息。
不過2023年8月27日晚間,蓮花健康宣布,終止收購“自嗨鍋”母公司杭州金羚羊企業(ye) 管理谘詢有限公司不低於(yu) 20%的股權。
莫小仙除了自熱火鍋外,也擴充了自熱米飯、杯裝酸辣粉等方便速食品類,同時莫小仙相關(guan) 產(chan) 品均瞄準了下沉市場。企業(ye) 希望通過高性價(jia) 比的產(chan) 品,在廣闊的下沉市場找到新的機會(hui) 。
此外,據多家媒體(ti) 報道,莫小仙創始人王正齊曾透露,布局海外市場,將是莫小仙的下一步規劃。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劉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