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麵包人”再出發

發布時間:2024-02-20 14:3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在江西省資溪縣最熱鬧的建設中路,500米範圍內(nei) 有三四家麵包店,邱海翔和周穎夫妻經營的愛心麵包店是最熱鬧的一家。

  早上9點多,周穎將新鮮出爐的麵包搬上貨架,給麵包裝袋的間隙,她還得騰出手接聽各種訂貨電話,不大的麵包店裏,擠滿了拎著大包小包的顧客。

  春節期間,愛心麵包店也沒有打烊,夫妻倆(lia) 和4個(ge) 蛋糕師傅每天工作到淩晨,給縣裏過壽的老人做蛋糕。這對年輕的夫妻店主說,這麽(me) 做“不為(wei) 掙錢”,“如果每家店都關(guan) 門了,老人們(men) 去哪裏訂蛋糕呢?”

  常住人口不到10萬(wan) 人的資溪縣,四麵環山,不種小麥,也不生產(chan) 麵粉,但30多年間,這裏卻走出了一支規模4萬(wan) 多人的“麵包大軍(jun) ”,將1.6萬(wan) 家門店開到全國1000多個(ge) 城市,被譽為(wei) “中國麵包之鄉(xiang) ”。

  1987年,當地兩(liang) 名退伍軍(jun) 人利用在部隊學到的烘焙技術,湊錢在江西鷹潭開了資溪人的“第一家麵包店”。從(cong) 此,親(qin) 帶親(qin) 、鄰帶鄰,資溪人和“麵包”一起闖入國人的生活。

  “麵包人”走出去,走回來

  第一批外出謀生的資溪人靠著做“麵包”生意,帶著家人過上了好日子。

  20世紀90年代中期,去外地做麵包生意的資溪人,一個(ge) 月就成為(wei) 萬(wan) 元戶的例子屢見不鮮。逢年過節,資溪人見麵總不忘寒暄,“今年在哪裏做麵包?”回答也是千篇一律,“還好還好”,這句話的潛台詞往往是:數錢數到“手抽筋”。

  20多歲時,遊小輝就在南京開了自己的第一家麵包店。他回憶,早期資溪人開辦的多是“夫妻店”,經營模式是“批發+少量零售”。轉向“前店後廠”門店化直營後,小店店主們(men) 開始注重店麵裝修,開起了連鎖店,慢慢有了品牌意識。

  生意最好的時候,遊小輝名下有7家麵包店、一家巧克力工廠和一個(ge) 麵包工廠。

  當地政府在資溪麵包產(chan) 業(ye) 起步階段,就為(wei) 店主申請小額“麵包貸款”提供幫助。想去外地開麵包店的資溪人,很方便就能貸到幾千元至幾萬(wan) 元的啟動資金。2001年,資溪成立了全國第一家縣級麵包行業(ye) 協會(hui) ,當地法院、工商、公安等部門還組建了一支專(zhuan) 業(ye) 隊伍,為(wei) 在外的資溪麵包商戶提供法律、資金或是技術方麵的援助。

  資溪“麵包人”不斷走出去又陸續走回來。遊小輝在2018年回到資溪創業(ye) ,和70多位被“請”回家鄉(xiang) 的企業(ye) 家一起謀劃資溪的麵包產(chan) 業(ye) 。縣裏按照“一企一策”為(wei) 他們(men) 提供場地、落戶、資金、技術、辦證等一係列服務。

  麵包小店抱團發展

  鄧漢興(xing) 是資溪人,在浙江、江蘇都經營過麵包店。他經曆過“隻要肯吃苦,就能掙到錢”的好光景,也見證了國內(nei) 麵包產(chan) 業(ye) 從(cong) “量的積累”到“質的進步”的發展曆程。如今,麵包產(chan) 品的更迭速度相比以往更快,銷售渠道也發生變化,鄧漢興(xing) 坦言,“競爭(zheng) 和壓力是多方麵的”。

  “年輕人的消費習(xi) 慣也和過去不同了。”透過幾家門店客單價(jia) 格下降的趨勢,鄧漢興(xing) 發現,有了更多選擇的年輕人消費也更趨理性,“購買(mai) 一款麵包或蛋糕,他們(men) 不僅(jin) 會(hui) 上網比價(jia) ,還會(hui) 不厭其煩地多跑幾家線下門店比價(jia) 。”這意味著在人工成本、店租、原料價(jia) 格大幅上漲的當下,麵包店需節約成本為(wei) 年輕顧客提供更有“性價(jia) 比”的選擇。

  這兩(liang) 年,鄧漢興(xing) 漸漸找到了轉型的路子,他選擇加盟“資溪麵包”品牌,和眾(zhong) 多麵包小店店主一起抱團發展。

  通過舉(ju) 辦“麵包文化節”等一係列舉(ju) 措,資溪縣逐步吸引鄉(xiang) 賢及烘焙行業(ye) 領軍(jun) 人物返鄉(xiang) 創業(ye) ,引導產(chan) 業(ye) 資源回歸,組建資溪麵包科技公司,合力打造“資溪麵包”品牌。目前,總投資約6億(yi) 元的資溪縣麵包中央工廠已建成投產(chan) ,按照“總部基地+大型冷鏈物流+門店銷售”模式運營,發展直營店和加盟店。

  在麵包中央工廠,一個(ge) 個(ge) 麵團經過醒發、烘烤、冷卻、脫模、包裝和分揀後,淩晨,由冷鏈配送至門店。資溪麵包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惠企特派員吳建平介紹,這裏一天能生產(chan) 13萬(wan) -15萬(wan) 件麵包產(chan) 品,包括成品和半成品,滿足半徑300公裏範圍內(nei) 300-350家門店的產(chan) 品供應。

  資溪麵包產(chan) 業(ye) 發展辦公室負責人曾長華看到了抱團的利好:對麵粉、雞蛋、糖、油、奶一類大宗商品集中采購,可以降低采購成本,把研發工作放到大專(zhuan) 院校,縣校企合作,可以減輕企業(ye) 負擔,統一生產(chan) ,還能減少人工成本。

  轉型的過程中,最不舍的是要把自己經營了很多年的品牌和技術團隊丟(diu) 掉。但鄧漢興(xing) 明白要跟著市場的大環境走,也篤定“合作抱團”更有未來。

  現在,鄧漢興(xing) 把分店開到了江西上饒的幾個(ge) 縣區。縣裏正在打造的麵包“中央廚房”給采購、倉(cang) 儲(chu) 、研發、生產(chan) 、配送等提供“解決(jue) 方案”,這也是企業(ye) 耗費心力最多的事。沒了後顧之憂,他開始騰出手來專(zhuan) 心做好管理。

  年輕“老店”有秘訣

  邱海翔是“麵包二代”,十幾年前接手了父親(qin) 經營的麵包店。如今,這家店成了資溪的老字號,夫妻倆(lia) 一個(ge) 銷售,一個(ge) 製作,雇了十幾名員工。

  每天早上9-10點和下午5-6點,是生意最好的時候,很多人放學、下班後會(hui) 買(mai) 上幾袋麵包回去。一天的營業(ye) 額有五六千元。

  麵包原料年年漲,小店售賣的麵包始終保持親(qin) 民的價(jia) 格,4元一個(ge) 三明治、6元一個(ge) 肉鬆海苔卷、8元一個(ge) 培根卷……前幾年夫妻倆(lia) 把隔壁的店麵也盤了下來,給麵包店擴容。

  每天早出晚歸做麵包,這兩(liang) 個(ge) 30歲出頭的年輕人不覺得辛苦,用周穎的話說,“顧客覺得好吃,從(cong) 認可你家麵包到認可這家店和你這個(ge) 人”是很有成就感的事。

  “愛心麵包”一直沒有分店,因為(wei) 擔心“管理不好,會(hui) 影響口碑”。邱海翔會(hui) 時常外出學習(xi) 製作時下最流行的烘焙產(chan) 品,周穎會(hui) 把各色造型、口味的麵包和甜品拍照發朋友圈,“勾起”老顧客們(men) 的食欲。

  為(wei) 了更符合年輕人的消費習(xi) 慣,這家老店也告別了過去散裝稱重的售賣方式,開始使用定製的包裝盒和包裝袋,按件計價(jia) ,大件麵包和禮盒,可以快遞寄給全國各地食客,店裏還推出無糖、低糖產(chan) 品,滿足小眾(zhong) 需求。

  和所有正在創業(ye) 的年輕人一樣,細水長流的日子裏,夫妻倆(lia) 也有自己的“雄心”——把麵包小店經營成“百年老店”。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卓瓊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