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隨蘇翊鳴踏上雪板的“娃娃兵”
“20歲的第一天依然在訓練中度過。”2月18日,正在紮蘭(lan) 屯金龍山滑雪場備戰“十四冬”的蘇翊鳴度過了20歲生日。對滑雪運動員而言,出生於(yu) 2月,像是和雪的一份契約,每年都要“檢閱”一次成長。
2019年2月16日,河北張家口崇禮雲(yun) 頂滑雪場,二青會(hui) 單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山西隊選手登場。一個(ge) 卷發少年踏著滑板從(cong) 雪坡上緩緩滑出,起跳、騰空、旋轉之後,穩穩落地,最終以92.00分問鼎單板滑雪男子大跳台項目冠軍(jun) ,人們(men) 記住了“101號蘇翊鳴”。兩(liang) 天後,他再次以高分奪得單板滑雪坡麵障礙技巧項目男子組冠軍(jun) ,而這一天,正好是他15歲的生日。
從(cong) 此,山西在冬季項目中的成績單不再是“零”,蘇翊鳴的出現為(wei) 這個(ge) 冰雪項目薄弱的省份推開了一扇門,讓更多孩子開始踏上雪板。
3年後北京冬奧會(hui) ,蘇翊鳴奪得單板滑雪男子大跳台項目金牌,實現了中國單板滑雪冬奧會(hui) 金牌零的突破。3天後,他迎來18歲成人禮,冬奧1金1銀成為(wei) 他為(wei) 自己送上的最“凡爾賽”的生日禮物。一夜之間,蘇翊鳴在無數小小少年心中種下冰雪夢。
而那批最早感受到偶像力量的孩子,早已開始了自己的征程,且在蘇翊鳴正式成為(wei) “奔三的大人”時,給了他一份特殊的禮物——在“蘇翊鳴效應”的影響下,一群十一二歲的山西單板滑雪小將已經站上“十四冬”的賽場。
從(cong) 蘇翊鳴開始的“冰雪夢”
“吉林人,4歲跟隨父母練習(xi) 滑雪,經常在國外訓練。”據媒體(ti) 報道,山西省冰雪運動中心主任黃海宏對蘇翊鳴的最初認識“不超過30個(ge) 字”,當時,他正為(wei) 備戰二青會(hui) 冬季項目找“兵”。山西冰雪底子薄弱,隻能向黑龍江、吉林、內(nei) 蒙古等冰雪強省尋求合作,但“單板滑雪坡麵障礙技巧”和“大跳台”這兩(liang) 個(ge) 項目在國內(nei) 也剛剛起步,因此,黃海宏把目光投向“民間高手”,蘇翊鳴進入了他的視野,而二青會(hui) 上,15歲的蘇翊鳴代表山西出戰捧回兩(liang) 枚金牌,並展現了少數頂尖運動員才具備的天賦和心理素質。
“蘇翊鳴的引進起到了示範效應。”黃海宏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為(wei) 了備戰“十四冬”甚至長遠地為(wei) 山西積累冰雪運動人才,2020年8月開展了一次廣泛選材,最終,有針對性地遴選了50多個(ge) 孩子練習(xi) 單板滑雪,“大部分來自山西,很多孩子是沒見過雪的‘原始材料’”。2021年1月,孩子們(men) 正式上雪訓練。
“第一次上雪是在雲(yun) 南的室內(nei) 滑雪場。”11歲的張淑雅記得,一開始大家有些害怕,教練就拉著她們(men) 的帽子一點點往下滑,多試幾次,便開始感受到滑雪的快樂(le) 。此後,看到U型場地的時候,害怕的感覺又出現了,12歲的張瀟然記得,當時教練也是帶著她們(men) 先從(cong) 場地上麵趴著或者坐著滑下去,等到雪季漸近尾聲,雪變得軟一點,速度慢了,就逐漸適應了。
完成了從(cong) 0到1的過渡,北京冬奧會(hui) 後,蘇翊鳴的日本籍教練佐藤康弘給出選材建議,集訓隊最終留下了不到八分之一的孩子,成為(wei) “山西20班”。本次在“十四冬”單板滑雪公開組女子U型場地技巧賽中亮相的6名10後小將就在其中,她們(men) 首次參賽便有5人進入預賽。此外,這次與(yu) 她們(men) 代表山西並肩作戰的還有被譽為(wei) “中國單板未來之星”的周苡竹,12歲的她已經在圈內(nei) 小有名氣——2023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州銅山滑雪場舉(ju) 行的冬季激浪巡回賽上,當時年僅(jin) 11歲的周苡竹就獲得了女子單板滑雪U型場地技巧賽亞(ya) 軍(jun) 。“十四冬”預賽,周苡竹也成為(wei) 這群“娃娃兵”中唯一晉級決(jue) 賽的選手。
無論周苡竹的加入還是“20班”的成立,在黃海宏看來,都是“蘇翊鳴效應”的持續表現。據他介紹,以“十四冬”參賽選手為(wei) 例,僅(jin) 單板滑雪已經有3個(ge) 梯隊,蘇翊鳴、周苡竹是第一梯隊,第二梯隊是比蘇翊鳴小三四歲的選手,參加青年組比賽,而第三梯隊就是U型場地技巧的這群“娃娃軍(jun) ”。
“我非常清楚,以她們(men) 現在的年齡和水平,能進資格賽已經很不容易了。”黃海宏表示,“20班”的孩子們(men) 和周苡竹等選手的明顯差距之一就是高水平比賽經驗的累積,因此,明知她們(men) 無法取得佳績,也要為(wei) 孩子們(men) 盡可能創造好的比賽條件,“希望她們(men) 能通過比賽的曆練得到成長,4年後,這幫孩子到了下一屆冬運會(hui) 將更加成熟,表現得比現在更好”。
從(cong) 娃娃抓起 以熱愛持續
“我以前是練武術的,但一練武就會(hui) 有點兒(er) 暈,練滑雪就很刺激、很開心。”年齡小、個(ge) 子也小,郭婉詩剛進隊時剪著短發,隊友把她當成了小男孩兒(er) ,於(yu) 是她悄悄留起一頭長發,還學會(hui) 給自己剪頭發。滑雪場上,這個(ge) 習(xi) 慣悶聲兒(er) 改變的姑娘也是一副踏實的模樣,她說自己的小目標是把正腳外轉360練好,而問及“大目標”,她未言及爭(zheng) 金奪銀,隻是笑稱:“那就爭(zheng) 取打開轉體(ti) 540。”
打開轉體(ti) 540的快樂(le) ,王嫚妮在去年就體(ti) 會(hui) 過,“巨開心,賊興(xing) 奮”。她清楚記得自己在一個(ge) 中午時分“11點左右”完成了一套連貫動作順利“站了”,這套動作她花了10天半才解鎖。在“十四冬”拿到了“班”裏的最好成績——預賽第12名後,她已經前往長白山繼續集訓,“希望把基礎打穩,爭(zheng) 取把轉體(ti) 720開出來”。13歲的她總強調基礎的重要性,包括和周苡竹交流時,也會(hui) 較多詢問怎麽(me) 打基礎的問題,“就像蓋樓一樣,地基打不好,樓蓋多高也沒用”。
“競技體(ti) 育不能拔苗助長。”黃海宏坦言,既要給隊員逐步成長的時間,也要合理傾(qing) 注資源幫助她們(men) 少走彎路。2022年成為(wei) “20班”教練後,鄭雲(yun) 龍體(ti) 會(hui) 到訓練保障和訓練方式的新變化,即便他才22歲,“我們(men) 練的時候場地沒那麽(me) 標準,滑雪器材也是比較老的材質,板底不如現在的光滑,毛毛的,滑起來一停一停的”。他站在“十四冬”賽場邊上指揮選手,若不是新冠疫情推遲了比賽,他的舞台本應是賽道——當時他已經拿到“十四冬”的比賽資格,但賽事延期4年,最終他因傷(shang) 在2021年退役。
換個(ge) 身份,鄭雲(yun) 龍見證了科學訓練的發展,“6個(ge) 孩子6個(ge) 狀態,在科研團隊的幫助下,我們(men) 需要根據每個(ge) 人的情況去調整訓練計劃”。他記得,以往傳(chuan) 統的訓練很容易強調“量”的累積,忽略了運動員的疲勞問題。而且,隨著冰雪運動在我國迅速發展,訓練的場地和器材也更加多樣化,不僅(jin) 能有四季滑雪場,保護氣墊的使用也有助於(yu) 運動員突破自我,“不變的是,過年回不了家”。夏天在成都,冬天在長白山和崇禮,一年四季,軌跡清晰。
在成都時,“20班”的孩子們(men) 有機會(hui) 圍觀蘇翊鳴訓練。“帥”是她們(men) 對“師兄”的統一評價(jia) ,“好厲害,什麽(me) 動作基本上做一個(ge) 站一個(ge) ”。王嫚妮強調,欣賞之餘(yu) ,她們(men) 會(hui) 學習(xi) 蘇翊鳴的起跳動作和空中的概念等。而在黃海宏看來,蘇翊鳴能給小選手最大的啟示是“發自內(nei) 心地熱愛這個(ge) 項目”,換言之,就是把“要我練”變成“我要練”,這是決(jue) 定運動員能走多遠走多高的關(guan) 鍵,“他骨子裏喜歡,就會(hui) 主動鑽研,這樣他才可能把這個(ge) 項目做到極致。”
“20班”的小隊員們(men) ,幾乎第一次和雪照麵都產(chan) 生了“偏愛”,但夏季體(ti) 能訓練、戴雪鏡被曬成“陰陽臉”、想家、傷(shang) 病和站在高處不由自主的恐懼都曾成為(wei) 考題,一次次試煉她們(men) 對滑雪的真心。
張瀟然記得,剛進隊時,大家都不熟悉,不好意思透露想家的情緒,紛紛躲在被子裏哭,動靜大了,教練上來詢問“你們(men) 咋了?”她卻回答“我們(men) 餓了”。嘻嘻哈哈一陣,愁緒被消解,友情卻建立了;而麵對半白半黑的臉,她們(men) 也找到了辦法,“摘掉麵罩,都曬黑就勻了”;至於(yu) 傷(shang) 病,疼痛過後已經成為(wei) 她們(men) 互相調侃的素材,在張淑棋看來,“卡(摔倒)不能避免,那就好好練、做好動作,減少受傷(shang) ,不能讓自己白疼吧。”在困難麵前,這群十來歲的女孩因為(wei) “喜歡滑雪時飛起來的感覺”,放言“自己選擇的路,爬著也得過去”。
6個(ge) 女孩中,張依冉是唯一沒能闖進“十四冬”預賽的隊員,但資格賽的經曆讓她十分難忘,“我完成了人生中第一個(ge) 360,是飛出去抓板做的,以前都是在槽子裏頭做,這次不知道哪兒(er) 來的膽子”。雖然,她最終摔倒在賽道上,但騰空完成動作時,她對自己開始刮目相看。
“單板滑雪的雪感非常重要,年齡越小接觸越好。”黃海宏透露,蘇翊鳴、周苡竹和“20班”的成長經曆讓他對這一項目有了更深的認識,“根據項目特點,單板滑雪要從(cong) 更早的時候開始讓孩子們(men) 接觸、參與(yu) ,同時我們(men) 要嚐試突破傳(chuan) 統競技體(ti) 育培養(yang) 方式,期待社會(hui) 和更多家庭參與(yu) 到人才培養(yang) 中來”。他坦言,“十四冬”結束後,計劃選拔一批年齡更小的孩子,“真正從(cong) 娃娃抓起”。
本報2月19日紮蘭(lan) 屯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璿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