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擴大社會有效需求
作者:周紹東(dong) (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研究員、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
當前,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體(ti) 現為(wei) 有效需求不足、社會(hui) 預期偏弱等問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新質生產(chan) 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chuan) 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chan) 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chan) 力質態。通過推動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可以激活有效需求,改善社會(hui) 預期,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以新質生產(chan) 力優(you) 化供給結構
當前,我國通過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實現了內(nei) 外需協同發展,經濟加速複蘇。2023年,我國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超過126萬(wan) 億(yi) 元,比上年增長5.2%,增速比2022年加快2.2個(ge) 百分點。全年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超47萬(wan) 億(yi) 元,比上年增長7.2%,市場規模持續擴大,需求回升十分明顯。做好2024年經濟工作,實現經濟社會(hui) 發展既定目標,必須繼續擴大有效需求,激發消費和投資活力。
馬克思主義(yi) 認為(wei) ,物質資料生產(chan) 活動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首要活動,在生產(chan) 、流通、分配、消費四個(ge) 經濟運行環節中,生產(chan) 居於(yu) 決(jue) 定性地位。這就意味著,激活社會(hui) 總需求應從(cong)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著手。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是推動社會(hui) 總供給結構優(you) 化的關(guan) 鍵。生產(chan) 力是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但生產(chan) 力並不是人們(men) 赤手空拳所展現出來的力量,而是勞動者與(yu) 生產(chan) 資料結合起來開展生產(chan) 的能力,包含了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大要素。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新質生產(chan) 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you) 化組合的躍升為(wei) 基本內(nei) 涵”。因此,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可以通過兩(liang) 種機製激活有效需求。一方麵,從(cong) 新質生產(chan) 力的主體(ti) 要素看,勞動者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可以帶來收入增長和支付能力的提高,進而擴大消費需求;從(cong) 新質生產(chan) 力的客體(ti) 要素看,新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出現,會(hui) 創造出新的產(chan) 品和服務,這將引致消費升級進而擴大消費需求。另一方麵,從(cong) 新質生產(chan) 力中主體(ti) 和客體(ti) 的結合方式看,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優(you) 化組合實質上就是微觀經濟主體(ti) 開展投資活動的過程,促成這種優(you) 化組合的順利實施,將有效擴大投資需求。
以新的生產(chan) 要素激活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
勞動者是生產(chan) 力中最活躍的要素。唯物史觀認為(wei) ,人既是社會(hui) 生產(chan) 的主體(ti) ,更是社會(hui) 生產(chan) 的目的。勞動者通過消費活動恢複體(ti) 力和腦力,也在消費活動中實現人的全麵發展。從(cong) 社會(hui) 生產(chan) 到個(ge) 人消費,中間至少包括勞動力進入就業(ye) 崗位和獲取勞動報酬兩(liang) 個(ge) 環節。從(cong) 第一個(ge) 環節看,新質生產(chan) 力的形成可以為(wei) 勞動者提供更多就業(ye) 機會(hui) ,為(wei) 勞動者增加收入提供更多可能。因此,應根據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需要,在新的人才需要和人力資源供給之間搭建橋梁,通過開設新的專(zhuan) 業(ye) 和學科,優(you) 化職業(ye) 培訓體(ti) 係,加快人才培養(yang) 力度,更好滿足新型崗位的人才需要,進而使勞動者獲得更多收入。從(cong) 第二個(ge) 環節看,新質生產(chan) 力催生的勞動崗位可以為(wei) 勞動者提供更高的收入份額。因此,初次分配應向勞動者特別是高素質勞動力傾(qing) 斜,鼓勵企業(ye) 在產(chan) 品研發、模式設計、基礎研究、渠道開發、品牌打造等崗位為(wei) 高層次人才提供更優(you) 越的收入條件,從(cong) 整體(ti) 上提高腦力勞動、技術勞動和管理勞動的回報。
從(cong) 新質生產(chan) 力的客體(ti) 要素看,新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出現將有力帶動消費升級,創新的產(chan) 品類型、良好的產(chan) 品質量、優(you) 質的產(chan) 品服務,都是挖掘消費需求的有效手段。一方麵,新的勞動資料特別是勞動工具的創新將有助於(yu) 開發新的商業(ye) 模式,為(wei) 消費活動提供新的渠道。譬如,新一代通信技術創造了電商、直播、眾(zhong) 籌、社區團購等新的消費方式,極大降低了消費活動的交易成本,使得全國乃至全球商品都可進入消費者的購物清單。另一方麵,勞動對象的創新將直接形成產(chan) 品創新,創造出新的消費需求。譬如,基於(yu) 新材料的產(chan) 品創新不僅(jin) 改變了生產(chan) 生活環境,也使得產(chan) 品性能更為(wei) 多樣化,從(cong) 而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個(ge) 性化需要。
以生產(chan) 要素的優(you) 化組合促進投資需求
投資需求與(yu) 消費需求共同構成了社會(hui) 總需求,鼓勵有效益的投資,是當前擴大有效需求的重要途徑之一。新質生產(chan) 力不僅(jin) 來自生產(chan) 力各要素迸發出的能量,也源自各要素優(you) 化組合的躍升,而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以新的方式有機結合的過程,從(cong) 微觀上看即經濟主體(ti) 開展新投資的過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基於(yu) 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和雲(yun) 計算等先進生產(chan) 力要素,出現了平台經濟、共享經濟、零工經濟、眾(zhong) 包、眾(zhong) 籌等一大批新的生產(chan) 組織方式。讓這些新的生產(chan) 要素優(you) 化組合並運轉起來,激活有效益的投資需求,需要著重從(cong) 三個(ge) 方麵著手。
一是以公平的市場準入待遇保障投資者獲取生產(chan) 要素。新經濟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各種不同類型的經濟主體(ti) 都積極參與(yu) 進來,形成多種所有製共同發展、不同規模企業(ye) 積極競爭(zheng) 的態勢。為(wei) 此,必須堅持對各類市場主體(ti) 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破除不同所有製類型、不同規模、不同地區的微觀經濟主體(ti) 在市場準入和要素獲取等方麵的差異化待遇,在經營運行、標準製定、招投標、政府采購等方麵平等對待各類微觀經濟主體(ti) 。
二是以通暢的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保障投資活動順利進行。建立緊密聯係的市場流通網絡,打通要素循環堵點,保障勞動、資本、技術、數據等各種生產(chan) 要素依據統一的管理製度和規範,在行業(ye) 、區域、城鄉(xiang) 和國內(nei) 外自由流動。圍繞新質生產(chan) 力的特點和要求,健全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促進勞動力特別是高技術人才資源跨地區順暢流動;加快發展統一的資本市場,堅持金融服務實體(ti) 經濟,扶持掌握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中小微企業(ye) ;加快培育統一的技術和數據市場,打通產(chan) 學研用的對接渠道和轉化路徑。
三是以自主的核心技術保障投資活動取得高效益。部分產(chan) 業(ye) 長期低水平重複建設,會(hui) 造成產(chan) 能過剩、供過於(yu) 求,導致投資效益不高。應堅持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堅決(jue) 打贏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充分發揮我國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優(you) 勢,用好不同類型微觀經濟主體(ti) 的差異化優(you) 勢。一方麵,公有製經濟和國有企業(ye) 發揮其基礎研究力量強大、共性技術存量豐(feng) 富等特點,協調創新鏈上的各種生產(chan) 要素,牽頭開展重大科技創新活動;另一方麵,中小企業(ye) 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ye) 發揮其市場觸覺靈敏、機製體(ti) 製靈活等特點,通過創投基金、種子投資、技術入股等方式,組建新質生產(chan) 力各要素的創新型組合,在區域內(nei) 形成“瞪羚企業(ye) —獨角獸(shou) 企業(ye) —隱形冠軍(jun) 企業(ye) ”梯隊式的市場生態和產(chan) 業(ye) 平台,堅持以自主的核心技術提高投資活動的效益。
來源: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