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治療助遺傳性耳聾少年恢複聽力
“我聽到了,嗡嗡嗡的聲音!”在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車穀院區,少年洋洋(化名)接受聽力檢測時欣喜地說道,一旁的媽媽喜極而泣。
21日,協和醫院宣布,其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團隊完成一例遺傳(chuan) 性耳聾基因治療,令失聰患兒(er) 的聽力明顯改善。該例臨(lin) 床試驗為(wei) 華中首例,將幫助OTOF基因突變致聾患者放下人工耳蝸、助聽器等“外設”,恢複自身聽力,聆聽這世界的真實聲音。協和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肖紅俊教授表示,該基因技術為(wei) 耳聾治療開辟了新方向,也為(wei) 其他先天性耳聾患者帶來新希望。
人工耳蝸長陪伴,少年期盼“聽得更好”
15歲的洋洋(化名)來自陝西農(nong) 村,自幼患有極重度先天性耳聾,雙耳接近全聾。因為(wei) 錯過新生兒(er) 聽力篩查,孩子快1歲時父母才發現他對聲音反應遲鈍。當地醫院診斷孩子患有聾啞症,安排佩戴助聽器半年,但效果不佳。一家三口輾轉西安、北京多家醫院,洋洋3歲時接受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並開始語言康複訓練。
但是,洋洋的聽力遠不能與(yu) 正常孩子相比。記者了解到,人工耳蝸的通道數是有限的,它把自然界的聲音可能分成十幾個(ge) 通道或者二十幾個(ge) 通道,而人體(ti) 有幾千個(ge) 毛細胞來接收聲音,因此人工耳蝸攝取聲音的細致程度、豐(feng) 富程度都無法與(yu) 真實聲音相提並論。
洋洋父母盼望著更好的救治辦法,他們(men) 四處打聽,得知協和醫院耳鼻喉科正開展先天性耳聾患兒(er) 基因治療的臨(lin) 床試驗。2024年1月初,夫妻倆(lia) 抱著一線希望,帶著孩子來到這裏就診。
失聰兒(er) 子一次次舉(ju) 手“聽到”,媽媽流淚了
經協和醫院診斷,洋洋所患疾病為(wei) OTOF基因突變引起的遺傳(chuan) 性耳聾。OTOF基因突變是導致聽神經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該病多發於(yu) 嬰幼兒(er) 及青少年。經過基因檢測和綜合分析,團隊認為(wei) 洋洋適用於(yu) 該院正在進行的相關(guan) 遺傳(chuan) 性耳聾臨(lin) 床試驗,家長也同意一起“吃螃蟹”。
“讓孩子更早一天,用自己的耳朵聽見真實的聲音。”這是醫療團隊和家長的共同期盼。2月9日,大年三十清晨,在協和醫院車穀院區,洋洋被送入手術室。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肖紅俊教授、孫宇教授團隊與(yu) 麻醉科、手術室緊密合作,耳蝸位於(yu) 大腦深處,團隊巧妙辟出通路,經圓窗膜將基因藥物精準注入洋洋的內(nei) 耳。
“這是汽車的喇叭聲。”術後第三日,洋洋摘下人工耳蝸,憑著剛剛接受治療的左耳聽到聲音,開心不已。孫宇教授介紹,術後第七天複查聽力。洋洋左耳聽力明顯改善,接受聽力檢測時,按醫囑聽到聲音就舉(ju) 手,媽媽隔著玻璃看著孩子一次次舉(ju) 手,流下了熱淚。
從(cong) “0”到“1”,基因治療為(wei) 遺傳(chuan) 性耳聾開辟新路
據了解,我國每年約有3萬(wan) 聾兒(er) 出生,而與(yu) 遺傳(chuan) 因素相關(guan) 的耳聾超過60%。遺傳(chuan) 性耳聾是導致語前性聽力損失的主要致病因素。
肖紅俊教授介紹,我國嬰幼兒(er) 聽神經病人群中,因OTOF基因突變致聾的發病率高達41%。OTOF基因主要參與(yu) 耳蝸內(nei) 毛細胞突觸囊泡釋放神經遞質,大腦從(cong) 而能感受聲音。內(nei) 毛細胞中耳畸蛋白表達的缺失,則會(hui) 導致聲音刺激信號無法正常傳(chuan) 遞至聽覺神經通路,隨即人無法“聽到”聲音,也無法形成言語。
除人工耳蝸外,在世界範圍內(nei) 尚無有效治療藥物,遺傳(chuan) 性耳聾的基因治療就是從(cong) “0”到“1”的突破,國內(nei) 外僅(jin) 有幾支團隊正在進行這方麵的探索。孫宇教授介紹,腺相關(guan) 病毒(AAV)是目前最常用的基因治療遞送載體(ti) ,但OTOF基因超出了單個(ge) AAV的裝載容量。“一輛車搬不動它,需要兩(liang) 輛車一起搬,藥物注射入人體(ti) 後,這兩(liang) 輛車需要合並起來,形成完整的基因發揮作用。”為(wei) 克服大基因內(nei) 耳遞送難題,該遺傳(chuan) 性耳聾基因研究團隊利用AAV的雙載體(ti) 遞送係統,即由兩(liang) 個(ge) AAV載體(ti) 攜帶OTOF基因,恢複OTOF耳聾動物模型的蛋白表達,從(cong) 而顯著改善聽力。
據了解,洋洋是目前世界上進行耳聾基因治療年齡最大的患者,協和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是世界上第四個(ge) 開展遺傳(chuan) 性聾內(nei) 耳基因治療的單位,在華中地區位居第一。
記者羅蘭(lan) 通訊員陳有為(wei) 聶文聞
(武漢晚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