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三地經濟總量達10.4萬億元
2014年2月,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作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戰略決(jue) 策。今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周年,具有裏程碑意義(yi) 。昨日上午,京津冀聯合辦組織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成效新聞發布會(hui) ,北京青年報記者從(cong) 會(hui) 上獲悉,三地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為(wei) 引領,在交通、生態、產(chan) 業(ye) 、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持續突破,形成目標同向、措施一體(ti) 、優(you) 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數據顯示,三地經濟總量連跨5個(ge) 萬(wan) 億(yi) 元台階,達到10.4萬(wan) 億(yi) 元,是2013年的1.9倍,區域整體(ti) 實力持續提升,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生機勃勃,紮實向世界級城市群邁進。
退出一般製造業(ye) 企業(ye) 超3000家
十年來,通過牢牢牽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一“牛鼻子”,首都發展開啟新征程。堅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以解決(jue) 北京“大城市病”為(wei) 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疏為(wei) 進、以舍謀得。退出一般製造業(ye) 企業(ye) 超3000家,疏解升級區域性專(zhuan) 業(ye) 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ge) ,公共服務資源布局不斷優(you) 化,8家市屬高校和15家市屬醫療衛生機構向外布局,精準補建便民商業(ye) 網點7700餘(yu) 個(ge) ,利用拆違騰退空間實施綠化超9200公頃,城鄉(xiang) 建設用地減量130平方公裏……北京深入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zhuan) 項行動,首都發展實現深刻轉型。
同時,北京嚴(yan) 格控製非首都功能增量。嚴(yan) 格執行北京新增產(chan) 業(ye) 禁止和限製目錄,不予受理與(yu) “四個(ge) 中心”定位不符的登記業(ye) 務達2.5萬(wan) 餘(yu) 件,高精尖產(chan) 業(ye) 發展獲得更多空間,北京在科技、商務、文化、信息等高精尖產(chan) 業(ye) 新設市場主體(ti) 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3年的66.1%。
雄安新區4000多棟樓宇拔地而起
作為(wei) 首都新“兩(liang) 翼”中的一翼,堅持高標準、高質量,雄安新區繪就了“未來之城”新畫卷。一座現代化城市拔節生長:“1+4+26”規劃體(ti) 係和“1+N”政策體(ti) 係基本建立,292個(ge) 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6500多億(yi) 元,4000多棟樓宇拔地而起。“四縱三橫”高速公路和對外骨幹路網全麵建成,京雄城際和雄安站建成投運。環起步區生態防洪堤初步具備200年一遇防洪能力,白洋澱進入全國水質優(you) 良湖泊行列。新建地下管廊141公裏,城市大腦等智能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地上、地下、雲(yun) 上“三座城”同生共長。央屬標誌性疏解項目壓茬推進,首批疏解央企總部建設進展順利,北京交通大學等4所高校雄安校區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雄安院區開工建設,央企在雄安設立子公司及各類分支機構200多家。
雄安新區的公共服務水平也在穩步提升。北京全力支持雄安新區提升綜合承載能力,援建的“三校一院”開學開診,40餘(yu) 所學校、5所醫療衛生機構與(yu) 雄安新區對接合作。天津一批職業(ye) 院校、醫療機構持續提供優(you) 質技能培訓和醫療幫扶。
副中心六大產(chan) 業(ye) 集群加速形成
聚焦以副輔主、主副共興(xing) ,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城市框架全麵拉開,保持千億(yi) 級投資強度,確保一年一個(ge) 節點、每年都有新變化。城市綠心公園開園迎客,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shu) 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三大文化建築盛裝亮相,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東(dong) 六環路入地改造全麵提速,城市副中心承載力和吸引力穩步增強。
城市功能也顯著提升。隨著行政辦公區一二期建成投用,北京市級機關(guan) 兩(liang) 批集中搬遷工作順利收官。61家北京市屬國企及下屬企業(ye) 實現落戶。落實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實施方案,國家級綠色交易所啟動建設。環球主題公園盛大開園,成為(wei) 北京文旅新地標。數字經濟等六大產(chan) 業(ye) 集群加速形成,行政辦公、商務服務、文化旅遊、科技創新“3+1”主導功能持續加強。
區域一體(ti) 化步伐也持續加快。通州區與(yu) 北三縣一體(ti) 化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建設加速推進,理事會(hui) 、執委會(hui) 實體(ti) 運行,交通、產(chan) 業(ye) 、生態等重點領域取得突破。連續舉(ju) 辦五屆項目推介洽談會(hui) ,累計簽約項目210餘(yu) 個(ge) ,意向投資額超1500億(yi) 元,帶動北三縣軟實力持續提升,為(wei) 環京地區通勤圈建設起到示範引領作用。
重點
去年工業(ye) 增加值達2.43萬(wan) 億(yi) 元
深化產(chan) 業(ye) 協同也是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三個(ge) 率先突破領域之一。十年來,三地著力提升產(chan) 業(ye) 協同水平,新質生產(chan) 力加快成長,一批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鏈和先進製造業(ye) 集群逐步形成。2023年,京津冀地區工業(ye) 增加值達到2.43萬(wan) 億(yi) 元,按現價(jia) 計算,是2013年的1.43倍。
十年來,三地結合各自產(chan) 業(ye) 優(you) 勢,共同打造氫能、生物醫藥等六條產(chan) 業(ye) 鏈,優(you) 化區域布局。聯合繪製完成產(chan) 業(ye) 圖譜,梳理形成“卡點”攻關(guan) 、“堵點”招商、重點企業(ye) “三張清單”,為(wei) 進一步延鏈補鏈強鏈優(you) 鏈,提供“底數圖”和“導航圖”。以汽車產(chan) 業(ye) 鏈為(wei) 例,整車企業(ye) 發揮牽引作用,強化區域零部件配套。2023年,小米汽車、理想汽車的區域內(nei) 定點供應鏈企業(ye) 分別達到45家和70家,北京奔馳零部件的區域內(nei) 采購額占到全國的55%。
產(chan) 業(ye) 集群方麵,“五群”共建也實現了新躍升。三地聚焦生物醫藥、電力裝備等五個(ge) 產(chan) 業(ye) 集群開展梯次建設、匯聚發展合力。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與(yu) 保定電力及新能源高端裝備集群一起獲批國家級先進製造業(ye) 集群,產(chan) 值規模均占到全國的20%以上,天津現代中藥創新中心獲批國家製造業(ye) 創新中心。網絡安全集群在上遊生態側(ce) 、中遊核心側(ce) 、下遊應用側(ce) 優(you) 勢明顯,營業(ye) 收入在全國前10名企業(ye) 中擁有五家,全國市場占有率超過四成,集群企業(ye) 數量和營收規模居全國城市群首位。
產(chan) 業(ye) 生態亦呈現新格局,通過資源互配、優(you) 勢互補,三地特色產(chan) 業(ye) 聚集態勢基本形成。其中,創建國家新型工業(ye) 化產(chan) 業(ye) 示範基地45個(ge) ,成為(wei) 引導產(chan) 業(ye) 有序轉移、精準承接的重要載體(ti) 。北京大興(xing) 、天津濱海新區、河北唐山等12個(ge) 城市(區)聯手獲批首批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群,實現電堆、空壓機技術自主創新及產(chan) 業(ye) 化應用,填補了催化劑、質子交換膜等國內(nei) 自主化應用空白。京津冀全國一體(ti) 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加快建設,北京超級雲(yun) 計算中心、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懷來大數據產(chan) 業(ye) 基地等算力中心數據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算力規模領跑全國。
協同創新方麵,2022年三地研發投入強度為(wei) 4.28%,比2013年提高0.85個(ge) 百分點,持續高於(yu) 全國。創新帶動產(chan) 出效率也持續提高,2022年區域勞動生產(chan) 率達到18.5萬(wan) 元/人,較2013年基本實現翻倍。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由2013年的71.2億(yi) 元增長至2023年的748.7億(yi) 元,年均增長率26.5%。中關(guan) 村企業(ye) 在津冀兩(liang) 地設立分支機構超1萬(wan) 家,北京企業(ye) 對津冀兩(liang) 地企業(ye) 投資4.9萬(wan) 次,投資總額2.3萬(wan) 億(yi) 元,“北京研發、津冀製造”模式加速形成。
“1小時交通圈”初具規模
交通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率先突破的三個(ge) 重點領域之一。十年來,三地交通一體(ti) 化從(cong) “藍圖”邁向“現實”。其中,“軌道上的京津冀”正加速形成。京津城際延長線、京雄城際、京唐(京濱)城際、津興(xing) 城際等一大批高速鐵路開通運營,以北京、天津為(wei) 核心樞紐,貫通河北各地市的全國性高速鐵路網已基本建成,京津冀區域內(nei) 高鐵總裏程已經由2013年的1284公裏增長到2624公裏,實現了對區域內(nei) 所有地級市的全覆蓋,京津冀地區“1小時交通圈”初具規模,主要城市間2小時通達交通圈基本形成,“軌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城際開行重聯列車、長編組列車,每日開行列車128對,最短發車間隔3分鍾,為(wei) 唱好京津“雙城記”提供了堅實的交通保障。
互聯互通的公路網正越織越密。隨著京台、京雄、京昆、津石等一大批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區域範圍內(nei) 以北京為(wei) 中心,由七條首都放射線、兩(liang) 條縱線和三條橫線構成的國家高速公路主幹網基本形成。
世界級機場群格局初步形成。隨著大興(xing) 機場、北戴河機場、普寧機場建成投用,京津冀9個(ge) 規劃機場全部實現通航。2023年北京“兩(liang) 場”完成旅客吞吐量9228萬(wan) 人次,天津機場執行國內(nei) 國際航線達到188條,河北省機場通航城市達91個(ge) 。京津冀“雙核心”+“雙輔助”+“多節點”的三級機場梯隊已初步形成。
交通運輸服務也在提質增效。北京38條跨省公交線路實現常態化運營,日均客運量約19萬(wan) 人次,服務周邊17個(ge) 縣市及地區。2022年以來,北京先後開行國貿至廊坊主城區、北三縣、固安縣、天津武清區通勤定製快巴,目前共6條主線36條支線,日發班車154班次,日客運量5800人次左右,平均通勤時間縮短至54分鍾,環京通勤效率大幅提升。京津、津石地鐵實現APP支付互認,北京西站、天津站實現國鐵與(yu) 城市軌道安檢互認,北京南站、天津南站、天津西站等實現國鐵免安檢換乘城軌。
下一步,三地將繼續強化基礎設施“硬聯通”。具體(ti) 來說,2024年將建成津靜市域(郊)鐵路首開段。加快雄商、雄忻、津濰高鐵、京濱城際(南段)建設。加快承平高速、京津塘高速改擴建、榮烏(wu) 高速滄州段改擴建工程建設,加快開展首都地區環線(唐廊高速二期)、京德高速、濱唐高速前期工作。唱好京津“雙城記”交通新篇章,推動環京通勤定製快巴向周邊地區延伸覆蓋,持續保障跨省公交常態化運營。
城鎮新增就業(ye) 1595.6萬(wan) 人
讓人民幸福是“國之大者”,十年來,三地不斷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民生福祉得到新提升。堅持就業(ye) 優(you) 先,十年間三地城鎮新增就業(ye) 累計1595.6萬(wan) 人。2023年京津冀三地全體(ti)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yu) 2013年相比,年均分別增長7.2%、6.9%和8%,三地城鄉(xiang) 居民收入比值較2013年分別縮小0.23、0.09和0.31。教育領域,京津200多所中小學幼兒(er) 園與(yu) 河北開展辦學合作,三地成立15個(ge) 特色職教集團(聯盟)、24個(ge) 高校聯盟。醫療方麵,9300餘(yu) 家定點醫療機構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區域內(nei) 異地就醫實現“同城化”。此外,還有5000餘(yu) 名京津老人入住環京津周邊養(yang) 老機構。
三地之間已實現12345市民服務熱線互聯互通,簽署社會(hui) 保障卡居民服務“一卡通”合作框架協議。京張攜手向世界奉獻了一屆“簡約、安全、精彩”的冬奧盛會(hui) ,京張體(ti) 育文化旅遊帶加快建設。發揮好京津對口幫扶機製作用,合力打贏脫貧攻堅戰,邁出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步伐。
在營商環境領域也有不少亮點。其中,三地之間的區域商事製度協同互認進一步加強。便利京津冀跨省(市)涉稅事項遷移,實行企業(ye) 涉稅信息“一鍵遷移”,同時可保留納稅信用級別等9項信息和增值稅留抵3項權益,辦理時間由過去20天左右壓縮至1小時。政務服務事項“同事同標”範圍進一步擴大,共推出五批、203項“同事同標”政務服務事項,涵蓋涉企經營、交通運輸、工程建設、民生保障等重點領域,實現清單內(nei) 事項無差別受理和同標準辦理。“京津冀+雄安”共同推出234項“區域通辦”事項。
在消費領域,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帶動效應明顯增強。2021年,北京和天津入選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名單。北京發揮首都優(you) 勢,優(you) 化完善消費供給,加速布局消費新地標,推動29個(ge) 城市消費中心和57個(ge) 重點商圈“一圈一策”發展;天津以海河為(wei) 軸建設國際級商業(ye) 中心,打造彰顯國際影響力的地標商圈,發展時尚消費、康養(yang) 消費,發力“首發經濟”“銀發經濟”。
商貿方麵,三地的商貿物流協同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共同推動試點物流標準化建設,實現標準化托盤在三地循環共用,推廣包括冷鏈物流冷庫技術規範、冷鏈物流運輸車輛設備要求、“畜禽肉”“果蔬”“水產(chan) 品”冷鏈物流操作規程在內(nei) 的八個(ge) 天津儲(chu) 運銷地方標準成為(wei) 三地互認互通的團體(ti) 標準。共同建設鮮活農(nong) 產(chan) 品一小時流通圈,支持津冀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龍頭企業(ye) 與(yu) 北京農(nong) 副產(chan) 品批發市場做好對接。共同打造環京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基地,推動“河北淨菜”進京,鼓勵環京農(nong) 畜生產(chan) 企業(ye) 以銷定產(chan) 、按需種養(yang) ,豐(feng) 富北京市民的“菜籃子”“果盤子”和“肉案子”。
地表水國考斷麵全麵消除劣Ⅴ類
自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三地共同推進京津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不斷走向深入,綠色低碳發展水平穩步提升,區域環境質量取得明顯改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京津冀三地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wei) 32微克/立方米、41微克/立方米、38.6微克/立方米,較2014年分別下降62.7%、50.6%、57.6%,地表水國考斷麵全麵消除劣Ⅴ類,土壤汙染風險有效管控,生態係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提升。
三地持續加強區域大氣汙染聯防聯治,打出大氣汙染治理組合拳。截至2023年年底,北京市93%的村莊和96%的農(nong) 戶實現清潔取暖,天津市燃煤鍋爐和工業(ye) 窯爐基本完成清潔能源替代,河北省35蒸噸以下燃煤鍋爐基本淘汰。三地連續七年開展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共享空氣質量數據,常態化開展重汙染天氣預警會(hui) 商。建成京津冀生態環境執法信息共享平台,實現三地機動車排放超標、違法處罰等信息共享。2023年京津冀細顆粒物平均濃度較2014年下降57.3%,由“持續向好”向“藍天常見”轉變。
三地還強化跨省重點流域聯保聯治。全力整治黑臭水體(ti) ,北京率先消除城市黑臭水體(ti) ,天津市、河北省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ti) 。健全流域生態補償(chang) 機製,京冀簽訂密雲(yun) 水庫上遊潮白河流域、永定河上遊流域橫向生態補償(chang) 協議,津冀簽訂引灤入津上下遊橫向生態保護補償(chang) 協議,京津冀重點流域跨界考核斷麵水質均保持Ⅲ類及以上並穩步提升,其中潮河、白河、沙河、黎河等跨界斷麵水質保持Ⅱ類及以上。2022年京津冀治理區淺層地下水、深層承壓水水位較2018年分別回升2.25米、6.72米,永定河等五大主幹河流全部重現“流動的河”並貫通入海。植樹造林6200多萬(wan) 畝(mu) ,塞罕壩林場榮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土地生命獎”。
在首都“兩(liang) 翼”生態環境保護方麵也有不少進展。高標準建設綠色生態宜居雄安新區,合力改善白洋澱水生態環境質量,京津冀雄簽訂“生態環境監測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京津冀晉四省市持續開展跨區域立法、普法、執法工作,天津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成立雄安新區工作站,河北省統籌實施工業(ye) 、城鎮、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汙染治理和河道整治、生態補水等工程,推動白洋澱水質由過去的劣V類提升到Ⅲ類並穩定保持,步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雄安新區野生鳥類恢複到276種,較設立前增加70種。全力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高標準承建全國溫室氣體(ti) 自願減排(CCER)交易機構,積極探索多能耦合等實踐做法納入生態環境部減汙降碳協同創新實踐案例。
本版文/本報記者 蔣若靜
(北京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