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李一舟式套路”,不能隻是封號下架
近日,憑借直播售賣AI課程獲得巨額收入的自媒體(ti) 博主李一舟再度登上輿論風口浪尖。其用於(yu) 售賣AI課程的微信小程序“一舟一課”,由於(yu) 違反《即時通信工具公眾(zhong) 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已被暫停服務,相關(guan) 課程也已下架。不少購買(mai) 了李一舟AI課程的學員,指責其內(nei) 容“注水”嚴(yan) 重、附加收費套路多、缺少售後及退費渠道。對此,律師分析表示,李一舟的AI課程涉嫌侵犯消費者及AI模型訓練師合法權益,或將麵臨(lin) 法律追責。(南方日報2月25日)
從(cong) 報道的情況看,李一舟的AI視頻課主要存在兩(liang) 類侵權行為(wei) ,一是涉嫌虛假宣傳(chuan) ,侵犯消費者權益。采取低價(jia) 引流的方式,然後逐步設置門檻和套路,讓消費者在付出較高成本後無法獲得應有的質量保障,已涉嫌違反《反不正當競爭(zheng) 法》及《價(jia) 格法》,構成價(jia) 格欺詐與(yu) 虛假宣傳(chuan) 。二是涉嫌盜用AI繪圖模型進行營利,違反了《著作權法》第三條規定,侵犯AI模型創作者著作權。
“隻需幾百元即可迅速掌握AI技能”口惠而實不至,最終埋下了消費和侵權陷阱。這樣的消費套路在熱門知識付費方麵比較常見。此類AI課程並不僅(jin) 僅(jin) 是付費授課,有大量收費套路。以李一舟為(wei) 例,除了課程要付費,還要交“算力單元”費。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網紅的年卡費、會(hui) 員費等收費套路,還有數不勝數的AI類付費社群。這些熱門知識付費之所以如此火爆,在於(yu) 相關(guan) 行業(ye) 人員敏銳地抓住人們(men) 對於(yu) 新技術崛起的恐慌感,利用了人們(men) 的心理需求。焦慮所帶來的急切心態,往往會(hui) 讓群體(ti) 消費者在選擇時失去理性。
在知識付費行業(ye) 中,存在虛假承諾、知識泄露、無限升級和偷換概念等消費陷阱,由於(yu) 所傳(chuan) 授的知識與(yu) 效果沒有統一的評價(jia) 指標,也很難對實際成果做出驗證,如果再加上消費者不注重對證據的收集,在權益受損後維權的難度很大。很多消費者在權益受損後,選擇了集體(ti) 沉默或者放棄,跟維權太難有直接關(guan) 聯,並由此對違法行為(wei) 形成了縱容。之所以如此,除了跟消費者維權意識不強有關(guan) 外,由於(yu) 被侵權行為(wei) 涉及的人數多,而相對金額較小,包括公益訴訟在內(nei) 的機製缺失也至關(guan) 重要。
對於(yu) 此類行為(wei) 如果聽之任之,就會(hui) 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負效應,不僅(jin) 無以促進行業(ye) 秩序的規範,紛紛效仿會(hui) 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加大治理的難度。於(yu) 此背景下查處典型案例極其重要,在釋放出鮮明態度的同時,能產(chan) 生強烈的震懾效應。如果相關(guan) 熱門知識付費的行為(wei) 已經構成實質性違法,通過虛假宣傳(chuan) 和侵犯版權牟取非法利益,就應當讓其為(wei) 此付出代價(jia) ,不能止於(yu) 產(chan) 品下架或賬號被封,該退費的要退費,該賠償(chang) 的要賠償(chang) ,同時還要給予相應的行政處罰,如此才能彰顯法治威嚴(yan) ,起到懲一儆百的示範效果。
這需要相關(guan) 執法部門主動作為(wei) ,迅速介入相關(guan) 案件的調查處置,也需要檢察機關(guan) 根據實際情況和自身職責提起公益訴訟,相關(guan) 被侵權的單位或個(ge) 人要勇於(yu) 拿起法律武器,通過合法渠道維護自身權益,並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推動監管機構有效運作。隻有讓違法侵權者付出代價(jia) ,良好的市場秩序得到實現,個(ge) 人才會(hui) 免於(yu) 被傷(shang) 害的風險。
最重要的是,消費者不要被商家的饑餓營銷和販賣焦慮所左右,在選擇消費時要保持足夠的清醒、理性,在購買(mai) 產(chan) 品服務時要合理分析和明智選擇,做成熟而審慎的決(jue) 策者,以此為(wei) 底的消費秩序就會(hui) 更加規範,熱門和時尚的消費場景也不會(hui) 成為(wei) 忽悠的工具。唐偉(wei)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