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鄰居在我家門對麵安了個攝像頭” 專家:涉嫌侵犯隱私

發布時間:2024-02-29 11:15:00來源: 法治日報

  “鄰居在我家門對麵安了個(ge) 攝像頭” 攝像頭智能門鎖將對門樓道納入鏡頭下 鄰居一開門就觸發錄像功能

  “鄰居在我家門對麵安了個(ge) 攝像頭。”近日,北京市民俞先生來電反映,隔壁鄰居為(wei) 了避免放在家門口的快遞被偷,在門邊上安裝了一個(ge) 攝像頭,由於(yu) 兩(liang) 家緊挨著,該攝像頭同時覆蓋了兩(liang) 家門口。

  出入都被攝像頭拍了進去,俞先生感覺自己的隱私受到侵犯,於(yu) 是和鄰居溝通希望能撤下攝像頭。“溝通了好多次,後來我都急眼了,對方才勉強同意撤下攝像頭。”

  那麽(me) ,居民能否在自己家門口隨意安裝攝像頭?攝像頭拍攝到鄰居家門口影像是否侵犯隱私?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 本報記者   韓丹東(dong)

  □ 本報實習(xi) 生 翟崎宇

  “感覺自己出入家門時像做賊一樣。”天津市薊州區居民劉女士近日接受《法治日報》記者采訪時抱怨道。

  原來,今年1月,劉女士發現對門鄰居家安裝了一款智能貓眼門鎖,一旦有人靠近停留,就會(hui) 觸發該門鎖的錄像功能。由於(yu) 小區是一梯兩(liang) 戶,鄰居家門口距離電梯位置較近,劉女士一家出入時難免觸發門鎖的錄像功能。

  “與(yu) 鄰居協商了很多次,對方說安裝帶攝像功能的門鎖是為(wei) 了保證家裏老人和孩子的安全,裝在自家門上,別人管不著。”劉女士說,現在雙方鬧得比較僵,實在不行自己也隻能裝個(ge) 攝像頭對準鄰居家門口。

  類似的糾紛並不少見。記者近日采訪發現,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men) 安全意識的提升,智能攝像頭、智能門鎖、智能貓眼等被大量運用。然而,這些設備被安裝在自己家門上或門口時,拍攝範圍很可能覆蓋到鄰居家門口,因此被質疑侵犯隱私權的情況屢有發生。

  受訪專(zhuan) 家指出,攝像頭、具有攝像功能的智能門鎖等,會(hui) 記錄鄰居的個(ge) 人行蹤以及與(yu) 其有來往的人員信息,這些通常都是自然人隱私權的保護範圍,如要安裝應事先取得鄰居同意,否則涉嫌侵犯他人隱私權。不當拍攝或使用所拍攝視頻須承擔民事、行政乃至刑事責任。

  錄像設備“掛”上門

  引發鄰裏衝(chong) 突不斷

  前不久,天津市南開區的王女士家新安裝了一款帶有攝像功能的智能門鎖,當攝像頭檢測到陌生麵孔在門前停留較長時間時,會(hui) 發出警示,戶主也可以通過門鎖發出警告,讓可疑人員盡快遠離。

  沒想到,智能門鎖裝上後引發了多位鄰居的不滿。因為(wei) 王女士家住一樓,離電梯又比較近,樓上鄰居進出坐電梯時,一旦在電梯處停留較長時間,智能門鎖就會(hui) 發出警示音,這讓一些鄰居頗為(wei) 介意。“本來在等電梯,突然發出的警示音嚇人一跳。”家住樓上的李奶奶說。

  多位鄰居找上門來希望王女士換門鎖,王女士感覺有些委屈:“自己家孩子經常獨自在家,裝智能門鎖也是為(wei) 了保障他的安全。就算拍了些電梯口的影像,也沒什麽(me) 隱私信息。再說,智能門鎖才買(mai) 了一個(ge) 月,換掉太浪費了。”

  不隻是智能門鎖,智能貓眼、攝像頭、可視門鈴……各種帶有攝像功能的設備被用在家門上、家門口,由此引發的鄰裏糾紛衝(chong) 突不斷。

  漆黑的鏡頭,不時閃出紅點,伴隨著“嘀嘀”的報警聲,家住河北滄州的劉女士在樓道裏穿鞋的畫麵就這樣被記錄了下來。“每次一出門,樓道裏就響起‘嘀嘀’聲,對麵門上的貓眼就閃紅光。”

  原來,鄰居在門上更換了智能貓眼,具備攝像、陌生人警報等功能,劉女士多次被智能貓眼判定為(wei) 陌生人。為(wei) 此,劉女士與(yu) 鄰居溝通,發現該智能貓眼的觸發範圍很大,劉女士家門口就在貓眼監測範圍內(nei) ,開門關(guan) 門、家人進出的畫麵都會(hui) 被貓眼錄像,隨後傳(chuan) 輸到鄰居手機App上。

  陝西西安的李女士家對門鄰居最近在門上加裝了一個(ge) 攝像頭,鄰居解釋說,一個(ge) 人在家擔心安全問題,加裝24小時錄像的攝像頭可以時刻監測樓道動向,防止陌生人的不軌行為(wei) 。

  鄰居是安心了,但李女士卻憂心忡忡:“攝像頭安裝在門框上,鏡頭正對著樓道,我們(men) 家就被時時監控了。”李女士找鄰居多次交涉,最終鄰居同意調整攝像頭角度,盡量避開李女士家。

  去年2月,天津市民許先生在自家門口安裝了某品牌的可視化門鈴,隻要有陌生人在門口長時間停留,門鈴便會(hui) 觸發警報,視頻同步傳(chuan) 輸到他手機上。而一個(ge) 月後,許先生突然發現視頻畫麵變得十分模糊,檢查後發現門鈴攝像頭被隔壁家老人塗抹上了膠水。清理幹淨後第二天,門鈴攝像頭處直接被人破壞,無法錄像。

  許先生找到老人,對方憤憤道:每次路過都會(hui) 觸發警報,尖銳的報警聲有一次嚇得他幾近摔倒。其他鄰居也反映許先生安裝的可視化門鈴聲音太吵。最終許先生拆除了門鈴。

  記者采訪發現,受訪者對鄰居在門口安裝攝像頭或帶有攝像功能的設備評價(jia) 不一。有人認為(wei) ,樓道裏的畫麵算不得私密,況且這些設備都出於(yu) 安全考慮,沒必要太擔心,“隻要鄰居事先告知就好”。但更多人則感到擔憂:“行蹤被監測不說,開關(guan) 門都要減小幅度,生怕攝像頭抓拍到屋內(nei) 場景。更令人擔心的是,完全不知道這些視頻會(hui) 被用作何處。”

  智能設備輕易獲得

  錄像功能難以關(guan) 閉

  這類帶有攝像功能的智能設備在購物平台上可以隨意買(mai) 到。

  以智能貓眼為(wei) 例,記者在某購物平台搜索發現,多款智能貓眼銷量十分可觀。與(yu) 傳(chuan) 統貓眼不同,電子貓眼視野更廣、清晰度更高,即便在夜裏看外麵也能看得清清楚楚。當有人出現在“視野”裏時,就能智能啟動監測,快速抓拍存儲(chu) 。甚至還可以將拍攝到的畫麵發送到手機上進行回看。

  詢問客服時,各店鋪都在賣力宣傳(chuan) 自家產(chan) 品的各種功能,但對攝錄功能是否會(hui) 侵犯他人隱私以及相關(guan) 安裝注意事項等,則沒有任何提示。

  當記者向多家銷售量較高的商家詢問“電子貓眼是否會(hui) 拍到鄰居”“對方提出異議怎麽(me) 辦”時,有的客服輕描淡寫(xie) 地說“他(鄰居)又不知道”,有的則建議和鄰居友好協商。

  在采訪中,不少受訪者告訴記者,安裝帶有錄像功能的設備,初衷是為(wei) 了確保家門口的安全,完全無意冒犯鄰居隱私。“但一些智能設備的功能設置完全不夠‘智能’。”一名曾因安裝智能門鎖與(yu) 鄰居發生過衝(chong) 突的受訪者如是說。

  記者調查發現,市麵上一些智能門鎖的錄像功能要麽(me) 無法主動關(guan) 閉,要麽(me) 關(guan) 閉程序複雜。

  去年12月,浙江省金華市的陳先生在某購物平台下單了一款智能門鎖,該門鎖帶有人臉識別、門鈴視頻通話和攝像功能,還支持手機App端24小時隨時查看門外,一旦有人在門口徘徊或者嚐試開門時,就會(hui) 自動錄像。

  讓陳先生沒想到的是,門鎖剛安裝沒多久,鄰居就找上了門。

  “大家都住在同一層,我們(men) 兩(liang) 家門正對著,你家安了這個(ge) 帶有攝像頭的門鎖,我們(men) 家裏人來來往往的都被拍到你手機上了,總覺得自己的隱私被侵犯了。萬(wan) 一你買(mai) 的不是正規的門鎖,這些視頻落入不法分子手裏,對我們(men) 家可能會(hui) 造成很大的傷(shang) 害。”陳先生的鄰居說。

  陳先生也意識到此舉(ju) 有些不妥,可當他想要關(guan) 閉錄像功能時,卻發現該功能無法關(guan) 閉,隻能關(guan) 閉提示音效。

  天津市濱海新區的張女士安裝了某款智能門鎖。下單時,考慮到家中老人孩子的安全,張女士選擇了功能最豐(feng) 富的一款門鎖,視頻監控、陌生人預警、手機App共享畫麵……這些功能讓她安心不少。

  然而沒用多長時間,張女士的手機經常收到陌生人預警的提示音,家中老人也被視頻監控的警報聲吵得不勝其煩。

  原來,張女士家對麵是一間民宿,每天來來往往許多房客,經常有房客“誤入”監控範圍,進而觸發警報提示音,不僅(jin) 把房客嚇一跳,張女士一家也飽受其擾。

  無奈之下,張女士想要關(guan) 閉門鎖視頻監控功能,卻發現該功能無法獨立關(guan) 閉,要卸下門鎖電池才行,“卸了電池就隻能用鑰匙開鎖,其他功能都用不了”。

  聯係商家後張女士被告知,隻能更換沒有攝像監控功能的門鎖。最終她購買(mai) 並換上了另一款低配智能門鎖,生活才恢複平靜。

  一名智能門鎖安裝人員告訴記者,大多數門鎖攝像功能的觸發範圍在5米之內(nei) ,許多老舊小區的對門間隔都不足5米,鄰居開門,對門門鎖就觸發錄像功能。

  該安裝人員還告訴記者,價(jia) 格便宜的智能門鎖設計程序普遍簡單,通常不會(hui) 設置關(guan) 閉攝像選項,要麽(me) 就是所有操作“一刀切”,一鍵關(guan) 閉所有電子功能。

  以某電商平台售賣的智能門鎖為(wei) 例,客服人員介紹說,獨立關(guan) 閉攝像功能需要進入設置係統,輸入管理員密碼後才能選擇關(guan) 閉,還需門內(nei) 門外一同操作,十分麻煩。

  該平台售賣另一款智能門鎖的店鋪客服告訴記者,他們(men) 家的產(chan) 品隻有拆下門鎖內(nei) 置電池,強行讓門鎖進入休眠模式,才能關(guan) 閉攝像功能。“但這樣操作後您也無法使用指紋和人臉識別功能了。”

  難以限製的攝像範圍也讓不少智能設備使用者感到困擾。天津市某小區的周先生家住一樓,因為(wei) 自帶一個(ge) 小院子,周先生家的孩子喜歡在院子裏玩耍,家裏就在通往院子的大門上安裝了一個(ge) 攝像頭,該攝像頭可以使用手機遠程操控,自帶360度拍攝功能。記者在周先生的手機裏發現,周先生可以通過攝像頭清楚地掌握來往行人的情況,甚至可以透過玻璃窗拍攝到對麵一樓的住戶是否在家等私人信息。

  “如果可以選擇,我一點也不想掌握過往行人和鄰居的行蹤信息,但商家在我購買(mai) 時毫無提示,攝像範圍也無法調整,變更角度又怕觀察不到孩子的情況。”陷入兩(liang) 難境地的周先生發出感慨,“做這種帶有攝像功能的智能設備的商家,能不能多考慮考慮實際情況,讓攝像功能可調控,從(cong) 而避免侵犯到他人隱私。”

  涉嫌侵犯他人隱私

  應取得同意後安裝

  帶有攝像功能的智能門鎖等產(chan) 品是否會(hui) 侵犯隱私權?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朱曉峰認為(wei) ,居民在門口安裝攝像頭或有攝像功能的智能門鎖會(hui) 有侵犯鄰居隱私權的風險,依據民法典規定,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wei) 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其核心在於(yu) 不願為(wei) 他人知曉,而攝像頭、具有攝像功能的智能門鎖等,會(hui) 記錄鄰居的個(ge) 人行蹤以及與(yu) 其有來往的人員信息,這些通常都是自然人隱私權的保護範圍。

  朱曉峰介紹,侵害他人隱私權導致的法律責任根據法律規定的不同分為(wei) 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其中民事責任主要分為(wei) 財產(chan) 責任和非財產(chan) 責任,財產(chan) 責任如侵害他人隱私致受害人遭受嚴(yan) 重精神損害的,受害人可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chang) 請求權;非財產(chan) 責任如停止侵害、恢複名譽、賠禮道歉。

  “如果有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行為(wei) 的,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朱曉峰說,由於(yu) 個(ge) 人的私密信息既是個(ge) 人信息,又是隱私,因此違法處理私密信息,情節嚴(yan) 重的,還可能觸犯刑法。

  那麽(me) ,個(ge) 人安全與(yu) 他人隱私的邊界該如何平衡?

  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楊敏認為(wei) ,依據民法典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權利人明確同意外,任何組織或者個(ge) 人不得實施侵害他人隱私權的行為(wei) 。居民個(ge) 人在安裝帶有攝像功能的設備時,可以考慮與(yu) 存在利害關(guan) 係的鄰居協商一致,在取得其同意的前提下進行安裝,或者選擇僅(jin) 安裝在室內(nei) ,以避免可能發生的個(ge) 人信息、隱私權侵害問題。

  “若安裝該設施的家庭被鄰居投訴,社區居委會(hui) 等相關(guan) 主體(ti) 應當與(yu) 安裝該設施的家庭友好溝通,建議其合法安裝相關(guan) 設備設施並對存在侵犯鄰居隱私權的設備設施予以及時拆除。”楊敏說。

  多位使用過帶有攝像功能智能門鎖的受訪者建議,製造這些智能設備的廠家應該進一步規範行業(ye) 標準,提升科技水平,既能夠讓使用者更便捷地操作設備、調整設備覆蓋角度、範圍等,防止侵犯他人隱私,還要確保上傳(chuan) 到網絡平台的信息安全,讓科技更好地服務群眾(zhong) 、提升安全感。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