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創新發展 培育發展京津冀新質生產力
編者按:“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wei) 重大國家戰略十周年。回望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不平凡的成績單,央廣網策劃推出《央廣時評·瓣瓣同心》係列評論,總結三地協同發展的成果與(yu) 經驗。
2023年底,位於(yu) 北京豐(feng) 台大紅門的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全麵開園。園區融合“辦公+商業(ye) +居住”多元業(ye) 態,吸引了包括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在內(nei) 的150多家企業(ye) 落戶。誰能想到,這個(ge) 寬敞明亮的現代化科創中心,十年前還是一座“格子鋪”林立的服裝商貿城。而當年在這裏經營服裝生意的幾千家商戶,現在大多轉移到河北廊坊永清縣的雲(yun) 裳小鎮。在這個(ge) 新建的國家級服裝創意園區裏,企業(ye) 與(yu) 商戶不僅(jin) 能夠以更低成本獲得更寬敞、更舒適的經營空間,還在園區引領下推動著自家服裝生意向高端化、時尚化、綠色化方向轉型。河北永清也因此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北京大紅門“瘦身提質”與(yu) 河北永清承接發展,是過去十年間京津冀協同創新發展的一個(ge) 縮影。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京津冀三地各自發展,不僅(jin) 經濟社會(hui) 發展差距大,發展空間受阻等問題更加突出,如首都北京深受“大城市病”困擾,核心區人口、建築、商業(ye) 、旅遊密度過高。2014年2月,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明確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這個(ge) 重大國家戰略,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決(jue) 北京“大城市病”為(wei) 基本出發點,推動京津冀三省市“一張圖”規劃、“一盤棋”建設、“一體(ti) 化”發展,開啟京津冀協同發展新篇章。
減量發展與(yu) 轉型發展,是京津冀發展相融的關(guan) 鍵一招。十年來,北京疏解一般製造業(ye) 企業(ye) 約3000家,疏解提升區域性批發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ge) ,為(wei) 優(you) 化提升首都功能騰出空間,高精尖產(chan) 業(ye) 新設經營主體(ti) 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3年的66.1%。作為(wei) 北京“新兩(liang) 翼”,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區建設已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有效承載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減”,換來的是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的“增”。十年來,北京中關(guan) 村企業(ye) 在天津、河北兩(liang) 地設立分支機構超1萬(wan) 家,北京流向天津、河北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超2800億(yi) 元,北京企業(ye) 對津冀兩(liang) 地企業(ye) 投資總額2.3萬(wan) 億(yi) 元。報告顯示,2013年至2022年,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從(cong) 100增長到297.6,年均增速為(wei) 12.9%,京冀、津冀間創新指數相對差距縮小。三地間技術、資金流動日益頻繁,人員、資源往來更加密切,三地協同創新和產(chan) 業(ye) 協作不斷加深,“北京研發、津冀製造”模式加速形成。
經過十年共同努力、協同發展,北京逐步從(cong) “大而全”轉向“高精尖”,天津切實以“引得來”鞏固“發展好”,河北不斷用“接得住”實現“升級跳”。十年間,三地經濟總量連跨5個(ge) 萬(wan) 億(yi) 元台階,在2023年達到10.4萬(wan) 億(yi) 元,是2013年的1.9倍,區域整體(ti) 實力持續提升,現代化首都都市圈不斷煥發活力。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站在新的起點上,京津冀三地要繼續發揮各自優(you) 勢,持續加強人才交流、科研合作、產(chan) 業(ye) 協作,鼓勵支持更多創新主體(ti) 在同台共舞,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從(cong) “實驗室”走向“生產(chan) 線”,共同培育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努力使京津冀高質量發展邁上新台階。(央廣網評論員 陳銳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