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推進濕地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專家解讀)
據法國新聞廣播電台近日報道,濕地改善生態的效果在中國市區也感受得到,比如在南京的玄武湖公園。數量眾(zhong) 多的鸕鶿在園內(nei) 隨處可見。公園管理部門在湖裏引入了荷花、小魚等生物。工作人員榮女士表示,公園近年來持續治理改善生態係統,水生植物引進大大提升了湖水水質。中國重新成為(wei) 許多候鳥遷徙途中不可或缺的一站。
意大利Adnkronos通訊社發表評論認為(wei) ,中國政府通過采取多項保護政策、增加資金投入、提高全民濕地保護意識等方法,使濕地麵積不斷增加。
濕地與(yu) 森林、海洋並稱為(wei) 地球上三大生態係統,在抵禦洪水、調節氣候、涵養(yang) 水源、降解汙染物、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全球碳循環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被譽為(wei) “地球之腎”“物種寶庫”和“儲(chu) 碳庫”。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濕地類型齊全、數量豐(feng) 富的國家之一,濕地麵積居於(yu) 亞(ya) 洲第一、世界第四,若爾蓋濕地、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山東(dong) 黃河三角洲濕地等為(wei) 人們(men) 所熟知。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的數據顯示,中國現有濕地麵積約5635萬(wan) 公頃,現有國際重要濕地總數達82處,總麵積764.7萬(wan) 公頃。
1992年,中國簽署《濕地公約》,成為(wei) 該公約的第67個(ge) 締約方。《濕地公約》要求各締約方建立濕地保護體(ti) 係,尤其是國際重要濕地的保護。中國加入《濕地公約》的同時,就指定了包括鄱陽湖、洞庭湖、紮龍在內(nei) 的6塊國際重要濕地,在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時,1995年列入國際重要濕地的香港米鋪—後海灣濕地也回歸中國。
自加入公約以來,中國政府嚴(yan) 格履行國際義(yi) 務,在製訂保護和合理利用濕地的法規政策、指定國際重要濕地並建立係統的保護體(ti) 係,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特征總體(ti) 穩定,開展國際合作等方麵取得了顯著成效。
中國在濕地保護和公約履約方麵主要經曆了4個(ge) 發展階段:一,1992年—2003年,摸清家底和起步階段,以首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和發布《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為(wei) 標誌;二,2004年—2015 年,搶救性保護階段,以大規模濕地公園建設、實施濕地保護工程為(wei) 標誌;三,2016年—2021年,係統保護階段,以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尤其是濕地保護修複製度方案發布與(yu) 執行為(wei) 標誌;四,2022年以來,全麵保護階段,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頒布與(yu) 實施為(wei) 標誌。經過30多年的探索,中國先後建立了濕地生態係統的分級保護與(yu) 管理體(ti) 係,包括國家重要濕地(包括國際重要濕地)、地方重要濕地以及“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的保護地體(ti) 係。
自1992年起,中國在濕地保護領域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吸納全球智慧,貢獻中國方案。這主要體(ti) 現在以下幾個(ge) 方麵:一是以遷徙水鳥及其棲息地保護為(wei) 目標,建立 了雙邊和多邊的長效合作機製;二是以共享濕地生態係統健康為(wei) 目標,建立雙邊或多邊生態係統合作機製;三是建立雙邊和多邊濕地保護融資機製,提升保護管理能力;四是設立國際環保機構中國辦公室,深入探討濕地保護新模式,如《濕地公約》的主要國際組織夥(huo) 伴——世界自然基金會(hui) 、濕地國際、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均在中國設立辦公室;五是建立南南合作機製,開展援外培訓,分享中國濕地保護管理經驗;六是舉(ju) 辦大型國際會(hui) 議,為(wei) 濕地保護與(yu) 管理提供交流平台。
2022年,中國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hui) 等重大國際會(hui) 議上發出中國聲音,引發廣泛關(guan) 注。從(cong) 將約1100萬(wan) 公頃濕地納入國家公園體(ti) 係,實施全國濕地保護規劃和濕地保護重大工程,到推動國際交流合作,保護4條途經中國的候鳥遷飛通道;從(cong) 在深圳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到支持舉(ju) 辦全球濱海論壇會(hui) 議……中國在不斷探索實踐中為(wei) 世界貢獻諸多立體(ti) 鮮活的案例,總結出不少可複製可推廣的濕地保護經驗,充分展現負責任生態大國形象。
《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hui) 結束後,中國當選《濕地公約》常委會(hui) 主席國。2022年至2025年,中國將在下一次締約方大會(hui) 前領導秘書(shu) 處、科技委員會(hui) 、戰略委員會(hui) 以及管理委員會(hui) 、宣傳(chuan) 與(yu) 公眾(zhong) 參與(yu) 委員會(hui) 、預算委員會(hui) 的各項工作,積極為(wei) 推動《濕地公約》與(yu) 全球多邊環境公約的協同和2023年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做貢獻。
(本報記者 賈平凡采訪整理)
賈平凡
賈平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