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種地”有解
誰來種地?這是中國農(nong) 業(ye) 發展麵臨(lin) 的一個(ge) 現實問題。
聚焦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構建現代農(nong) 業(ye) 經營體(ti) 係,以小農(nong) 戶為(wei) 基礎、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為(wei) 重點、社會(hui) 化服務為(wei) 支撐,加快打造適應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的高素質生產(chan) 經營隊伍。具體(ti) 如何推進?還麵臨(lin) 哪些挑戰?來聽聽各方聲音。
農(nong) 村勞動力結構性短缺問題突出
雨水節氣剛過,貴州省黔西市洪水鎮解放村農(nong) 戶代遠富忙活了起來。“去年打了不少穀子,除了自家留下的,還賣了6000多斤。”代遠富說,最近正在準備種子、化肥,3月份開始播種,得忙一陣子了。
“我跟土地打了半輩子交道,是有感情的,有時間就愛往地裏跑跑看看,忙點也樂(le) 意。”聊起種地,代遠富說,“年輕人如今在城裏工作的多。村裏種地的基本都是像我這個(ge) 年齡段的,有的比我還大,咱這幫人再種一二十年,以後誰來種地呢?”
在各地農(nong) 村,與(yu) 代遠富有著類似疑問的不在少數。前不久,一些地方發布了關(guan) 於(yu) “誰來種地”問題的調研報告,西部某省份的調研顯示,農(nong) 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中,年齡在51歲以上的占54.7%,種糧副業(ye) 化、老齡化、兼職化現象突出;中部一地級市的調研顯示,務農(nong) 主力軍(jun) 集中在51歲到70歲,約占務農(nong) 人群的63.58%。
“誰來種地”是一個(ge) 現實問題,並非這兩(liang) 年才形成。2012年7月,當時的農(nong) 業(ye) 部就曾對此作出回應:隨著工業(ye) 化城鎮化快速推進,農(nong) 村青壯勞動力大量轉移,一些地方農(nong) 忙季節缺人手問題越來越突出,務農(nong) 勞動力老齡化越來越明顯,農(nong) 業(ye) 兼業(ye) 化、副業(ye) 化越來越普遍,今後“誰來種地”成為(wei) 一個(ge) 重大而緊迫的課題。2020年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的一份文件也明確指出,“未來誰來種地、怎樣種好地”問題日益凸顯。
浙江大學中國農(nong) 村發展研究院院長錢文榮分析,目前,農(nong) 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情況較為(wei) 普遍,的確麵臨(lin) 著農(nong) 業(ye) “後繼乏人”“誰來種地”等問題。根據第三次農(nong) 業(ye) 普查,2016年全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營人員中55歲及以上的占比33.6%,從(cong) 近年一些地方的數據來看,這一比例有上升態勢。
“這背後,一方麵是城鎮化的發展伴隨著農(nong) 村勞動力非農(nong) 轉移以及農(nong) 村勞動力數量的下降,數據顯示,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cong) 1978年的17.92%上升至2021年的64.72%;相應地,第一產(chan) 業(ye) 就業(ye) 人員占比從(cong) 70.53%下降至22.87%。”錢文榮說,另一方麵,農(nong) 村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中國農(nong) 村地區60歲及以上、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農(nong) 村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wei) 23.81%、17.72%,比2010年分別高出8.83和7.66個(ge) 百分點。
提升家庭農(nong) 場和農(nong) 民合作社生產(chan) 經營水平
挑戰之下,“誰來種地”咋解?
錢文榮認為(wei) ,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既要強調有人來種地,也得重視在這一過程中讓各方權益得到充分保障,培育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是答案之一。
“自從(cong) 村裏有了合作社,我這種地問題算是解決(jue) 了。”在湖北省棗陽市鹿頭鎮小王莊村,逯傳(chuan) 先前幾年把自家幾畝(mu) 地入股了合作社,“年齡大,種不動地了,合作社接手後,咱不用下地幹活,年底拿現金分紅,比原來自己種的收入還高。”
逯傳(chuan) 先所說的合作社是小王莊村的康鑫土地股份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如今全村有100多戶入股其中。合作社理事長萬(wan) 安傑表示,針對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老人多、土地撂荒等問題,村裏在2018年由村黨(dang) 支部牽頭成立合作社,農(nong) 戶以土地入股,村集體(ti) 以機動地、資金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通過規模化專(zhuan) 業(ye) 化種植、統一管理,推動實現土地效益最大化,農(nong) 民和村集體(ti) 共同增收。“經過幾年發展,入股土地由最初的353畝(mu) 增加到現在的超1100畝(mu) ,每股收益由400多元增加到600多元。”萬(wan) 安傑說。
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分析,當前,中國的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主要包括農(nong) 民合作社、家庭農(nong) 場等,他們(men) 既聯結了小農(nong) 戶,把一些農(nong) 民不願種、種不了、無人種的土地集中起來,解決(jue) 了“誰來種地”問題,又具有規模化、專(zhuan) 業(ye) 化、標準化等特點,提高了農(nong) 業(ye) 經營效率,讓多方從(cong) 中受益。
根據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日前發布的數據,全國有種糧家庭農(nong) 場176.5萬(wan) 個(ge) 、種糧合作社54.2萬(wan) 家,種糧家庭農(nong) 場場均種糧麵積148.8畝(mu) ,農(nong) 民合作社社均擁有土地經營權作價(jia) 出資麵積460.1畝(mu) 。半數以上的家庭農(nong) 場年經營收入在10萬(wan) —50萬(wan) 元,平均每個(ge) 家庭農(nong) 場年淨利潤11.6萬(wan) 元。全國農(nong) 民合作社成員中的普通農(nong) 戶占比95.5%,農(nong) 民合作社年經營收入6309.2億(yi) 元,成員人均可獲得盈餘(yu) 二次返還1460.4元。
在錢文榮看來,以糧食為(wei) 主的大宗農(nong) 產(chan) 品畝(mu) 均收益總體(ti) 相對較低,擴大生產(chan) 經營規模,是提升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和經濟收入的主要途徑。農(nong) 民合作社、家庭農(nong) 場規模近年持續擴大,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當前一些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仍存在規模小、管理弱等問題,還得進一步提升生產(chan) 經營水平,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部署很好體(ti) 現了這一點,各地應就此加快采取措施,推動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實現更好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讓小農(nong) 戶獲得更優(you) 質便利的服務
規模化經營顯成效,但“大國小農(nong) ”仍是中國的基本農(nong) 情。根據第三次農(nong) 業(ye) 普查數據,中國小農(nong) 戶數量占到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98%以上,小農(nong) 戶從(cong) 業(ye) 人員占農(nong) 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90%,小農(nong) 戶經營耕地麵積占總耕地麵積的70%。解決(jue) “誰來種地”問題,還要幫助小農(nong) 戶更好融入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中。在此過程中,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不可或缺。
聚焦發展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不少地方近年作出積極探索,土地托管服務成為(wei) 其中一大亮點。專(zhuan) 家介紹,土地托管服務是指農(nong) 民把土地委托給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組織管理,土地仍是自己的,每年產(chan) 出的收成也是自己的,期間農(nong) 民隻需支付托管費。相關(guan) 測算顯示,實行全環節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服務小農(nong) 戶,一般可提質增收15%—20%。
在安徽省亳州市,三義(yi) 鎮農(nong) 戶郭中平是土地托管服務的受益者之一。她表示,自家土地沒托管之前,丈夫到了農(nong) 忙季節就得從(cong) 外地趕回來搶收搶種,之後繼續出去打工,不僅(jin) 人累得夠嗆,來回路費、那陣子少拿的工資也是不少錢,“現在把地全程托管給專(zhuan) 業(ye) 組織,他們(men) 的機械化作業(ye) 、技術管理水平更高,用不著我們(men) 操心。這兩(liang) 年,我家種的強筋麥畝(mu) 均收入基本能有1500元左右,可不低了。”
亳州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從(cong) 2022年開始,全市圍繞糧食生產(chan) 各項環節推行“全托管”模式,在試點鎮村開展“供、耕、種、管、收、售”六位一體(ti) 服務,目前糧食生產(chan) “全托管”麵積已超80萬(wan) 畝(mu) 。接下來,亳州還將進一步發展多元化社會(hui) 服務,把農(nong) 戶“做不了、做不好、做了不劃算”的事委托給社會(hui) 化服務組織完成,力爭(zheng) 到2025年全市涉糧社會(hui) 化服務組織增至2850個(ge) ,糧食生產(chan) “全托管”麵積發展到160萬(wan) 畝(mu) 。
除了全程托管,為(wei) 了充分保障農(nong) 民的經營自主權,根據農(nong) 民的意願和生產(chan) 需要,各地還發展了單環節托管、多環節托管、關(guan) 鍵環節綜合托管等多種模式,例如播種環節的代耕代種、田管期間的灌溉噴藥、收獲時的機收服務等。隨著托管等各類服務發展,麵向小農(nong) 戶的社會(hui) 化服務體(ti) 係不斷完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各類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組織超過107萬(wan) 個(ge) ,服務麵積超過19.7億(yi) 畝(mu) 次,服務小農(nong) 戶9100多萬(wan) 戶。
錢文榮認為(wei) ,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在促進小農(nong) 戶和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有機銜接方麵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支撐作用,但也存在對小農(nong) 戶服務的覆蓋率不夠高、模式創新不足等問題,應繼續加強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平台和標準體(ti) 係建設,聚焦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關(guan) 鍵薄弱環節和小農(nong) 戶,拓展服務領域和模式,讓小農(nong) 戶獲得更加優(you) 質便利的服務。
邱海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