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市場規模穩步增長 森林“糧庫”讓中國飯碗更豐盛

發布時間:2024-03-04 12:35:00來源: 中國紀檢監察報

  市場規模穩步增長 科技賦能提質增效

  森林“糧庫”讓中國飯碗更豐(feng) 盛

  我國有十四億(yi) 多人口,吃飯問題是國之大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解決(jue) 吃飯問題不能光盯著有限的耕地,要樹立大食物觀”“要向森林要食物”。“開發森林食品”作為(wei) 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撐,被寫(xie) 入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釋放了明確信號。

  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以經濟林為(wei) 主體(ti) 的森林食物產(chan) 量達到2.26億(yi) 噸,年產(chan) 值超過2.2萬(wan) 億(yi) 元。森林食物已成為(wei) 我國繼糧食、蔬菜之後的第三大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為(wei) 保障糧油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近年來,我國各地加快推進森林食品等林草產(chan) 業(ye) 的高質量發展。依托新興(xing) 技術,現代化的林下經濟基地以及種植模式日益增多,逐步改變了過去“人種天養(yang) ”的被動局麵;同時,隨著產(chan) 業(ye) 的發展,更多有市場影響力的森林食物品牌出現在大眾(zhong) 視野,森林食品市場規模逐年穩步增長。

  技術賦能

  “產(chan) 業(ye) 大腦”讓山核桃不僅(jin) 種得好還賣得好

  進入3月,“沉睡”了一冬的浙江省杭州臨(lin) 安牽牛崗農(nong) 業(ye) 開發有限公司山核桃種植基地忽然熱鬧起來,工作人員忙著給林地施肥以及補種新的樹苗,為(wei) 核桃林新一年的生長做準備。

  杭州市臨(lin) 安區是我國最主要的山核桃產(chan) 區,這裏的地形和氣候十分適宜山核桃的生長,已有500多年的山核桃栽培曆史。目前,全區山核桃種植麵積已經達到57萬(wan) 畝(mu) ,有15萬(wan) 左右的農(nong) 民以山核桃為(wei) 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全區山核桃的生產(chan) 麵積以及年均產(chan) 量都位居全國榜首。

  臨(lin) 安牽牛崗農(nong) 業(ye) 開發有限公司的負責人王立平是臨(lin) 安本地人,從(cong) 2000年就開始承包土地種植山核桃。王立平說,以前,當地種植山核桃的管理方式很粗放,因此收益不好,2017年以前,他經常虧(kui) 本。直到2017年之後,市裏的技術專(zhuan) 家來當地指導,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也逐步被應用到山核桃種植基地中,才讓當地山核桃的發展駛入了“快車道”。

  王立平的基地內(nei) 目前種植有890畝(mu) 山核桃林,去年秋天一共收獲山核桃幹籽5萬(wan) 斤,是2018年年產(chan) 量的五倍還多。王立平自豪地表示,有了先進的技術,這麽(me) 大的一片種植基地,平時管理隻需兩(liang) 個(ge) 工人就夠了,十分省心。

  山核桃的品質受土壤、天氣、病蟲害等因素影響較大,為(wei) 了能夠及時監測各類環境要素的變化,基地內(nei) 安裝了一個(ge) 小型氣象監測站以及智能型蟲情測報燈等物聯網傳(chuan) 感設備,這些設備收集到的數據會(hui) 實時傳(chuan) 送到臨(lin) 安區統一的山核桃“產(chan) 業(ye) 大腦”中,經過係統分析,可以準確判斷環境情況以及病蟲害的發生,為(wei) 種植管理提供精準應對策略。

  臨(lin) 安區的山核桃產(chan) 業(ye) 大腦於(yu) 2020年上線,是全國首個(ge) 正式上線運營的農(nong)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數字應用平台。目前,平台已經歸集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市場監管、氣象等15個(ge) 單位數據,覆蓋種植大戶、262家合作社、160家加工廠、80家協會(hui) 企業(ye) 和700餘(yu) 家堅果銷售企業(ye) 電商數據,可對山核桃種植、加工等環節進行全產(chan) 業(ye) 鏈的監管和服務。

  臨(lin) 安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農(nong) 林信息中心主任羅煦欽告訴記者,臨(lin) 安區山核桃產(chan) 業(ye) 大腦上線,主要是為(wei) 了解決(jue) “哪裏合適種”“如何種得好”“如何加工好產(chan) 品”“如何賣得好”這幾個(ge) 山核桃產(chan) 業(ye) 發展的核心問題。在種植方麵,“產(chan) 業(ye) 大腦”可以利用衛星遙感等技術獲取數據,通過土壤、地形、氣候三項因子,開展適宜性評價(jia) ,確定禁種區、宜種區,選出最適合山核桃林生長的地方。在病蟲害防治方麵,“產(chan) 業(ye) 大腦”安裝有山核桃病蟲害智能預警模型,將山核桃的四十多種蟲害和七十多種病害的特征、形狀以及防治方法等形成病蟲害基礎庫,通過對曆史數據的收集,對整個(ge) 區域內(nei) 的病蟲害發生趨勢做出預測。同時,各個(ge) 種植基地內(nei) 的監測設備會(hui) 實時監測並上傳(chuan) 各類病蟲害信息,係統則及時通過手機向管理者發出預警和治理建議。

  在銷售環節,“產(chan) 業(ye) 大腦”基於(yu) 阿裏、抖音等平台數據,分析出山核桃熱銷商品、熱銷區域以及消費者喜歡哪些口味和什麽(me) 規格,形成大數據報告,為(wei) 品牌推廣和企業(ye) 的新品研發等提供決(jue) 策支持。

  羅煦欽表示,現在臨(lin) 安有60%左右的山核桃都是通過電商渠道進行銷售。以前沒有“產(chan) 業(ye) 大腦”的數據指導,本地企業(ye) 對於(yu) 消費者到底喜歡什麽(me) 口味的產(chan) 品,該如何針對消費者喜好升級加工工藝和包裝等情況往往一無所知。比如有的企業(ye) 覺得水煮山核桃健康,但實際上大部分消費者偏好椒鹽味山核桃。有了“產(chan) 業(ye) 大腦”的大數據指導,臨(lin) 安區一家山核桃加工企業(ye) 開發出了“團圓仁”係列產(chan) 品,2023年僅(jin) 通過抖音平台就實現了1000多萬(wan) 元的銷售額。

  綠色產(chan) 業(ye)

  林下經濟美了生態富了口袋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下洋鎮上姚村是一片被綠樹環繞的小山村,全村麵積共26平方公裏,其中有大約16平方公裏是山林地。2021年,為(wei) 充分利用林地空間資源,下洋鎮以“長期得綠、短期得利、以短養(yang) 長、長短結合”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林下經濟,讓村民們(men) 端上了“綠飯碗”。

  在上姚村一處朝南坡地上,高大的杉木林鬱鬱蔥蔥,茂密的樹冠擋住了陽光,為(wei) 樹下帶來一片陰涼。就在這片陰涼地中,一顆顆竹蓀正在安靜生長,等到6月份,這些竹蓀就可以采收了。

  泉州市林業(ye) 和草原局工作人員胡金地介紹,林下套種竹蓀是一個(ge) 生態和經濟效益雙收的產(chan) 業(ye) 。林和菌是一對“絕佳搭檔”:樹林可以給食用菌遮陰、提供氧氣;而食用菌則可以給樹木提供二氧化碳、有機質,促進樹木生長的同時還能調節林地內(nei) 小氣候,形成林菌共生的生態群落。除了杉木林,鬆木林、雜木林、竹林也可以開發種植竹蓀等食用菌,目前,下洋鎮已有杉木林、竹林、百香果園等三個(ge) 試驗地種植了竹蓀。

  上姚村的村民姚布興(xing) 說,以前,大家隻知道種田,沒有想過還有“綠色經濟”的發展思路。好在這些年,村裏一直堅持巡山護林,留下的這片綠水青山果真變成了金山銀山。

  林下生金,生態富民。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地方充分挖掘林地資源優(you) 勢,發展林下經濟,不僅(jin) 美了生態,還富了口袋。

  在貴州省黔東(dong) 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縣渡馬鎮新民村,蜂農(nong) 田再培的30多個(ge) 木蜂箱就散布在山上的杉木林間。天柱縣森林覆蓋率達67.39%,山上遍布多種蜜源植物,花期長,非常適合發展林下養(yang) 蜂。田再培去年收獲了400多斤蜂蜜,一斤賣價(jia) 至少80元。田再培說,現在網絡普及,蜂蜜銷售不再是難事。山裏的野花蜜味道香甜,受到不少消費者喜歡。

  在天柱縣,如今像田再培這樣的蜂農(nong) 還有不少。養(yang) 蜂不會(hui) 占用田地,也不耽誤農(nong) 時,還有很好的收益,這都得益於(yu) 當地草木蔥蘢的良好生態。過去,天柱縣的村民們(men) 大多過得是“背靠大山無收入”的苦日子,一些村民靠砍樹為(wei) 生,不僅(jin) 破壞了環境,導致山體(ti) 水土流失,收入也不高。近年來,天柱縣堅持“生態立縣、產(chan) 業(ye) 興(xing) 縣”的發展思路,一方麵嚴(yan) 格執行森林采伐限額管理,持續推進國土綠化,另一方麵多措並舉(ju) 發展林業(ye) 產(chan) 業(ye) ,林下生態雞、林下中藥材、林下養(yang) 蜂等林下經濟發展如火如荼。就林下蜂來說,截至去年年底,天柱縣養(yang) 蜂已達到2.1萬(wan) 箱,蜂農(nong) 達260餘(yu) 戶,蜂蜜總產(chan) 值1570多萬(wan) 元。當地村民說,要感謝好山好水養(yang) 出了好“蜂”景。

  品牌體(ti) 係

  多樣化產(chan) 品提高茶油附加值

  在我國南方丘陵地區,有一種很常見的樹種,它的體(ti) 形並不十分高大,長著橢圓形的葉子,果實圓圓的泛著紅色。這種樹叫油茶樹,是我國南方重要的食用油料樹種,被稱為(wei) 長在山中的“油庫”,用它的果實所榨取的茶油目前是我國食用植物油消費量前10位的油種。

  江西省是我國油茶的主要產(chan) 區之一,其中贛州市的油茶林麵積、產(chan) 量和產(chan) 值位於(yu) 全省第一位。在如今這個(ge) “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贛州市為(wei) 了更好地提升本地茶油的影響力和銷量,著實下了一番功夫。一方麵,打造“贛南茶油”區域公用品牌並大力扶持本地企業(ye) 自主品牌,形成以地標產(chan) 品為(wei) 基礎、區域公用品牌為(wei) 支撐、企業(ye) 品牌各具特色的贛南茶油品牌體(ti) 係;另一方麵,積極拓寬線上線下多種銷售渠道,舉(ju) 辦各類品牌營銷活動,讓贛南茶油不僅(jin) 走進國內(nei) 各大商超,還走出國門,遠銷歐美、東(dong) 南亞(ya) 等國家和地區。

  江西中新雲(yun) 農(nong) 科技有限公司是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的一家電商企業(ye) ,從(cong) 2016年起就開始從(cong) 事茶油的線上銷售。該公司運營總監肖雲(yun) 峰告訴記者,過去,大夥(huo) 兒(er) 總愁茶油打不開銷路。這些年,隨著人們(men) 越來越熱衷於(yu) 線上購物,他們(men) 也找準時機,在京東(dong) 、天貓、拚多多等大型電商平台上開了旗艦店。除了依托大平台,贛縣區還自己建設了3家電商平台,專(zhuan) 門售賣茶油等本地特色產(chan) 品,銷售量也在穩定增長。

  在剛剛過去的春節期間,贛縣區的幾家電商平台和京東(dong) 、淘寶等旗艦店同步開展了2024年“網上年貨節”促銷活動,不少油茶種植戶還通過當下火熱的直播帶貨形式來推銷自家的產(chan) 品。贛縣區商務局電商股工作人員表示,近年來,贛縣區依托電商培訓機構積極組織有意向的村民開展鄉(xiang) 村電商直播培訓,培養(yang) “鄉(xiang) 村明星”,通過電商直播開拓農(nong) 業(ye) 新型銷售渠道,助農(nong) 增收。截至2023年底,已經有1680多名村民學會(hui) 了直播帶貨。

  肖雲(yun) 峰說,從(cong) 長遠發展來看,茶油要想提升銷量和附加值,需要打造品牌。沒有品牌的茶油產(chan) 品不僅(jin) 賣不上好價(jia) 錢,品質也難以保障。如今,在贛縣區本地的電商平台上主推的是一個(ge) 本地品牌的山茶油係列產(chan) 品,該品牌目前主打的路線是“高品質”“有機”,品牌市場定位很明確。同時,產(chan) 品也不再止步於(yu) 粗加工的原油,而是通過深加工和更多工藝,開發出精製有機山茶油精華等多樣化的新產(chan) 品,提高茶油的附加值。

  為(wei) 了保障品牌產(chan) 品的高品質,贛州市還引導本地40多家油茶銷售加工企業(ye) 、種植大戶和科研院所等組建了贛南茶油高品質聯盟,通過統一產(chan) 品標準、設立統一形象標識和包裝設計等,引導贛州市相關(guan) 企業(ye) 統一采用母子品牌形式使用“贛南茶油”品牌開展營銷,聯盟所有產(chan) 品均需經油茶國檢中心檢測才能進入市場。近年來,以“贛南茶油”為(wei) 代表的贛州茶油品牌體(ti) 係在國內(nei) 的銷量和影響力逐步提升,2018—2023年,“贛南茶油”連續六年登上“中國地理標誌產(chan) 品區域品牌百強榜”。(中國紀檢監察報記者 王雅婧)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