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刀為筆竹為紙 浙江湖州民間大師手刻大千世界

發布時間:2024-03-04 14:15: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湖州3月3日電(胡豐(feng) 盛 黃彥君 陸誌鵬)原本寫(xie) 於(yu) 柔軟紙麵、行雲(yun) 流水的書(shu) 法作品,用竹刻的方式呈現,會(hui) 生發出怎樣的意趣?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千金鎮,步入古稀之年的竹刻大師楊新泉有一個(ge) 夢想,他打算在竹板上刻下趙孟頫書(shu) 法全集。

  湖州名士趙孟頫,是宋末元初的著名書(shu) 法家。對於(yu) 土生土長的湖州人楊新泉而言,以另一種形式重現古人的作品,既能傳(chuan) 承地方文脈,也是個(ge) 人價(jia) 值的延續。“十年!刻到哪是哪,總歸是留給社會(hui) ,我也對得起這把刀了。”楊新泉說。

  走進“一泉齋”工作室,一張老式木質寫(xie) 字台上,長長短短的刻刀擺放整齊,10元錢淘來的放大鏡掛在一盞褪色的老式台燈上,鎢絲(si) 燈泡的橘黃色燈光下,楊新泉手握刻刀,在竹板上刻下一道道深深淺淺的線條。

  他與(yu) 刻刀的緣分,結於(yu) 湖州特色手工藝品——被譽為(wei) “筆中之冠”的湖筆。

  家住千金鎮朝陽村,楊新泉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千金湖筆廠給湖筆筆杆刻字,他的師父徐蘭(lan) 亭曾特意為(wei) 他製作一把月牙刀,至今仍在使用。“但是傳(chuan) 統手工刻字效率低,給筆杆刻字的工作漸漸被刻字機替代。”楊新泉說,正是當時的困頓,促成了新的機遇。

  40年前,楊新泉偶然看到一塊古時的竹製臂擱,猶如發現新大陸,心中萌生了學習(xi) 竹刻藝術的念頭。

  古人雲(yun) ,“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與(yu) 書(shu) 畫同,不過以刀代筆,以竹為(wei) 紙耳”。竹刻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在江南地區廣為(wei) 流行,雕刻者情思馳騁於(yu) 竹片,一刀一筆,隨性隨心。

  “嚐試竹刻初期,月牙刀用起來不順手,我就自己鋸掉一個(ge) 角,又找來鋼條打磨,插在劈開的廢舊筆杆上。”楊新泉說,這成為(wei) 他獨創的刻刀。

  從(cong) 製作毛筆,到竹上刻字,刀、筆、書(shu) 法在楊新泉手中逐漸融合、升華。

  在實踐中,他獨創雙刀交匯刻法,以刀代筆,直接“用刀臨(lin) 帖”,運筆施刀行雲(yun) 流水,流暢豪放。

  談到竹板製作,他更頗有心得,新竹須存放2年以上,經石灰泡煮,晾幹刮皮,由粗到細打磨,直至拋光。若因竹纖維“飛刀”影響了1個(ge) 筆畫,他會(hui) 毫不猶豫地從(cong) 頭再來。

  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成就了無數的作品與(yu) 榮譽——“湖州工匠”“南太湖特支計劃傳(chuan) 統領軍(jun) 人才”“浙江省優(you) 秀民間文藝人才”……憑借竹雕作品《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楊新泉在法國巴黎首屆國際藝術博覽會(hui) 上捧得金獎。

  對於(yu) 民間大師而言,傳(chuan) 統工藝如何代代相傳(chuan) ,是作品突破之外的另一大難題。為(wei) 優(you) 化非遺傳(chuan) 承人的生存環境,營造非遺傳(chuan) 承與(yu) 保護的文化氛圍,千金鎮已有打算,“鎮裏將為(wei) 我組建工作室。”楊新泉說,這令他感到開心。(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