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科技強國有我】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突出特征

發布時間:2024-03-05 09:24:00來源: 人民論壇網

  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深入發展,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已經成為(wei)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新質生產(chan) 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chuan) 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chan) 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chan) 力質態”。“新質生產(chan) 力”這一重要論斷,既是對馬克思主義(yi) 生產(chan) 力理論的創新發展,也是對習(xi) 近平經濟思想的豐(feng) 富發展和深化。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質生產(chan) 力的突出特征,對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yi) 和實踐價(jia) 值。

  新質生產(chan) 力以“高科技”為(wei) 本質屬性

  “高科技”表現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取決(jue) 於(yu) 重大科學發現和重大技術突破,以數字時代科學技術發生根本性質變、實現顛覆性創新、取得革命性進步為(wei) 根基,其代表著全球科技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的最新趨勢和方向。曆史唯物主義(yi) 認為(wei) ,生產(chan) 力是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從(cong) 自然界獲取物質資料的能力,是推動社會(hui) 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它總是處於(yu) 不斷新質化的運動之中。縱觀人類社會(hui) 發展史,生產(chan) 力經曆了“人力-畜力-動力-算力”的發展演變,推動人類社會(hui) 從(cong) 農(nong) 耕時代,進入工業(ye) 時代,再走向信息時代。當前,隨著雲(yun) 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5G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社會(hui) 開始邁向數字文明新時代,算力已不再作為(wei) 信息技術領域的專(zhuan) 有服務,而逐漸滲透到了各行各業(ye) 及企業(ye) 生產(chan) 的全過程,與(yu) 此同時,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高精尖科技取得關(guan) 鍵性突破,共同催生了新質生產(chan) 力。因此,“高科技”是新質生產(chan) 力區別於(yu) 傳(chuan) 統生產(chan) 力的本質屬性。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核心要素”,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打好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首先,要瞄準科技創新的“前沿”。以國家戰略需求為(wei) 導向,以國際頂尖水平為(wei) 目標,健全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布局一批體(ti) 量更大、學科交叉融合、綜合集成的國家實驗室,充分發揮國家科研機構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在科技創新中的主力軍(jun) 作用。其次,要鞏固科技創新的“中流”。強化企業(ye) 科技創新的主體(ti) 地位,支持企業(ye) 提升創新能力,著重加強對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的扶持力度,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ye) 集聚,全麵激發企業(ye) 創新活力。最後,要夯實科技創新的“末端”。深化經濟體(ti) 製、科技體(ti) 製改革,加強知識產(chan) 權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麵創新的基礎製度,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形成具有全球競爭(zheng) 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新質生產(chan) 力以“高效能”為(wei) 核心標誌

  “高效能”表現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依賴於(yu) 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you) 化組合的躍升,強調要通過新興(xing) 技術在生產(chan) 流通過程中的不斷滲透應用來提高生產(chan) 效率,從(cong) 而實現全要素生產(chan) 率的大幅提升。從(cong) 經濟學角度看,新質生產(chan) 力代表一種生產(chan) 力的躍遷,它以科技創新為(wei) 引擎,以產(chan) 業(ye) 升級為(wei) 主導,以提升核心競爭(zheng) 力為(wei) 目標,擺脫了依靠大量資源投入、高度消耗能源的傳(chuan) 統生產(chan) 力發展方式,走出了一條生產(chan) 要素投入少、資源配置效率高、環境汙染成本低、經濟社會(hui) 效益好的新發展路徑。新質生產(chan) 力即新的生產(chan) 力質態、形態和形式,旨在通過信息技術、數字技術、智能技術等通用技術與(yu) 製造技術、能源技術、材料技術、海洋技術、空間技術等專(zhuan) 用技術的交叉融合,通過數據、信息等新興(xing) 生產(chan) 要素與(yu) 土地、勞動力、資本等傳(chuan) 統生產(chan) 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複合型產(chan) 業(ye) 生態係統,實現生產(chan) 效率的指數級增長。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ti) 產(chan) 業(ye) 和產(chan) 業(ye) 鏈上”。要加快推動科技成果工程化、產(chan) 業(ye) 化、市場化和社會(hui) 化。緊緊圍繞推進新型工業(ye) 化和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和農(nong) 業(ye) 強國等戰略任務,發揮數據要素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打造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集群。一是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是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的重要支柱,要厚植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優(you) 勢,通過科技創新、技術改造、減汙降碳等途徑實現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並推動產(chan) 業(ye) 鏈不斷向上下遊延伸,促進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提質增效。二是培育壯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是以重大技術突破為(wei) 基礎,知識技術密集、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引領性產(chan) 業(ye) ,要持續加大對重大技術攻關(guan) 的支持力度,提升政策協同性,優(you) 化發展環境,避免同質化無序競爭(zheng) 、低水平重複建設,讓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在“快車道”上實現平穩運行。三是布局建設未來產(chan) 業(ye) 。未來產(chan) 業(ye) 是由前沿技術驅動,尚處於(yu) 孕育萌發階段或產(chan) 業(ye) 化初期,具有戰略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前瞻性產(chan) 業(ye) ,要加強前瞻謀劃部署,打造標誌性產(chan) 品,不斷壯大產(chan) 業(ye) 主體(ti) ,豐(feng) 富應用場景,優(you) 化支撐體(ti) 係,推動未來產(chan) 業(ye) 實現可持續發展。

  新質生產(chan) 力以“高質量”為(wei) 發展導向

  “高質量”表現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致力於(yu) 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強調必須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全社會(hui) 生產(chan) 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不可忽視的是,傳(chuan) 統工業(ye) 化在促進經濟社會(hui) 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伴生著人口爆炸、資源枯竭、能源匱乏、環境汙染、生態失衡等全球性問題,對地球環境和生態係統構成了嚴(yan) 重威脅。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環境的需求不斷增長,高質量發展成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而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綠色化、低碳化則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環節。新質生產(chan) 力關(guan) 鍵在於(yu) 發揮科技創新的力量,運用無形知識、無形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要素,進行低能耗、低排放、低汙染的可持續性生產(chan) ,推動形成經濟增長與(yu) 生態保護協同並進的綠色發展格局。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chan) 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chan) 力”。必須始終以效率、和諧、持續為(wei) 目標,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第一,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價(jia) 值取向,落實節約優(you) 先、保護優(you) 先、自然恢複為(wei) 主的方針,站在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第二,要加快推進綠色科技創新與(yu) 綠色技術應用。大力發展清潔生產(chan) 、汙染防治、循環再生等綠色技術,做強綠色製造業(ye) ,發展綠色服務業(ye) ,壯大綠色能源產(chan) 業(ye) ,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產(chan) 業(ye) 發展體(ti) 係。第三,要持續優(you) 化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工具箱。以生態環境領域科技體(ti) 製改革為(wei) 契機,完善綠色低碳發展的法律保障和政策體(ti) 係,發揮綠色金融的牽引作用,加強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監管政策和產(chan) 業(ye) 政策對綠色金融領域的支持配合,打造高效生態綠色產(chan) 業(ye) 集群。第四,要大力倡導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弘揚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活理念,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hui) 。

  征程萬(wan) 裏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奮蹄。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我們(men) 必須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以“新”為(wei) 出發點,以“質”為(wei) 立足點,以“生產(chan) 力”為(wei) 落腳點,增強發展新動能,形成發展新優(you) 勢,為(wei) 中國實現“變道超車”,加速邁向“數字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本文係“研究闡釋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四川省哲學社會(hui) 科學規劃重大項目“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強國使命任務的邏輯理路研究”(SC22ZDYC28)階段性成果】

  作者:葉本乾 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汪思潔 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研究生

  來源:人民論壇網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