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醫療讓健康服務更優質可及 推動治療精準化
【今日關(guan) 注】
◎本報記者 代小佩
“我們(men) 團隊最近出了一個(ge) 很有應用前景的成果,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通過一張眼睛照片就可獲取被拍攝者血糖、血壓、血脂等信息。”近日,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眼科學院院長王寧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
人工智能被用於(yu) 健康評估,是數字醫療技術提升百姓健康水平的生動寫(xie) 照。
手術機器人、遠程醫療、可穿戴設備……近年來,數字醫療技術在疾病診斷、臨(lin) 床治療和患者康複等領域不斷開疆拓土,讓健康服務更加優(you) 質可及。
輔助醫生診斷疾病
對腫瘤患者來說,早篩早診早治至關(guan) 重要。精準預防已成為(wei) 癌症預控的新趨勢。如今,人工智能影像成為(wei) 醫生的“第二大腦”。江蘇省人民醫院原院長趙俊介紹,在進行肺癌的早期篩查時,準確發現結節是診斷的第一步。但是,肺結節尤其是微小肺結節並不容易辨別,而閱片醫生有可能會(hui) 因為(wei) 疲勞或經驗不足造成遺漏。這時,將深度學習(xi) 技術用於(yu) 肺結節檢測與(yu) 篩查的“肺結節人工智能係統”就派上用場。在臨(lin) 床應用中,該係統能夠輔助診斷、標記肺小結節,減少醫生的工作量,降低誤診發生概率。
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在眼科疾病診斷方麵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閉角型青光眼在我國40歲以上人群中的發病率約為(wei) 2%。為(wei) 幫助這部分患者,王寧利潛心研究閉角型青光眼的高效便捷篩查技術。“現在,用手機給眼睛拍一張照片,利用相關(guan) 數據模型,不到一分鍾就可知此人有無罹患閉角型青光眼的風險、是否需要去醫院。這種篩查方式能夠有效避免患者因錯失窗口期而導致失明。”王寧利說。
心髒疾病患者也能享受到數字醫療技術帶來的便利。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一醫院副院長張俊傑告訴記者,以心髒功能衰竭患者為(wei) 例,利用可穿戴設備,醫生可實時監測患者的肺動脈壓力,並據此預測患者心衰、惡性心律失常發生的概率。“一旦發現異常就可盡早介入治療,為(wei) 患者健康保駕護航。”張俊傑說。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可實現腦血管疾病的早篩早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jun)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可對腦健康水平進行定量分析。“如果腦健康分析結果提示有罹患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就可及早幹預。”王擁軍(jun) 說。
通過照片診斷眼部疾病、利用可穿戴設備實時監測心髒……各種基於(yu) 深度學習(xi) 的人工智能技術正逐漸成為(wei) 輔助醫生診斷疾病的幫手。
推動治療精準化
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來說,時間就是生命。但在現實中,相當一部分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因未及時診斷而錯過黃金救治時間。
為(wei) 解決(jue) 該問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等機構基於(yu) 大量優(you) 質醫療數據研發了急性腦卒中再灌注治療智能決(jue) 策平台。這一平台能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頭部進行快速精準的影像分析,大幅縮短術前決(jue) 策時間,讓更多患者盡早得到救治。
除了讓治療更及時,數字醫療技術還能助推治療向精準化、個(ge) 性化方向發展。
在進行經導管心髒不停跳的心瓣膜修複或置換手術時,醫生通常基於(yu) 影像學檢查和臨(lin) 床經驗為(wei) 患者定製瓣膜,但用這種方式製作的瓣膜有時並非完全適配。“隨著數字醫療技術的發展,我們(men) 可基於(yu) 患者CT圖像,利用3D打印技術為(wei) 患者定製尺寸更合適的瓣膜,讓手術治療方案更精準,降低手術風險。”張俊傑說。
骨科治療也因數字技術的發展取得突破。2024年1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積水潭醫院矯形骨科團隊公布了一項成果。他們(men) 利用大數據模型對手術進行科學精準規劃,有效降低了髖關(guan) 節置換手術術後脫位的風險。“數字技術的應用讓髖關(guan) 節置換手術更加精準。”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積水潭醫院院長蔣協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除此之外,基於(yu) 大數據等技術建立的互聯網醫院可提供在線問診、藥品配送、遠程醫療等服務,讓患者就醫更加便捷。未來,互聯網醫院將打破信息孤島,進行係統融合,推進醫聯體(ti) 建設,推動優(you) 質資源下沉,實現患者少跑腿、數據多跑路,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更加優(you) 質的醫療服務。
更好滿足患者需求
在康複領域,腦機接口技術大有可為(wei) 。2024年1月,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與(yu) 清華大學團隊共同宣布,全球首例通過植入式硬膜外電極腦機接口輔助治療的四肢截癱患者,在行為(wei) 能力康複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可自主腦控喝水。
此外,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賈旺團隊近日為(wei) 患者成功實施微創無線腦機接口植入手術。患者出院後,醫生通過遠程指導輔助其康複訓練。經過近兩(liang) 個(ge) 月的訓練,患者可通過意念控製電腦屏幕上的光標。
目前,腦機接口技術已經被應用於(yu) 兒(er) 童多動症、孤獨症、腦癱、癲癇、帕金森病、腦卒中、難治性抑鬱症等疾病的治療康複中。
為(wei) 幫助腦卒中患者更好康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智慧醫療研究中心培養(yang) 了一批腦卒中機器人康複師。
“機器人康複師可輔助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情緒疏導等。”王擁軍(jun) 說。
談及數字醫療技術在心內(nei) 科的應用,張俊傑希望盡快出現心內(nei) 科介入手術機器人,為(wei) 心內(nei) 科醫生減負。“醫生做介入手術時通常要穿20斤重的含鉛防輻射服,時間久了會(hui) 得膝關(guan) 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等職業(ye) 病。有了機器人的輔助,醫生就能脫去沉重的鉛衣,在沒有X射線暴露的控製間完成手術。”張俊傑說。
張俊傑還想象了一個(ge) 畫麵:心內(nei) 科醫生在5G技術及機器人的助力下,為(wei) 千裏之外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手術。
王擁軍(jun) 說,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近期會(hui) 推出一款急診醫生助理機器人。
“數字醫療技術的發展始終要圍繞解決(jue) 臨(lin) 床問題展開,最終目的是讓健康服務變得更加優(you) 質可及,讓廣大患者受益。”王擁軍(jun) 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