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建言保障新業態勞動者合法權益
代表委員建言保障新業(ye) 態勞動者合法權益
政府主導構建靈活多樣社會(hui) 保障製度
□ 本報記者 趙晨熙
外賣小哥、快遞員、網約車司機……隨著數字經濟的深入發展,以平台為(wei) 基礎的新就業(ye) 形態正在成為(wei) 靈活就業(ye) 的新趨勢。據全國總工會(hui) 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已達8400萬(wan) 人,占職工總數的21%。
在為(wei) 百姓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新業(ye) 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問題也受到各界關(guan) 注。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支持和規範發展新就業(ye) 形態,加強靈活就業(ye) 和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在今年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多位全國政協委員和全國人大代表聚焦新業(ye) 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問題,從(cong) 完善製度建設、壓實平台責任、推進職業(ye) 傷(shang) 害保障試點工作等方麵建言獻策,為(wei) 新業(ye) 態勞動者紓困解難,強化保障其合法權益。
法律界定較為(wei) 模糊
近年來,隨著大量新就業(ye) 形態的催生,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委員、雲(yun) 南工商學院董事長李孝軒對這一就業(ye) 群體(ti) 給予了更多關(guan) 注。他發現,新就業(ye) 形態因就業(ye) 容量大、門檻低、靈活性強等特點,使得其“蓄水池”和“穩定器”作用不斷增強。但另一方麵,受製於(yu) 現有法律製度體(ti) 係的約束,新業(ye) 態勞動者的勞動和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的不適應性等問題也日益凸顯。
“新就業(ye) 形態涵蓋平台、用戶、勞動者及勞務派遣機構等多元主體(ti) ,但由於(yu) 現行勞動法律法規建立在傳(chuan) 統勞動關(guan) 係的基本框架上,使得新就業(ye) 形態勞動者與(yu) 用人單位之間的關(guan) 係在法律上界定較為(wei) 模糊。”李孝軒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平台會(hui) 將與(yu) 勞動者的勞動關(guan) 係違規界定為(wei) “信息交易關(guan) 係或合作關(guan) 係”,或刻意“隱蔽勞動關(guan) 係”,還有的甚至強製勞動者默認“無勞動合同關(guan) 係”,將工傷(shang) 、生育、養(yang) 老等社會(hui) 保障義(yi) 務轉嫁給勞動者個(ge) 人,使這一群體(ti) 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李孝軒建議加快建立完善政策製度體(ti) 係,盡快修訂就業(ye) 促進法、勞動合同法、《失業(ye) 保險條例》和《工傷(shang) 保險條例》等相關(guan) 法律法規,建立與(yu) 新就業(ye) 形態相適應的社會(hui) 保障製度,研究製定保障靈活就業(ye) 等政策製度。要明確不同主體(ti) 的權責邊界,確立勞動權益基本保護標準,完善勞動爭(zheng) 議處理辦法,全麵規範用工模式等。同時,加強監管,嚴(yan) 厲打擊以去勞動關(guan) 係化等形式規避法律的行為(wei) ,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也帶來了關(guan) 於(yu) 創新新就業(ye) 形態權益保障治理模式的提案。他認為(wei) ,首先應當在立法和司法實踐上確認勞動者新就業(ye) 形態的合法性。
“應尋求在現有勞動合同法框架下對傳(chuan) 統勞動模式進行探索和突破。”陸銘以用工定性為(wei) 例解釋稱,對新業(ye) 態勞動者,應更注重勞動供求雙方的市場交易和合約關(guan) 係,在此基礎上重塑新就業(ye) 形態用工場景下的權責利益體(ti) 係。
陸銘注意到,當前個(ge) 別地方出台的相關(guan) 政策中已經對靈活就業(ye) 模式有一定體(ti) 現。比如《上海市就業(ye) 促進條例》第六十六條規定中,就將個(ge) 體(ti) 經營、非全日製、新就業(ye) 形態等形式均視為(wei) 靈活就業(ye) 模式。但這些規定並未形成對勞動法及勞動合同法中勞動合同關(guan) 係的完全突破,未在稅收、勞動保障、工傷(shang) 、養(yang) 老待遇等方麵有針對性地對靈活就業(ye) 者予以保護。他建議針對靈活就業(ye) 者的工傷(shang) 、醫療、養(yang) 老等社會(hui) 保障方麵,研究製定專(zhuan) 門製度。
壓實平台企業(ye) 責任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金台律師事務所主任皮劍龍在調查中發現,當前平台在社會(hui) 保障方麵的角色和責任不僅(jin) 被忽視或淡化,甚至將社會(hui) 保障責任轉嫁給新業(ye) 態勞動者自己承擔,導致新業(ye) 態勞動者在麵對疾病、工傷(shang) 、失業(ye) 等風險時缺乏必要保障。
“平台作為(wei) 新業(ye) 態從(cong) 業(ye) 者的主要工作場所和收入來源,理應承擔起為(wei) 他們(men) 提供必要社會(hui) 保障的責任。”皮劍龍建議,要加強執法監督,壓實平台企業(ye) 在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中的責任,要根據平台獨特的用工模式,進一步明確其在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中應承擔的責任與(yu) 義(yi) 務,確保其運營合法、規範且合理。
在明確平台與(yu) 新業(ye) 態勞動者之間法律關(guan) 係的同時,應對平台為(wei) 新業(ye) 態勞動者繳納社會(hui) 保障費用的標準和方式等進行規範化管理。這意味著,平台要依法或經協商為(wei) 新業(ye) 態勞動者繳納相應比例或金額的社會(hui) 保險費,並為(wei) 他們(men) 提供諸如職業(ye) 病預防、工傷(shang) 保障以及醫療援助等必要的社會(hui) 保障支持及福利補助。通過這些措施,為(wei) 新業(ye) 態勞動者構建更加全麵、有力的社會(hui) 保障網絡。
為(wei) 滿足新業(ye) 態勞動者的多樣化需求,皮劍龍認為(wei) ,應考慮由政府主導,構建一個(ge) 靈活多樣的社會(hui) 保障製度。該製度可涵蓋多種社會(hui) 保險產(chan) 品,如基礎保障型、商業(ye) 增強型以及短期應急型等,旨在為(wei) 新業(ye) 態勞動者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保障選擇。勞動者可以根據自身工作性質、收入狀況和個(ge) 人需求,挑選適合自己的保險類型和保障期限,確保新業(ye) 態勞動者能獲得最符合自身情況的社會(hui) 保險保障。
加快推進頂層設計
去年11月,廣東(dong) 省中山市送外賣的朱先生在送餐途中發生交通事故受傷(shang) 。得益於(yu) 廣東(dong) 省於(yu) 2022年7月實施的新就業(ye) 形態就業(ye) 人員職業(ye) 傷(shang) 害保障試點工作,朱先生通過平台“一鍵報案”、在線遞交材料後,很快就拿到了職業(ye) 傷(shang) 害確認結論書(shu) ,並報銷了3000元醫療費。
2022年7月,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會(hui) 同相關(guan) 部門啟動了新就業(ye) 形態就業(ye) 人員職業(ye) 傷(shang) 害保障試點工作。據介紹,“新職傷(shang) ”試點采取按單繳費,保費由就業(ye) 人員所在平台承擔,實行每單必保,每人必保。保障範圍與(yu) 待遇方麵,從(cong) 業(ye) 者在執行平台訂單任務期間遇到交通事故或意外事故等情形,可享受職業(ye) 傷(shang) 害保障待遇,包括醫療費用、康複費用等項目,基本參照現行工傷(shang) 保險。截至2023年9月,已有共計668萬(wan) 人納入了職業(ye) 傷(shang) 害保障範圍中,各試點省市累計作出職業(ye) 傷(shang) 害確認結論3.2萬(wan) 人次,支付職業(ye) 傷(shang) 害保障待遇共計4.9億(yi) 元。
“新就業(ye) 形態就業(ye) 人員職業(ye) 傷(shang) 害保障試點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僅(jin) 涵蓋7個(ge) 省份、4個(ge) 行業(ye) 、7家平台企業(ye) ,覆蓋麵相對有限。”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太保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擬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上提交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新就業(ye) 形態就業(ye) 人員職業(ye) 傷(shang) 害保障試點擴麵的建議。
頂層設計方麵,周燕芳建議由人社部牽頭出台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開展新就業(ye) 形態就業(ye) 人員職業(ye) 傷(shang) 害保障工作的基本原則、籌資機製、保障內(nei) 容、監督管理等方麵內(nei) 容。
範圍擴麵方麵,她建議,一方麵有序擴大新就業(ye) 形態就業(ye) 人員職業(ye) 傷(shang) 害保障的試點地區,特別是經濟比較發達、人口比較密集的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區。另一方麵,逐步擴大試點平台企業(ye) 範圍,將市場占有率較高、經營管理較好、參保意願較強的平台企業(ye) 納入試點範圍,切實擴大可享有新就業(ye) 形態的職業(ye) 傷(shang) 害保障權益的就業(ye) 人員範圍。
此外,還應加強新就業(ye) 形態就業(ye) 人員職業(ye) 傷(shang) 害保障信息平台建設與(yu) 數據共享,並探索增加第三者責任保障,鼓勵保險機構創新商業(ye) 保險產(chan) 品和服務,提升新就業(ye) 形態就業(ye) 人員保險服務的獲得感和便利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