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聽民聲、聚民智、解民憂 新時代代表委員彰顯使命擔當

發布時間:2024-03-06 14:57:00來源: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guan) 鍵一年。代表委員們(men) 肩負人民賦予的重任,聽民聲、察民情、聚民智、解民憂,交出了一份份合格的履職答卷,彰顯了新時代代表委員的使命擔當。

  馬鈴薯,西北農(nong) 民習(xi) 慣稱為(wei) 洋芋,是我國第四大糧食作物,在保障糧食安全、促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領域具有重要作用。全國政協委員王艦是青海大學農(nong) 林科學院副院長,也是國內(nei) 知名馬鈴薯專(zhuan) 家,為(wei) 了培育馬鈴薯新品種,實現馬鈴薯產(chan) 業(ye) 化發展,他已在田間地頭奔波了39年。2024年,王艦委員的提案仍然離不開馬鈴薯,他建議建立國家馬鈴薯種質資源備份庫,對確保馬鈴薯種質資源安全,保障馬鈴薯產(chan) 業(ye) 穩定發展有重要意義(yi) 。

  青海省海東(dong) 市化隆回族自治縣查一村距離西寧100多公裏,來這個(ge) 村多少次,王艦委員自己都記不清了。他和團隊培育的馬鈴薯品種“青薯9號”,從(cong) 2017年小規模種植到現在的整鄉(xiang) 推進種植,以平均畝(mu) 產(chan) 3000公斤以上的高產(chan) 量讓老百姓信心滿滿。

  王艦委員已經連續四屆參加全國兩(liang) 會(hui) ,他在2021年提出“關(guan) 於(yu) 支持在青海建設國家級種薯生產(chan) 基地”的提案,很快得到了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的回複。兩(liang) 會(hui) 前夕,王艦委員調研“青薯9號”種植情況的同時,為(wei) 建立種薯生產(chan) 基地選擇地塊。

  王艦委員研究馬鈴薯已經39年。1985年,他大學畢業(ye) 參加工作後發現,農(nong) 民們(men) 常常辛苦勞作一整年,卻因為(wei) 缺乏科學種植技術,馬鈴薯產(chan) 量很低。

  馬鈴薯想要提高產(chan) 量就必須“脫毒”,就是去除馬鈴薯本身所帶的病毒,這是恢複馬鈴薯豐(feng) 產(chan) 性最重要的環節。多年來,王艦委員和團隊跑遍了青海的馬鈴薯種植地區,建立了國內(nei) 領先的,以脫毒馬鈴薯微型薯高山大田直播技術為(wei) 核心的四級種薯生產(chan) 體(ti) 係,控製了種薯質量、降低了種薯生產(chan) 成本。

  目前,青海全省脫毒馬鈴薯覆蓋率達到了90%,促進了馬鈴薯的增產(chan) 增收,其中,他和團隊育成的廣適高產(chan) 馬鈴薯新品種“青薯9號”自育成以來,在我國14個(ge) 省(區)累計推廣種植8000萬(wan) 畝(mu) ,每畝(mu) 增加收益300—400元,成為(wei) 農(nong) 民脫貧致富的“金豆豆”。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種質資源是育種的基礎。作為(wei) 外來物種,馬鈴薯在我國種質資源非常有限。2024年,王艦委員的提案仍然離不開馬鈴薯,他建議在青海建立國家馬鈴薯種質資源備份庫。目前,他已經進行了多方準備,引進國內(nei) 外馬鈴薯種質資源1000多份,建立了西部地區特色的馬鈴薯種質資源基因庫。

  在兩(liang) 會(hui) 會(hui) 議期間,王艦委員帶著收集的相關(guan) 信息,和農(nong) 業(ye) 界委員們(men) 共同討論完善提案內(nei) 容。

  全國政協委員王艦說,青海省海拔高、自然隔離條件好、病蟲害少,建有完善的馬鈴薯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和評價(jia) 體(ti) 係,是國家建設馬鈴薯種質資源備份庫的優(you) 勢地區。我國馬鈴薯種質資源有限,現收集和保存大概有5000餘(yu) 份種質資源,建立國家馬鈴薯種質資源備份庫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yi) 。

  深挖特色文化 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202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強鄉(xiang) 村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和創新發展”。如何更好地保護發展傳(chuan) 統文化,並發揮文化對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助推作用?

  3月3日喬(qiao) 進雙梅一到北京就忙著整理她特意帶來的一些彝族特色飾品。

  喬(qiao) 進雙梅是彝族手工刺繡省級非遺傳(chuan) 承人。近年來,通過創辦馬邊花間刺繡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等方式,她已經幫助家鄉(xiang) 的800多名繡娘實現“零投入”居家靈活就業(ye) ,人均年增收超1萬(wan) 元。不過,如何帶動當地更多群眾(zhong) ,喬(qiao) 進雙梅認為(wei) ,“彝繡”的覆蓋麵還遠遠不夠。

  全國人大代表喬(qiao) 進雙梅說,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仍然比較單一。自立自強,擺脫欠發達的現狀是他們(men) 當前努力主攻的方向。

  為(wei) 了尋找特色產(chan) 業(ye) 走出“特色”的長效發展路徑,擔任全國人大代表以來,喬(qiao) 進雙梅多次去外地調研,學習(xi) 發展經驗,也不斷拓展彝繡的品種和銷路。

  2024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前夕,喬(qiao) 進雙梅走進了馬邊縣的蘇壩鎮峰溪村,拜訪了一位當地的彝族銀飾傳(chuan) 承人。

  走訪當地特色文化非遺傳(chuan) 承人,正和她2024年的建議有關(guan) 。在喬(qiao) 進雙梅看來,聚合當地更多的非遺傳(chuan) 承人,形成合力,擴展更多民族文化消費場景,正是眼下文化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關(guan) 鍵一步,喬(qiao) 進雙梅希望能做一個(ge) “破局者”。

  全國人大代表喬(qiao) 進雙梅介紹,2024年她準備的建議是“進一步挖掘、提煉、開發彝區的優(you) 秀文化、特色產(chan) 業(ye) ”,比如彝族漆器、銀飾、非遺民俗活動等,加速帶動大小涼山群眾(zhong) 穩定就業(ye) 增收。

  成立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統一組織培訓、打造非遺文創……喬(qiao) 進雙梅認為(wei) ,“以文聚力”的背後其實大有可為(wei) 。她在調研中了解到,在雲(yun) 南小涼山,當地已經打造了多個(ge) 彝繡園、彝文化產(chan) 業(ye) 園,還發布了區域文化品牌,這些經驗都可以借鑒。

  全國人大代表喬(qiao) 進雙梅介紹,他們(men) 還將探索“彝繡+旅遊”等模式,讓遊客在彝鄉(xiang) 吃彝餐、穿彝繡、體(ti) 民俗、賞美景。

  喬(qiao) 進雙梅說,她也準備借這次全國兩(liang) 會(hui) ,和相關(guan) 代表互相交流取經,把更多先進理念和創意帶回四川。她也希望,能有更多的返鄉(xiang) 青年加入鄉(xiang) 村文化創業(ye) ,賦予傳(chuan) 統文化更多年輕表達,讓民族文化IP“火”起來。

  推動大灣區發展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表示,將推動香港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更好地發揮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you) 勢。

  全國政協委員林曉輝表示,他2024年的提案是關(guan) 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主要內(nei) 容包括環境保護和科技創新,還有旅遊發展。環境保護這方麵,建議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的產(chan) 學研優(you) 勢,進一步整合環保產(chan) 業(ye) ,還有旅遊發展。他建議大灣區利用香港的國際旅遊中心的市場,做大灣區旅遊一體(ti) 化。香港有祖國作為(wei) 後盾,再麵向世界,這是香港最好的定位之一。

  全國政協委員張佐姣說,大灣區的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ge) 縮影,其中,最關(guan) 鍵的是積極參與(yu)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香港與(yu) 廣東(dong) 都有廣泛的合作空間,雙方可以形成優(you) 勢互補,共同打造大灣區創新創業(ye) 的高地。

  全國政協委員高佩璿表示,香港由亂(luan) 及治,現在是由治及興(xing) 的關(guan) 鍵時候,香港人現在已經非常清楚,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最大的出路和發展的希望。他們(men) 現在積極地就把北部都會(hui) 區計劃與(yu) 深圳一起帶進來。希望能夠通過大灣區的合作,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把經濟做好,做高質量的發展。

  以香港所長貢獻中國式現代化,深入銜接國家戰略,增強發展動能。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建議,香港應在“一國兩(liang) 製”下不斷發揮獨特優(you) 勢,積極融入國家高質量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馬浩文說,他主要關(guan) 注內(nei) 地的AGI(通用人工智能)的發展。香港作為(wei) 國際金融中心,國家與(yu) 香港合作打造金融領域的AGI(通用人工智能)平台,發展出中國版的AGI(通用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肯定讓內(nei) 地跟香港可以融合,利用香港作為(wei) 國際平台,讓這一批服務走向國際。

  全國政協委員洪明基表示,他2024年帶來的提案主要還是和經濟有關(guan) 。比如香港在人民幣離岸中心當中,如何能夠更好地去支持人民幣國際化。包括創新發展當中,有什麽(me) 方麵的人才可以輸入到國家的各個(ge) 不同的戰略當中,比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香港可以發展其自身獨特優(you) 勢,在“一國兩(liang) 製”下,更好地做好超級聯係人,做好內(nei) 通外聯的工作。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