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賦能 科技力量正在重塑未來教育格局
數字化賦能 教育更智慧
數字技術聚合了分散的優(you) 質資源,突破了傳(chuan) 統教育的時空限製,進一步推動教育公平;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出現,助力智慧教育駛入發展快車道……科技力量正在重塑未來教育格局。
◎本報記者 孫明源
2023年堪稱我國智慧教育的“收獲之年”。去年9月,我國“國家智慧教育平台”項目獲2022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化獎。平台涵蓋了中小學、高等教育、職業(ye) 教育等多個(ge) 學段多種類型教育內(nei) 容,服務上千萬(wan) 名教師和數億(yi) 名學生,實現更多優(you) 質教育資源的共享。
隨著5G、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迅速發展,線上與(yu) 線下結合的混合式教學和多方參與(yu) 的教研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互聯網技術及數字化應用已全方位介入教育教學。智慧教育在取得諸多成果的同時,也麵臨(lin) 著一個(ge) 新問題——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哪?
加強智慧教育係統治理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校長汪小帆長期關(guan) 注教育和信息化兩(liang) 個(ge) 主題。在他看來,智慧教育的內(nei) 涵,絕不隻是“上網課”這麽(me) 簡單。
“加快教育數字化轉型應深入推動教育理念、治理模式、教學手段與(yu) 思維方式等的變革。”汪小帆說,這不是簡單地把線下課程搬到線上,而是教育模式的變革以及線上線下課程內(nei) 容的深度融合。除教學外,加強教育管理、培養(yang) 創新人才、促進教育公平都是數字化轉型需要麵對的問題。
設備、係統、網絡是支撐智慧教育發展的基礎設施,我國在這些方麵已有雄厚的積累。但是,智慧教育的係統治理仍有改善空間,需要進一步加強教育管理。
以高等教育為(wei) 例,在缺乏係統治理的情況下,一所高校可能存在多個(ge) 統計部門和業(ye) 務平台、多種統計口徑和數據接口,對接過程中容易出現一係列問題。以統計學生人數為(wei) 例,由於(yu) 采取方式不同,各部門給出的統計數字很可能不一致。對此,汪小帆曾提議構建統一的數據平台,打通數據孤島。這有利於(yu) 實現教育數據、資源的共享,讓數字技術真正為(wei) 教育所用。
從(cong) 學校管理者到教師再到學生,每個(ge) 人都是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參與(yu) 者。隻有著力提升師生數字素養(yang) 、培養(yang) 師生數字思維,才能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實現創新人才的培養(yang) 。
汪小帆說,他曾在高校信息化管理實踐中將數字化轉型工作納入到人才培養(yang) 全過程,並把數字化水平納入學生綜合素質和教師教學能力評價(jia) 範疇,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為(wei) 驅動培養(yang) 個(ge) 性化創新型人才,推動教育模式變革。
此外,東(dong) 西部地區高校之間仍麵臨(lin) 信息化程度發展不平衡的情況,同一城市的高校之間也存在這類問題。而在基礎教育領域,東(dong) 西部地區的教育數字化發展同樣具有明顯差異。汪小帆認為(wei) ,進一步發展和普及數字化技術是解決(jue) 這些問題的關(guan) 鍵。更加公平、高質量的教育,要以更均衡、充分的數字技術作為(wei) 支撐。
技術與(yu) 人才結合是關(guan) 鍵
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設存在“各自為(wei) 政”的現象。要解決(jue) 這一問題,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工作人員加強對教育信息化的學習(xi) 。
“學校管理者、教師等在教育數字化轉型中發揮著關(guan) 鍵作用。”汪小帆說,他曾在2022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提議對高校管理人員進行係統培訓和考核,製定高校教職員工信息化素養(yang) 提升計劃。同時,他建議出台較為(wei) 詳細的“高校信息化建設指導性建議方案”,探索在高校試點設立專(zhuan) 職首席信息官。
“兩(liang) 年來,提案提及的工作取得了良好進展。”汪小帆告訴記者。
對教師而言,培訓不隻是“上網課”,而是要遵循教師職業(ye) 發展的實踐邏輯,滿足教師在具體(ti) 教育情境中的真實教學需求,及時精準地為(wei) 教師匹配線上線下學習(xi) 資源。
全國人大代表、民進中央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龐麗(li) 娟指出,智慧教育的發展對教師隊伍的數字化轉型提出了新要求,提升教師隊伍數字化能力應與(yu) 具體(ti) 的教育場景相結合。
龐麗(li) 娟建議,應搭建新一代智能化教師研修平台,把對教師的講授式視頻培訓升級為(wei) 實踐改進性研修,開展嵌入實際教育教學工作過程的場景性研修。
教師需要在真實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研修與(yu) 改進。這要求新一代智能化教師研修平台圍繞教師的學習(xi) 、備課等核心業(ye) 務,設置多模態數據智能全麵采集、教育教學能力精準診斷分析以及個(ge) 性化學習(xi) 資源智能推薦等功能。
人工智能推動教育變革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為(wei) 重塑高等教育,推動學習(xi) 方式、教學模式和研究範式的變革提供了良好機遇和技術支撐。”汪小帆說。
在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中國民主促進會(hui) 中央委員會(hui) 提出了《關(guan) 於(yu) 積極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變革的提案》。提案提到,推動智能技術與(yu) 教育教學融合,有利於(yu) 促進教學模式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轉型。
針對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應用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提案圍繞“場景”和“人才隊伍”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詞提出了建議:鼓勵加大關(guan) 鍵技術研發力度,豐(feng) 富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應用場景,引導研發重點指向教育體(ti) 係的重構與(yu) 教學模式的創新;同時,要提升教師隊伍利用人工智能創新教學方法的能力,並讓教師保持對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批判性和選擇性。
近年來,我國把人工智能作為(wei)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並高度重視其中的倫(lun) 理規範問題,出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倫(lun) 理規範》等文件。
上述提案也建議規範人工智能應用,加強風險監測機製建設,加快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相關(guan) 法律法規。
“我們(men) 應當在堅守底線、倡導合理使用的基礎上,積極穩妥推進人工智能技術賦能高等教育,並通過學習(xi) 培訓提升我國高校管理者和教師的數字素養(yang) 。在有效防範風險的基礎上,探索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推動高等教育變革之路。”汪小帆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