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建議積極推進養老服務立法
□ 本報記者 蒲曉磊
截至2023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達到了2.97億(yi) ,占人口的比重為(wei) 21.1%,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2.17億(yi) ,占總人口的比重為(wei) 15.4%。
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社會(hui) 挑戰,增進老年人福祉,成為(wei) 代表委員在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熱議的話題。
多位代表委員在接受《法治日報》記者采訪時建議,提升養(yang) 老服務政策精準度,積極推進養(yang) 老服務立法,從(cong) 而更好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推動養(yang) 老服務擴容提質。
加快養(yang) 老服務立法步伐
2023年9月公布的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立法規劃將養(yang) 老服務法列入第二類項目,也就是需要抓緊工作、條件成熟時提請審議的法律草案。對此,多位代表建議盡快啟動立法程序,製定一部高質量的養(yang) 老服務法並付諸實施。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hui) 保障學會(hui) 會(hui) 長鄭功成表示,必須切實重視並引導地方提升政策精準度,以尊重老年人意願為(wei) 前提,以深入調查了解養(yang) 老服務需求狀況及其趨勢為(wei) 依據,以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和高齡空巢老年人為(wei) 重點人群,以追求解決(jue) 問題、滿足需要的實際效果為(wei) 目標,重新規劃養(yang) 老服務設施布局,而立足社區或者引導養(yang) 老機構進入社區無疑應當成為(wei) 主流。在優(you) 化養(yang) 老服務政策的條件下,有必要加快養(yang) 老服務的立法步伐,以立法來賦權明責,並提供清晰穩定的預期。
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提出,在製定養(yang) 老服務法時,應構建多方參與(yu) 的養(yang) 老服務工作格局,明確政府職責,強調政府的“兜底線、保基本”責任,鼓勵家庭及社區承擔養(yang) 老義(yi) 務,引導養(yang) 老服務市場化發展。鼓勵並規範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在養(yang) 老設施、監測、健康管理等方麵的應用,建立養(yang) 老服務申報、評估、監管係統,滿足緊急救助、生活照護、家政服務、健康預警、遠程診療、物流配送等養(yang) 老服務需求。
推進居家社區養(yang) 老服務
據民政部調查了解,我國大多數的老年人還是願意選擇居家養(yang) 老,這也符合中國的傳(chuan) 統文化。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監察和司法委員會(hui) 副主任委員高友東(dong) 建議,建立社區居家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的“兩(liang) 個(ge) 支柱”,並形成互補與(yu) 協同的關(guan) 係。
“一方麵,由社區提供覆蓋全體(ti) 老年人的準公共養(yang) 老服務,主要滿足社區內(nei) 部需求分散、競爭(zheng) 性和排他性都比較弱的養(yang) 老服務需求,同時搭建養(yang) 老公共服務信息平台、社區養(yang) 老基礎設備設施、老人危急救援服務響應站點等,分攤或降低民營機構進駐社區開展服務的前期固定成本投入,以增強其開展專(zhuan) 業(ye) 化服務的意願。另一方麵,針對社區內(nei) 大量老年人生活照料及基礎醫療服務,由專(zhuan) 業(ye) 化養(yang) 老機構進入社區提供服務。”高友東(dong) 說。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嶺分局三橋派出所副所長楊蓉指出,以推進居家社區養(yang) 老服務為(wei) 重點,促進養(yang) 老服務均衡可及。
楊蓉建議,實施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提升特殊困難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和居家生活品質;推進老年助餐設施建設,加強老年食堂建設,完善社區15分鍾生活圈,鼓勵社區衛生服務站和社區養(yang) 老服務中心協調配合;完善社區養(yang) 老服務設施配建。
針對社區養(yang) 老設施的配建完善,楊蓉說,要建立健全社區養(yang) 老服務設施配建使用管理機製,對新建小區配建養(yang) 老用房標準,對城區已建小區養(yang) 老服務設施,由政府通過整合改造閑置資源或購置、置換、租賃等方式按一定標準進行配建。
增加長期護理人員供給
失能老人難以獨自生活,照料的家人身心俱疲、不堪重負,不少老人則因照護不到而生存質量下降、生命尊嚴(yan) 缺失。更好地滿足失能老人的護理需求、減輕家人負擔、提高老人生活質量,已成為(wei) 我國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亟待解決(jue) 的突出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唐山市民政事業(ye) 中心主任楊震生指出,提升失能老人的生活質量,離不開一支專(zhuan) 業(ye) 的養(yang) 老護理員隊伍。為(wei) 此,他建議多渠道增加長期護理人員的供給,健全養(yang) 老護理員行業(ye) 監管機製,促進養(yang) 老護理員行業(ye) 規範發展。要充分運用大數據等新技術手段,實現養(yang) 老服務監管規範化、精準化、智能化。推行“互聯網+監管”,逐步推進有關(guan) 基本數據集共享,實現跨地區互認和綜合監管等,積極構建讓老年人及其家屬能信任、養(yang) 老服務機構重信用、社會(hui) 公眾(zhong) 有信心的養(yang) 老服務監管體(ti) 係。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常委、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張金英建議,加強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培養(yang) 更多護理人員、康複師和心理醫生,提高他們(men) 的專(zhuan) 業(ye) 水平,為(wei) 失智老年人提供更專(zhuan) 業(ye) 的照護服務。鼓勵大學或專(zhuan) 科院校、培訓機構開設養(yang) 老照護、老年護理等專(zhuan) 業(ye) ,充實專(zhuan) 業(ye) 人才;加大對社區全科醫生老年精神病學技能培訓,提高診斷、治療能力;加大養(yang) 老院護理員護理技能培訓。(來源:法治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