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走進中國鄉村)冰天雪地中的文藝:世界了解中國黑土地故事的一扇窗

發布時間:2024-03-11 15:5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吉林3月10日電 題:冰天雪地中的文藝:世界了解中國黑土地故事的一扇窗

  中新社記者 蒼雁 石洪宇

  驚蟄時節,東(dong) 北大地漸現暖意。陳淑江的畫筆蘸了清新的綠色,勾勒起即將到來的春耕。

  “主業(ye) 種地,副業(ye) 畫畫”是51歲的陳淑江給自己的定位。眼看著庭院裏的積雪慢慢消融,他便一邊“備春耕”,一邊“畫春耕”。

  吉林是中國的農(nong) 業(ye) 大省,肥沃的黑土地不僅(jin) 讓農(nong) 民衣食富足,也在冰天雪地中孕育出獨特的地域文化。

  陳淑江居住在吉林省樺甸市,這裏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ang) ,現有農(nong) 民畫家5000餘(yu) 人。30多年堅持揮動畫筆,讓陳淑江成為(wei) 中國十佳農(nong) 民書(shu) 畫家,在美國、日本、加拿大、丹麥等國家和地區展出過眾(zhong) 多作品,成為(wei) 世界了解中國黑土地故事的一扇窗。

  “我把黑土地上的民俗和風光融合到畫裏,也在畫裏歌頌農(nong) 民夢想。”農(nong) 閑時,陳淑江畫筆不離手。

  與(yu) 陳淑江不同,齊雙是用相機拍攝的“光影之美”記錄鄉(xiang) 村變化。

  70歲的齊雙是吉林省蛟河市拉法街砬前村人,家中幾代人均以耕種為(wei) 生。攝影是齊雙的一大愛好,一位英國女攝影家看過他拍攝的作品後非常喜歡,慕名來到蛟河采風,親(qin) 身感受這片土地上的人文風情。

  在蛟河,和齊雙一樣的農(nong) 民攝影師有近百人。通過他們(men) 的鏡頭,真實呈現了中國鄉(xiang) 村之變。這些視角獨特的作品,對當地旅遊資源推介也起到了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

  “夜風側(ce) 身,吹斜一盞門燈,小村寂靜。月光白,煙火輕……”58歲的張曉英在詩裏常常寫(xie) 到她居住的村莊。張曉英是蛟河市河南街保家村農(nong) 民,也是吉林省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詩齡”已有40多年。

  張曉英創辦的報紙《山花》,吸引了來自附近村莊的農(nong) 民投稿,內(nei) 容包括詩歌、小說、散文以及攝影作品。這份“文藝報”的發行量不大且出版不定期,但在當地10個(ge) 鄉(xiang) 鎮近30萬(wan) 農(nong) 民群體(ti) 中卻很有名氣。

  “幫助農(nong) 民實現文學夢,也是我的夢。”張曉英說。

  吉林市政協文史研究員皮福生認為(wei) ,廣袤的黑土地滋養(yang) 了頗具地域特色的民間文藝。無論是攝影、農(nong) 民畫,還是詩歌文學,創作內(nei) 容都來源於(yu) 生活。“富裕起來的農(nong) 民,對精神生活有了更高追求,這是形成文藝風現象的主要原因。”(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