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 大力優化經濟布局
推動城鄉(xiang) 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 大力優(you) 化經濟布局(兩(liang) 會(hui) 近距離)
2023年,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區域城鄉(xiang) 發展協調性不斷增強;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高質量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化實施,區域經濟布局更趨優(you) 化;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紮實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城鄉(xiang) 居民收入差距縮小。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城鄉(xiang) 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大力優(you) 化經濟布局。
代表委員表示,新時代新征程,要推動城鄉(xiang) 融合發展,增強城鄉(xiang) 經濟聯係,暢通城鄉(xiang) 經濟循環,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ti) 功能區戰略等深度融合,優(you) 化重大生產(chan) 力布局,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
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促進城鄉(xiang) 融合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代表委員表示,要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有機結合起來,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行動,紮實推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形成城鄉(xiang) 融合發展新格局。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紮實推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nong) 村,必須逐步縮小城鄉(xiang) 差距。
“健全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體(ti) 製機製,促進城市資源要素有序向鄉(xiang) 村流動,增強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活力。”河南省濟源市委書(shu) 記莊建球代表說,濟源全力推進城鄉(xiang) 在規劃布局、產(chan) 業(ye) 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要素配置等方麵的一體(ti) 融合,統籌推進城鄉(xiang) 融合發展,奮力走出一條城市和農(nong) 村攜手並進、互利共贏的發展新路。
“讓進城的人順心、讓留在農(nong) 村的人舒心,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推動形成城鄉(xiang) 融合發展新格局。”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張改平委員說,完善城鄉(xiang) 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政策體(ti) 係,把加快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擺在突出位置,讓有意願的進城農(nong) 民工在城鎮落戶,推動未落戶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培育發展縣域經濟,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使縣城成為(wei) 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ti) 。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穩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要堅持走內(nei) 涵式發展路子,增強發展潛力、優(you) 化發展空間,推動城市業(ye) 態、功能、品質不斷提升。”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總規劃師吳晨代表說,聚焦為(wei) 民、便民、安民,以改造老舊小區、加強社區服務、提升基層社會(hui) 治理水平為(wei) 重點,更好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推動解決(jue) 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停車等難題,加強無障礙、適老化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紮實推進以人為(wei) 本的新型城鎮化,提高精細化管理和服務水平。
“新型城鎮化處處體(ti) 現以人為(wei) 本,要充分尊重人的意願,著眼促進人的發展,調動和發揮好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委書(shu) 記祁美文代表說,當前,酉陽正在大力建設新城,加強教育、醫療、養(yang) 老、住房等領域投入,提高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同時改造提升老城,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解決(jue) 好群眾(zhong) 的急難愁盼問題,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提高區域協調發展水平,為(wei) 推動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強勁動力
高質量發展,是協調成為(wei) 內(nei) 生特點的發展。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提高區域協調發展水平。代表委員表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關(guan) 乎我國經濟發展全局,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you) 勢,積極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要增強政策協同、深化分工合作、凝聚強大合力,加快促進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湖北省武漢市副市長孟暉委員說,各地要尊重客觀經濟規律和地區稟賦差異,發揮好比較優(you) 勢,走合理分工、優(you) 化發展的路子。武漢具有科教人才富集、區位交通優(you) 越、內(nei) 需市場廣闊等綜合優(you) 勢,要深入推進科技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創新融合,加快建設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
“我們(men) 將繼續主動加強與(yu) 珠江口東(dong) 岸城市合作,全麵提升教育、醫療等領域服務品質,持續拓展政務服務‘跨城通辦’,不斷探索規則機製銜接,讓更多企業(ye) 和居民在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中享受到紅利。”廣東(dong) 省中山市市長肖展欣代表說。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
“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戰略提出並實施以來,規劃政策體(ti) 係形成並不斷完善,強勁活躍的增長極功能不斷鞏固提升,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加快建立,區域協調發展取得重大突破,為(wei) 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贏得了戰略主動。”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權衡代表說,高質量推進區域重大戰略,實現區域合理分工、優(you) 勢互補、良性互動,不斷開辟中國經濟發展的廣闊新空間。
“近年來,沿黃河各地區從(cong) 實際出發,探索出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王篤波委員建議,推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要支持各地區發揮比較優(you) 勢,加強山東(dong) 半島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guan) 中平原城市群、黃河“幾”字彎都市圈等之間人口、產(chan) 業(ye) 、商品、信息的互聯互通和協同發展。
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加快發展。
內(nei) 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盟長羅青代表說,近年來,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得到明顯改善,民族團結、邊疆安寧的大好局麵得到鞏固。下一步,要加快把邊疆地區的產(chan) 業(ye) 發展、基礎公共服務、基本設施保障水平提上來,讓各族群眾(zhong) 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進一步築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
構建優(you) 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ti) 係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優(you) 化重大生產(chan) 力布局,加強國家戰略腹地建設。製定主體(ti) 功能區優(you) 化實施規劃,完善配套政策。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
代表委員表示,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對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適應新形勢,構建優(you) 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ti) 係,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
優(you) 化重大生產(chan) 力布局,加強國家戰略腹地建設。
“四川是我國發展的戰略腹地,在國家發展大局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四川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副院長楊武雲(yun) 代表說,要強化糧食和戰略性礦產(chan) 資源等生產(chan) 供應,打造保障國家重要初級產(chan) 品供給戰略基地。加大種質資源保護,為(wei) 種業(ye) 振興(xing) 提供更有力科技支撐。同時,四川還要積極服務國家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構建富有特色和優(you) 勢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帶動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
健全主體(ti) 功能區製度,優(you) 化國土空間發展格局。
“青海最大的價(jia) 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青海廣大幹部群眾(zhong) 始終把生態保護放在突出位置,堅決(jue) 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委副書(shu) 記、州長索南丹增代表說,全麵加強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主體(ti) 功能,青海將嚴(yan) 格落實主體(ti) 功能區布局,加快完善生態文明製度體(ti) 係,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在建立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上走在前頭,讓綠水青山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深耕藍色國土、壯大海洋經濟,是大勢所趨,也大有可為(wei) 。”福建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有限公司工會(hui) 主席馮(feng) 鴻昌代表說,海洋經濟前景廣闊,在擴大內(nei) 需、保障糧食和能源安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等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港口是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碼頭設備油改電、船舶岸電全覆蓋……為(wei) 推動海洋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要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培育壯大海洋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
(本報記者王洲、巨雲(yun) 鵬、劉新吾、王永戰、賈豐(feng) 豐(feng) 、王崟欣參與(yu) 采寫(xie) )
常 欽 吳 丹 張 棖 李 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