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就業不要隻看一線城市”是一種理性提醒

發布時間:2024-03-12 16:20:00來源: 工人日報

  近期,全國人大代表姚勁波指出,隨著科技不斷發展、需求逐漸多元,一些新業(ye) 態、新工種、新就業(ye) 門類應運而生,新的賽道造就了新的崗位,建議大學生對新行業(ye) 、新職業(ye) 有所了解和準備。“地域之間的人才供給出現過剩和短缺並存的情況,尤其是新一線城市,例如長沙、重慶、成都等城市的機會(hui) 依然很多,建議畢業(ye) 生不要隻把眼光放在一線城市,發展好的新一線城市也值得關(guan) 注。”這一話題迅速登上了社交平台熱搜榜首,引發了超過2億(yi) 次閱讀。(見3月10日《半月談》)

  大學生就業(ye) 曆來是社會(hui) 關(guan) 注的焦點。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24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ye) 生預計達到1170萬(wan) 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及就業(ye) 問題。在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代表委員對大學生就業(ye) 也提出了諸多建議。

  一般而言,一線城市擁有更多的機會(hui) 和優(you) 質資源,因而諸多年輕人將其視為(wei) 就業(ye) 的理想目的地。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需求日益多元,新一線城市逐漸嶄露頭角,在整體(ti) 經濟實力、就業(ye) 機會(hui) 、生活環境等方麵均取得顯著進步,為(wei) 大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在此背景下,高校畢業(ye) 生對城市選擇保持開放態度,關(guan) 注一線城市的同時關(guan) 注新一線城市的潛力和發展前景,或許更為(wei) 理性。

  “不要隻看一線城市”背後,對應的是我國經濟發展前景良好、城市競爭(zheng) 力日新月異的態勢。諸多新一線城市經濟轉型升級,對人才的渴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得人才者得發展”,一段時間以來,各地紛紛升級“引才搶人”政策,推出先落戶再就業(ye) 、人才補貼、住房保障、公益培訓等舉(ju) 措。不過,城市要想引才留才,還要有更優(you) 質的就業(ye) 機會(hui) 、更細致的就業(ye) 服務、更公平的競爭(zheng) 機製、更暢通的上升渠道,等等。

  穩就業(ye) 促就業(ye) ,要在優(you) 化服務、重點保障上下功夫。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大促就業(ye) 政策力度和加強職業(ye) 技能培訓。多措並舉(ju) 完善公共就業(ye) 服務,加強職業(ye) 技能培訓,為(wei) 增強大學生就業(ye) 的適配性穩定性創造更有利的條件,為(wei) 他們(men) 提供更多培訓和成長的機會(hui) ,應當成為(wei) 更多地方努力的方向。

  就業(ye) ,往小說是養(yang) 家糊口、發揮個(ge) 人價(jia) 值,往大說是將個(ge) 人理想與(yu) 國家社會(hui) 發展軌跡融合起來。所以,合適的就業(ye) 或創業(ye) 機會(hui) 、土壤,遠比在幾線城市更重要。青年人要有“我不在繁華中,就創造一片繁華”的信心和勇氣。嗬護青年的遠大抱負,各地要在完善支持政策上下功夫,從(cong) 渠道拓展、崗位推送、見習(xi) 培訓等多方麵協同發力。讓大學生就業(ye) 之路更順暢,各地可以也應該有更多更大的作為(wei) 。

  孔德淇(來源:工人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