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廈門:科學治汙,水清灘淨
◎本報記者 符曉波
初春時節的福建省廈門市,海水環繞、綠樹成蔭,時有白鷺成群飛過。作為(wei) 典型的海灣型城市,廈門多年來把凸顯城市特色與(yu) 保護海灣生態相結合,通過保護水體(ti) ,防止水源汙染,走出一條人水和諧的生態文明實踐路徑。
不久前,廈門進入生態環境部發布的首批城市和產(chan) 業(ye) 園區減汙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名單。廈門何以入選?美麗(li) 的城市風光,既是畫卷,也是答案。
海漂垃圾“智”理有方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潔淨的海岸環境是廈門的“生命線”。海漂垃圾是海岸線環境的“殺手”,不僅(jin) 會(hui) 造成海洋生態汙染,還影響沙灘麵貌和旅遊環境。作為(wei) 中外知名的海上花園城市,廈門高度重視海漂垃圾的治理工作。
“智慧海上環衛係統,幫助我們(men) 預測海漂垃圾的漂移軌跡和分布區域。快艇、遠程視頻監控等技術輔助手段,讓海域保潔的效率大幅提高。”廈門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陳秋茹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通過加大科技投入,廈門市對海漂垃圾進行了智能化管理。
根據海灣區域特點,廈門建立了150餘(yu) 人的海上保潔隊伍,專(zhuan) 門負責海漂垃圾的收集、轉運和處置。據了解,廈門將230平方千米的海域納入保潔範圍,每年清理海漂垃圾約3000噸。
麵對大體(ti) 量的垃圾搜集工作,信息化成為(wei) 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陳秋茹介紹,廈門依托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廈門大學等科研院所,建設了海漂垃圾監測預警預報係統。
這套係統以中國沿海港灣的水動力模型、天氣預報模型、海洋數值預報模型等為(wei) 基礎,結合廈門海洋垃圾監測和防治管理需要精準開發,可以每日對入海垃圾的漂移軌跡及分布區域進行預測,為(wei) 環衛機構合理部署保潔力量和海漂垃圾的攔截清掃工作提供參考。
同時,海上保潔隊在作業(ye) 中會(hui) 持續回傳(chuan) 海漂垃圾分布數據,使模型得到不斷優(you) 化。此外,廈門還在沿海重點岸段安裝視頻監控,利用人工智能自動識別海漂垃圾。
“廈門在海漂垃圾治理理念、模式等方麵大膽創新,標本兼治,實現了垃圾海上收集、陸上處置。”陳秋茹說。福建省生態環境廳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3年,廈門海漂垃圾密度連續兩(liang) 年全省最低。
為(wei) 水係統“疏通經脈”
除了截汙減排,為(wei) 水係統“疏通經脈”也是廈門降低海洋汙染的重要一環。
在廈門市筼簹湖畔新建的南湖公園西園,記者看到,公園綠植搖曳、湖水碧波蕩漾。廈門市市政園林局黨(dang) 組成員、總工程師王豔豔告訴記者,看似尋常的公園地下,藏著一座2.5萬(wan) 立方米的調蓄池。這個(ge) 調蓄池是實現廈門島汙水“零排放”的重要托底工程。它的容積相當於(yu) 10個(ge) 標準遊泳池,主要用於(yu) 儲(chu) 存初期雨水,減少入湖汙染物。3年來,廈門建成投用22座調蓄池,新增調蓄能力18.5萬(wan) 噸。
同時,廈門還利用自然潮差吞吐動力,建設了6.5公裏的“西水東(dong) 調”海水輸送管。以筼簹湖流域為(wei) 例,漲潮時,海水進入筼簹湖;退潮時,湖水排入大海,總體(ti) 上實現了水體(ti) 的交換和循環。
2020年,廈門提出實施“溯源排查、正本清源、排水管理進小區”的源頭雨汙分流“三步走”治理模式,全麵改造城市排水管網。截至目前,廈門已累計完成688公裏市政汙水管網的新建和改造工作。
王豔豔說,改造工程引入專(zhuan) 業(ye) 排水公司作為(wei) “排水管家”進駐小區,從(cong) 源頭處解決(jue) 管網缺失、錯接混接、管道淤堵等城市治汙痛點,使生活汙水治理能力大幅提升。經過專(zhuan) 業(ye) 處理後的城市生活汙水,尾水提升到地表水類IV類水質標準,不僅(jin) 被用於(yu) 城市其他區域生態補水工程,還改善了河流湖庫的水環境。
廈門市翔安區大宅村是汙水治理改造的顯著受益村。翔安區屬於(yu) 幹旱缺水地區,而大宅村作為(wei) 特色“果園村”,火龍果、胡蘿卜種植產(chan) 業(ye) 規模大,農(nong) 作物灌溉用水需求高。
廈門市市政園林局水務處處長李誌欽告訴記者,過去農(nong) 村汙水治理不到位,當地對生活汙水隻能進行末端截流。每到夏季高溫,排放到溝渠中的生活汙水不僅(jin) 氣味難聞,還會(hui) 滋生蚊蟲,給村民生活帶來很大困擾。
如今,通過管網“一張圖”,全村實施“源頭截汙三根管”,對衛生間汙水、廚房汙水、洗滌池汙水采取入戶收集、分類收集,從(cong) 根源上化解了排汙難題。大宅村還將汙水治理與(yu)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治理有機結合,將達標尾水資源用於(yu) 火龍果種植灌溉,構建汙水固廢全利用零排放體(ti) 係。
“溝渠不臭了,環境變好了,我們(men) 的火龍果產(chan) 業(ye) 也越來越旺了。”大宅村富美大宅火龍果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陳海雲(yun) 說,現在村裏打造了十幾種火龍果衍生加工品,並依靠火龍果產(chan) 業(ye) 發展鄉(xiang) 村旅遊。如今,大宅村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市民前來休閑娛樂(le) 。(來源:科技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