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內蒙古和林格爾:節本增收靠農技

發布時間:2024-03-13 10:44:00來源: 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張景陽 通訊員 王效平

  這幾天,內(nei) 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舍必崖鄉(xiang) 西廠圪洞村富鑫農(nong) 牧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門前,每天都有一車車火紅的高粱整裝待發。這些高粱將被運往四川、陝西、山西等地。

  富鑫農(nong) 牧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楊在軍(jun) 夫婦拿到了銷售25萬(wan) 公斤高粱的65萬(wan) 元,正高興(xing) 地盤算著今年的種植計劃,並準備再過幾天聯係種子、化肥等備耕物資。

  “我去年在種植青貯玉米的基礎上,流轉周邊村莊水利條件較差的500畝(mu) 地種高粱,畝(mu) 產(chan) 達500多公斤。除了原本的青貯玉米品種,我還增加了新品種蒙青貯1812,收成特別好,平均畝(mu) 產(chan) 青貯3.4噸。”說起過去一年的種植調整,楊在軍(jun) 覺得自己的決(jue) 策是對的。

  2014年,楊在軍(jun) 成立富鑫農(nong) 牧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流轉村民土地,發展種植業(ye) 。流轉土地由起初的幾百畝(mu) 增加到去年的4000畝(mu) ,玉米種植品種增加了糧飼兼用類型,除去土地流轉費、人工費、種子費、化肥費及銀行貸款利息等開支,年純收入達80萬(wan) 元。

  “科技的助力真是不得了啊!”楊在軍(jun) 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我從(cong) 去年開始,通過控水、控肥、控藥、控膜方式種植玉米。”

  在控水降耗方麵,楊在軍(jun) 通過水肥一體(ti) 化、滴灌等技術,直接把肥料隨水均勻地輸送到作物根部,供作物“細酌慢飲”,節水16.6%;在控肥增效方麵,使用配方肥後,增施了有機肥,減少了化肥用量25%;在控藥減害方麵,應用綠色防控、統防統治等技術措施,使用高效低殘留的苯唑氟草酮除草劑進行了雜草防治,有效減少了化學投入品對環境的汙染;在控膜減汙方麵,青貯玉米全部使用了加厚地膜,秋收後可進行地膜回收。

  2023年,和林格爾縣大力推廣綠色高質高效新技術,在實施玉米優(you) 質高效增糧示範行動中,通過“四控”技術的綜合應用,促進農(nong) 戶增收,帶動全縣種植業(ye) 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綠色發展,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雙提升”。

  和林格爾縣農(nong) 牧業(ye) 局局長雲(yun) 月清介紹:“我們(men) 始終致力實現‘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去年糧食播種麵積突破100萬(wan) 畝(mu) ,產(chan) 量超過35萬(wan) 噸。下一步,我們(men) 將大力科普農(nong) 業(ye) 實用新技術,創新玉米種植模式,繼續探索適合全縣的玉米高產(chan) 種植模式和先進管理經驗,將新技術貫穿於(yu)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各個(ge) 環節,提高糧食產(chan) 量和品質,進一步增加農(nong) 民收入。”(來源:科技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