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版”司美格魯肽如獲批有何影響?
3月8日,GLP-1藥物司美格魯肽的研發方諾和諾德透露,預計“減肥版”司美格魯肽Wegovy今年將在中國獲批上市,這款產(chan) 品最開始將以自費患者為(wei) 主,並且有數量限製。
“減肥版”司美格魯肽針劑Wegovy於(yu) 2021年6月在美國獲批作為(wei) 減重藥物。而在國內(nei) ,獲批的司美格魯肽僅(jin) 用於(yu) 治療糖尿病,有針劑(Ozempic)和口服藥(Rybelsus)兩(liang) 款,前者在2021年4月在中國獲批上市,隨後進入2022年國家醫保目錄;後者於(yu) 今年1月獲批,成為(wei) 國內(nei) 首個(ge) 獲批上市的口服GLP-1藥物。
“減肥版”司美格魯肽Wegovy獲批後會(hui) 帶來哪些影響?需要如何監管,來保障藥物合理、安全地使用?3月11日,新京報采訪了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nei) 分泌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李昂,他從(cong) 臨(lin) 床醫生的角度表示,未來,待國內(nei) 適應證獲批後,這類藥物同時兼顧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提高了藥品監管難度。
談 肥胖症管理
肥胖症管理不能一味靠藥物解決(jue)
新京報:司美格魯肽用於(yu) 減肥的作用機製是怎麽(me) 樣的?效果如何?
李昂:司美格魯肽這類藥物最初是以降糖藥物進行設計研發並進入臨(lin) 床實踐。它通過激活胰高糖素樣多肽-1(GLP-1)受體(ti) ,促進分泌胰島素,同時抑製胰高糖素分泌、延緩胃排空而增加飽腹感、抑製下丘腦攝食中樞而抑製食欲等。在減重方麵,通俗地講,就是讓你“不怎麽(me) 感覺餓”。
但這個(ge) 作用有劑量依賴性,劑量大效果就更明顯。而人體(ti) 作為(wei) 一個(ge) 精密而複雜的整體(ti) ,存在代謝性適應機製——可以“抵抗”藥物對體(ti) 重的降低作用。因此,當通過藥物減重逐漸達到平台期時,持續應用同一劑量的藥物大多隻能維持原體(ti) 重或逐漸失效,停用後食欲和體(ti) 重可能就會(hui) “反彈”。
新京報:您在臨(lin) 床治療中,什麽(me) 樣的情況下,會(hui) 給患者開司美格魯肽?
李昂:目前,司美格魯肽仍應用於(yu) 2型糖尿病患者群體(ti) ,用藥時需充分權衡利弊。在臨(lin) 床上,包含生活方式幹預、藥物管理的任何管理策略是“圍繞疾病需求”展開,而非“圍繞藥物”展開。
若對於(yu) 重度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當考慮使用這類藥物時,會(hui) 根據患者治療效果,分階段製定策略,而並非“一用到底”。比如,在初期,控製飲食和運動,配合該類藥物能夠獲得較快的體(ti) 重改善,隨之可能切換至減少藥物劑量而強化運動。
此外,體(ti) 重的成因也有個(ge) 體(ti) 化差異,還要判斷患者適不適合用這類藥物。研究中,這類藥物對一部分患者沒有減重效果;所謂“壓力性肥胖”患者,接受該類藥物治療後情緒也許會(hui) 更加低迷、鬱悶。
總之,一味靠藥物解決(jue) 問題,與(yu) 肥胖症管理的目標背道而馳。
談 減重藥物市場
藥物不應該走向消費品化
新京報:諾和諾德預計減肥版司美格魯肽Wegovy今年將在中國獲批上市。對此你怎麽(me) 看?
李昂:這是諾和諾德釋放出即將強勢進入中國減重藥物市場的信號,相信隨著適應證的審批,具有減重效能的藥物間相互競爭(zheng) 會(hui) 日趨激烈。
從(cong) 臨(lin) 床上看,新藥上市肯定是件好事,這意味著給治療多一個(ge) 選擇。但顯然,一個(ge) 藥物需要與(yu) 之相匹配的監管措施,以保障藥物合理、安全地使用,而在這點上,我們(men) 還沒有做好準備。
在國內(nei) ,它不僅(jin) 在社交媒體(ti) 到處可見,由非醫療人士用不當宣傳(chuan) 標語進行推薦,還受到投資機構的追捧。甚至,當前這類藥物在一定程度上還呈現“嚴(yan) 肅醫療產(chan) 品的消費品化”的趨勢。
一種處方藥,不管在大眾(zhong) 眼中“火不火”,都要遵循嚴(yan) 肅的臨(lin) 床處方流程,還要遵循藥品監管的原則。從(cong) 醫療專(zhuan) 科視角出發,以及倫(lun) 理價(jia) 值導向,這個(ge) 類別的藥物都不應該走向消費品化。
減重藥物有非常大的市場,這幾年,國內(nei) 外不少藥企都布局了同類藥物或類似機製的藥物研發。司美格魯肽也不是當前唯一的減重藥物,無論美國FDA、歐洲EMA甚至我國藥監局,都曾批準過同類別“非糖尿病患者減重的適應證”的藥物,這種市場推廣策略並不罕見。
新京報:若減肥版司美格魯肽Wegovy獲批上市,你有哪些擔憂?
李昂:“減重”是一個(ge) “肥胖症”管理的醫療用語,但顯然也是民眾(zhong) 印象中的一個(ge) “消費”需求。而未來,待國內(nei) 適應證獲批後,這類藥物因為(wei) 可以同時兼顧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提高了該類藥物的藥品監管難度。
此前在國內(nei) ,該藥已經暴露出一些監管方麵的問題。在正規診療係統之外,有很多不符合適應證但渴望減肥的人們(men) ,難以獲得正規處方,但卻願意自費或加價(jia) 購藥。
首先,是這類藥物的長期安全性問題仍需要在實踐中獲得更多明確的反饋。即便是獲批減重適應證,但其長期治療效果及安全性仍應在真實世界中密切地被觀察著,而且每一種具體(ti) 藥物都應獨立審查,不能一概而論。
很多紅極一時的減肥神藥經過時間的檢驗後銷聲匿跡,沒有一種減肥藥物是完美無缺的。司美格魯肽作為(wei) 降糖藥物上市到現在為(wei) 止還不足10年,作為(wei) 減重藥物在國外獲批更是不過3年。在臨(lin) 床研究中,針對肥胖患者治療最長的觀察也不過5年,還是對於(yu) 歐美地區肥胖患者。事實上,這類藥物的藥品說明書(shu) 仍在不斷更新中。
其次,隨著司美格魯肽的“爆紅”,很多藥企也陸續加入到“更快、更多、更強”的“軍(jun) 備競賽”中。這些“越來越短的周數獲得越來越快的體(ti) 重降幅”仿佛告訴人們(men) ,未來“減重或許已經不是事兒(er) 了”。但臨(lin) 床實踐和臨(lin) 床研究還不太一樣。在臨(lin) 床實踐上,我們(men) 要為(wei) 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綜合多方麵的長期獲益考慮,在體(ti) 重的降幅或降速上一味求快,也許對於(yu) 超重、肥胖患者並不是最佳策略。
最後,雖然大聲“呼籲”在生活方式幹預的基礎上、醫學監管下合理應用藥物,但實際上,僅(jin) 僅(jin) 是“提倡”,而沒有相匹配的監管措施跟進,會(hui) 導致不符合適應證的群體(ti) 超適應證廣泛應用藥物,或符合適應證的群體(ti) ,“跳過”飲食活動的“躺瘦”,最終會(hui) 給民眾(zhong) 一個(ge) 非常差的邏輯導向。這意味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必修正或調整”,“加藥就行”,若效果不好那就增加到“更大的劑量”。在這樣激進的減重方式主導下,會(hui) 讓部分人群喪(sang) 失本就不強烈的運動意願,肌肉質量、體(ti) 適能、骨代謝、骨密度隨之受到影響。
談 監管
應統一準入和統一監管防止藥物濫用
新京報:你提到減肥藥物存在消費品化的趨勢,產(chan) 生原因有哪些?
李昂:多方麵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結果。
從(cong) 醫療角度看,肥胖症管理在我國可能還沒有公認的最佳臨(lin) 床實踐方式。在醫學減重這個(ge) 領域,有內(nei) 分泌科、減重外科、營養(yang) 科等不同科室主導的不同模式,其疾病的管理目標、診療流程、管理方法並非廣泛一致。加之既往獲得減重成效往往不易,進而一旦有突破性進展的藥物或療法,就會(hui) 被格外關(guan) 注。
另外,處方權把控不足也是原因之一。當前互聯網醫療平台處方藥銷售的監督和管理仍有待提高。比如處方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如何把控藥物的適應證等。
新京報:減肥藥物存在消費品化的趨勢,你有哪些建議?
李昂:在我看來,醫療的目標是提供負責任的管理策略,治療方案不能隻追求近期的效果,達成近期效果的方法很多,但慢性病的長期管理必然要從(cong) 多方麵考慮。
問題不在於(yu) 藥物本身,在於(yu) “如何去管理它”,顯然,醫藥公司、市場監管、醫療行為(wei) 等一係列都是關(guan) 鍵。當適用於(yu) 減重適應證的司美格魯肽(Wegovy)獲批後,從(cong) 專(zhuan) 科以及各個(ge) 銷售渠道嚴(yan) 格把控,這才可能成為(wei) 藥品不被濫用的唯一出路。
第一是統一準入和統一監管。不論藥品最終出現在公立醫療體(ti) 係、私立醫療體(ti) 係、藥店、醫療美容體(ti) 係還是互聯網醫療平台,都應當進行統一的監管。
第二,批準減重適應證不等於(yu) 醫保準入。之前由於(yu) 司美格魯肽(Ozempic)在中國是單純的糖尿病處方藥,是其在上市後進入醫保報銷範圍的根本性原因。但在超適應證處方的催生下,反而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藥物在失去有效監管情況下的濫用傾(qing) 向。
第三,通過積極開展用藥教育和科普,對民眾(zhong) 進行正確引導。應當積極倡導民眾(zhong) 科學減重的意識,提高對減重的認知,而不是盲目地把自己置於(yu) 風險之中。
新京報記者 李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